《长征》读后感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长征》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长征》读后感1
今天,我读了红色经典系列中《长征的故事》这本书,这本书让我懂得了一些道理,让我收集到一些知识,让我看了后非常感动。
看了书的封面,我就懂得了信念是什么。书的.封面有这样一些字“信念不是铁锤下缭乱纷飞的火花,而是炉火中熊熊燃烧的烈火,不是夜空中闪瞬间即逝的流星,而是西西岛上彻夜不息的明灯。信念让你为了摆脱饥寒交迫的日子,而奋发图强……”。看了这些字,我仿佛重新认识了信念。
在这本书中我喜欢《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这篇故事,让我很感动。彭德怀爱大黑骡子,但更爱战士所以他只好杀大黑骡子,因为不杀的话战士们会饿死,表达了彭德怀和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
这本书让我懂得了信念是什么,还让我积累了很多知识。
《长征》读后感2
众所周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在整整两年中,红军长征转战十四个省,历经曲折,战胜了重重艰难,保存和锻炼了革命的基干力量,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转移到了西北,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
在我的心中红军是一个被称为天下无敌的队伍,红军是一个能刻服一切困难的队伍,红军是一个不怕牺牲的队伍,红军是一个创造举世无双的壮举: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队伍。在长征途中,有一些可歌可泣的故事:草地上,小红军不骑的马,不吃的粮食,最后英勇的牺牲了;雪山上,军需部长为了把棉衣发给每一位士兵,自己却冻僵了;沼泽地上,一个士兵快被沼泽吞没时,旁边的士兵为了救他自己却永远地埋在了沼泽地里……一个个动人的故事里,才知道生命有多么的.宝贵啊。爬雪山,过草地,上刀山,下火海。他们都完成了,因为他们只有一个目标:新中国。
我们要学习红军顽强拼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舍己为人的奉献精神、其乐无穷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长征途中,红军历经艰难困苦,而我们现在,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吃东西挑三拣四,这个要吃,那个不爱吃,还怕苦怕累,怕脏,怕受委屈,在家里就像个小公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和红军对比,真是惭愧极了。
我们今天是祖国的希望,明天将是祖国的栋梁。红军的事迹将不断地激励着我,要刻苦学习,努力向上,长大成为一个合格的接班人。
《长征》读后感3
今天我听老师讲了长征的故事,还回家上网查了有关长征的资料,使我了解了什么是长征,中国红军为了革命不怕牺牲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
红军是一个被称为天下无敌的队伍,红军是一个能刻服一切困难的队伍,红军是一个不怕牺牲的队伍,红军是一个创造举世无双的壮举: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队伍。
在长征途中,有一些可歌可泣的故事:草地上,小红军不骑将军的马,不吃将军的粮食,最后英勇的牺牲了;雪山上,军需部长为了把棉衣发给每一位士兵,自己却冻僵了;沼泽地上,一个士兵快被沼泽吞没时,旁边的士兵为了救他自己却永远地埋在了沼泽地里……一个个动人的故事里,才知道生命有多么的宝贵啊。爬雪山,过草地,上刀山,下火海。他们都完成了,因为他们只有一个目标:新中国。
长征途中,红军历经艰难困苦,而我们现在,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吃东西挑三拣四,这个要吃,那个不爱吃,还怕苦怕累,怕脏怕受委屈,在家里就像个小皇帝,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和红军一对比,真是惭愧极了。
我们今天是祖国的希望,明天将是祖国的栋梁。红军的事迹将不断地激励着我,要刻苦学习,努力向上。长大成为一个合格的接班人。
《长征》读后感4
最近,我读了毛主席的《长征》一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巨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红军长征经历无数困难,风雨险阻,千辛万苦,受冻挨饿。但是,他们并没有向困难低头,反而昂首挺胸,勇敢的去面对一切困难。
是啊,整整二万五千里的长征。漫长的征途,红军战士要经历何等的艰难困苦呢?长征中,发生了许多感人的故事。在一次过草地时,一位在战斗中刚刚入党的警卫员,为了抢救陷入泥沼的文件箱,献出了年仅18岁的生命,当他渐渐沉下去的时候,手里紧紧攥着一块银圆,这是他第一次也是最后依次交党费。这样的`事几乎每天都会有,但红军战士没有被困难压倒,队伍仍然在顽强的前进,向着黑暗中的晨曦前进,向着未来的新中国前进……面对山高秃岭,凛冽朔风,冰雪覆盖的高山,战士们团结一致,齐心协力,用超乎想象的毅力和艰辛为部队探索出一条前进的道路。这不仅仅是一条磨炼意志的艰难之路,也是一条生命之路。遇到开阔美丽的草原,本以为有了希望,谁又能想到里面蕴藏着意想不到的困难,很多战士就这样倒下了。当他们把自己交给党的时候,就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了。然而,面对粮食的短缺,环境的恶劣,战士们又何尝不是风雨前进,风餐露宿呢?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种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连那从浩浩太古以来就独立存在的岷山千里雪,也雪霁日出,阳光映着白雪、红旗,为红军的胜利而笑逐颜开了。这是何等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啊!
“不经一番彻苦寒,怎得梅花扑鼻香”,我国著名的数学家陈景润,潜心研究十多年,验算用的草稿纸竟达十几麻袋之多。终于攻克了数学上的难题──哥得巴赫猜想。诺贝尔奖的创立人诺贝尔,为了研制炸药,有十几次差点落入死神的魔掌,但是他还是不放弃,继续研究,终于取得了胜利。中国的保尔──张海迪,在轮椅上实现了自己的梦想,神舟五号经过中国科学家几代人的努力,终于成功的飞上了太空,让世界人民所瞩目,救死扶伤的李时珍,经过自己二十多年的呕心沥血,不知道踏遍多少青山悬崖,用心血筑成了举世闻名的《本草纲目》,这不就是一些活生生的例子吗?正是由于他们发扬了不怕苦,不怕累,持之以恒的精神才换来他们伟大的成功。
作为一名学生,我要用“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精神去征服学习、生活上的一座座高山,一条条大河,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好好读书,决不浪费光阴,虚度年华。为我们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长征》读后感5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当读到毛主席写的这首气势磅礴的七律《长征》时,我都会想到伟大的红军战士们。
长征,两万五千里,牺牲了多少红军战士,敌人的枪口残忍的夺取了无数红军战士的生命,但红军战士并没有退缩,他们用自己的鲜血染红了中国的国旗,点燃了中国人民的心。
看,在那无边的'荒地上,饥饿正在残忍的吞噬着战士们的生命,老班长好不容易找到了几棵野菜,把野菜炖成汤,给战士们充充饥,自己却不舍得喝。看着战士们高兴的喝着汤,老班长带着高兴离开了人间。
红军长征已经过去七十多年了,但是那些红军战士英勇的身影还流在人们的心中。
人生就想一次长征,在其中也会遇到磨难和挫折,看完《长征》后,我也信心十足的要勇敢的面对磨难和挫折。就让长征这个好榜样永远的记在我们心中吧!
《长征》读后感6
飞机上,一位老人说:“我最幸福的时候,也是我最痛苦的时候,那就是我的长征。”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带着疑问,我开始观看电影《我的长征》。
十五岁的红军小战士王瑞,大家都亲切的叫他“瑞伢子”,瑞伢子的父亲、姐姐、姐夫都参加红军,并且参加了长征,这个在父亲和姐姐百般呵护下的孩子,跟着父亲四处躲藏敌机的轰炸。这时,幸运的他在度过湘江时,遇见了从未谋面的毛主席。从此,两人便结下了一段深厚的情谊,并且,瑞伢子开始了他最幸福又最痛苦的长征生活。湘江之战的惨烈炮火夺取了他父亲的生命,王瑞被毛泽东救起。瑞伢子很害怕,但他牢牢记住了父亲和连长说过的话“跟着走!”跟着走的王瑞担任了警卫,并在遵义又一次见到了毛主席,他亲眼看到毛主席和妻子为了不耽误部队行军打仗,狠心将新生的女儿留下来,希望能被好心的老乡收养。在毛主席的领导下,红军赢得了长征中的第一次胜利——娄山关大捷。这让瑞伢子从痛苦和阴影中更加坚强勇敢起来,但他又在红军过彝区时失去了第二个亲人——姐姐;红军强渡大渡河时,情况紧急,连长为救遇险的瑞伢子时落崖牺牲,他又失去了一位敬爱的兄长。两万五千里的长征注定是艰难的',它充满了无法预知的劫难。渡过大渡河时必须先抢回泸定桥,而这是一个极其艰难的任务。为了让大部队安全过桥,战士们一边阻击敌人一边往铁桥上铺板子。面对不长眼的子弹,谁也没有退缩,只是前进,在枪林弹雨中前进。二十二位红军突袭队员用血肉之躯了一曲人类的史歌。这里面就有瑞伢子的最后一位亲人——姐夫。苦难与艰险磨砺和刺痛着少年的心,在硝烟未尽的沪定桥头,瑞伢子再次见到了毛主席,毛主席摸着瑞伢子的头,感叹“有红军这样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还有什么能阻挡我们呢?”主席的慈爱和坚定抚慰和激励王瑞,使他在炮火硝烟中真正成长了起来。七十年后,白发苍苍的王瑞老人重新走是了长征路……
含着泪水看完这部电影,我心中有着无限有感慨,究竟是怎样的一种精神,让瑞伢子这么坚强而勇敢,让红军走过了这艰苦漫长的长征之路?没错,这就是革命的力量,革命的力量推动着他们去奋斗!我们今天幸福生活是如何来的,是红军战士们用血肉之躯换来的,如今我们有这么优厚的条件学习生活,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刻苦认真的学习?让我们都努力成为国之栋梁,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长征》读后感7
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是红军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不畏艰险,不怕牺牲,拼搏团结,前赴后继的英雄气概在中国革命史上谱写了一篇光辉奇特的史诗,树立起了一座无与伦比的伟大丰碑.
红军长征的精神是永恒的。其中有一段红军战士们过雪山的故事使我犹为感动,也令我领悟到了学习上也必须具备这种勇往直前,艰苦奋斗的`作风。
红军战士们一路杀敌,夺取泸定桥之后,一座高耸入云的大雪山挡住了他们的去路—夹金山。在空气稀薄,呼吸十分困难,忽而下雪,忽而下冰雹,忽而又是狂风暴雨的恶劣气候下,红军战士们不畏艰险,克服了衣服破的,草鞋烂的,没有棉衣、棉鞋,更没有绒帽、手套等困难,手拉着手,一步一个脚印,艰难地向巍峨的大雪山进军。由于雪下的很大,积雪也很深,不少红军战士们都陷在了雪堆里,难以逃脱.此时,就有许多红军战士冒着生命危险,毫不犹豫地伸出手,把他们扶起,处处体现了长征路上战友们之间浓厚的兄弟般情义!翻越雪山固然艰辛,但乐观和坚持不懈的精神鼓舞了战士们的士气。
当战士们经过异常艰难的攀登,终于到了山顶。举目四眺,只见冰峰环立,云涛汹涌,像到了神话中的琼玉世界。红军跨过了雪山顶,开始下山了,下山反倒比上山难,由于山体很滑,身子总往下倾滑,站也站不稳,可红军战士们毫不畏惧,大家向着同一个目标,怀着同一个信念,手拉着手,连成一串,勇敢地向下滑去……
在经过了28年的顽强奋斗之后,终于建立了人我们当家作主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的第一声礼炮,使天安门迎来了新生,使中华大地迎来了新生。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的主席台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历史的红色旅程是革命的先辈们开创的,未来的红色旅程是要靠我们新一代来开创的。
所以,我们应学习他们的舍己为人,不怕艰难险阻,勇往直前,艰苦奋斗的精神。时刻记住,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是他们用宝贵的生命换来的。我们一定要肩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立志做有思想、有道德、有知识的人,立志为人民做贡献,为祖国做贡献,为人类做贡献!
《长征》读后感8
对于我们生长在幸福、快乐的现代生活里的孩子们来说,什么是苦、什么是累几乎从来没有切身的感受,但读了《长征》这本书之后,终于知道什么叫千辛万苦,什么是恒心和毅力,什么才算真正的英雄!
两万五千里的长征,红军叔叔们以血肉之躯谱写了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英雄史诗。面对寒风凛冽,冰雪覆盖的高山,红军叔叔、阿姨,甚至有的年龄小的只能叫哥哥的战士们,没有吃的,就吃炒面,到后来甚至吃煮的皮带;没有太多穿的,有的只能靠吃辣椒御寒。经过漫漫草地,遇到的却是可怕的淤泥和沼泽,陷阱去就会再也爬不出来。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倒在了长征的路上,可是红军叔叔们却有着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英雄气概,他们团结一致,齐心协力,用超乎想象的努力和艰辛走出了一条前进的道路。这既是一条淬炼意志的艰难之路,也是一条生命之路。长征路上的感人故事太多太多,每一个故事都深深地触动着人们的心灵,就像书中写的那样:红军的长征是举世无双的壮举,它像一条永远铭刻在地球上的红飘带,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象征。
想想现在的.我们,始终沐浴在阳光明媚的春天里,衣食无忧,欢声笑语,在爸爸、妈妈的呵护下健康成长,在老师、同学们的关心下不断进步。可是有的时候我们却因遇到一点点困难就打退堂鼓,这和红军叔叔们比那该差的多远啊!我们要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那种坚强的意志和不怕困难的斗志;学习他们那种顽强的毅力和不怕死的拼命精神。在国家越来越富裕、越来越强大的今天,让我们珍惜时光,勇于拼搏,努力学习,将来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为祖国更美好的明天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长征》读后感9
当我合上《长征》一书的时候,我的思绪任在江西的瑞金、在金沙江、在渡河、在大草地、在大雪山、在吴起镇;耳边回响的是金沙水拍云崖暖的慷慨激昂、是大度桥上冲锋的红军健儿、是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的历史画卷;我在问自己,是什么力量让我们的前辈创造了如此辉煌的业绩?答案是:信仰。
当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的时候,《人类1000年》一书由美国时代出版公司出版,该书公布了从公元1000年至公元20xx年的千年间,人类历史进成中所发生的一百件重要事件,来自世界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科学领域的学者们共同认为,在已经过去的整整一千年中,这一百件事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中就有我们中国共产党在1934年率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难险阻走过的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征。
可以肯定的是,来自世界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们,在评选一千年间影响了人类历史进程的一百件重要事件时,他们在意识形态上与中国共产党人并无共同之处,他们也不是从中国共产党党史和中国红色武装的军史角度来看待长征的。
长征是什么?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不畏艰难险阻的远征,长征跨越了中国十五个省份,转战地域面积的总和比许多欧洲国家的国土面积都大。长征翻越了二十多座巨大的山脉,其中的五座位于世界屋脊之上而且终年积雪;长征渡过了三十多条河流,包括世界上最汹涌险峻的峡谷大江;长征走过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广袤的湿地,那片人迹罕至的湿地面积几乎和法国的国土面积相等。更为重要的是在总里程两万五千里的长征途中,中国工农红军始终在数十倍于己的敌人的追击、堵截与合围中,遭遇的战斗在四百场以上,平均三天就发生一次激烈的大战,除了在少数地区短暂停留外,在饥饿、寒冷、伤病和死亡的威胁下,平均每天急行军五十公里以上。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不畏牺牲的远征,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八万陆仟多人踏上长征之路,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时全军仅为近八千人。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近十万大军开始西渡嘉陵江,1936年10月到达甘肃会宁时,全军三万三千人。1935年11月红二方面军两万一千多人从国民党三十多万的合围中冲出去,踏上的长征之路,1936年到达将台堡与红一方面军会师时,全军一万一千多人。红二十五军1934年11月开始长征,经过数月的颠沛流离和艰苦转战,成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到达陕北的武装,全军兵力最多的时候八千多人,最少是只有一千多人。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传播理想的远征,中国工农红军转战大半个中国,一路浴血奋战,舍生忘死,用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传播中国共产党改天换地的革命理想,长征唤醒了中国千百万民众,他们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跟随者那面红旗一路远去,坚信道路的尽头就是劳苦大众千百年来所梦想的一个平等、幸福的中国。
世界上不曾有过这样的向中国工农红军的队伍:指挥员年龄平均不足25岁;战斗员的年龄平均不足20岁,14岁至18岁的战士至少占百分之八十。年轻的'红军战士在数天未见一粒粮食的情况下,不分昼夜的翻山越岭投入到残酷的战斗中,其英勇顽强和部位牺牲举世无双,在两万五千里的征途上,平均每三百米,就有一名红军战士牺牲。
在地球的另一端,曾出任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布热津斯基与1981年来中国走"长征路".当这位西方的政治家带着他的家人来到大渡河边时,他被这条湍急的河流和两岸险峻的崖壁震惊了,他被三万中国工农红军在几十万国民党的围追堵截中渡过这条大河的壮举震惊了。布热津斯基后来讲到:"对崭露头角的新中国而言,长征的意义绝不是一部无可匹敌的英雄史诗,它的意义要深刻的多,它是国家统一精神的提示,它是克服落后东西的必须要因素".——长征是突破了国度、阶级和政治界限的人类精神的丰碑,无论是哪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人,无论持何种意识形态,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给于人类的精神财富是走向理想所必须的永不磨灭的信念,是信仰不朽的象征。
我被书中的每一次战斗、每一次牺牲、每一次会师感动着;因为付出了太多的牺牲,因为牺牲承载者不屈的信仰,长征在人类历史上留下的是,坚定的信仰,坚强的意志以及无与伦比的勇敢。这些都是可以创造人间奇迹的精神。我们的伟大的导师讲过: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通过学习,我感觉长征是中国贡献给世界的壮丽的史诗。只有知道长征,才明白什么是苦难与辉煌,只有了解长征才清楚的。
《长征》读后感10
只为旭日东升,遥想当年,万里长征,势如破竹,将军英姿犹在眼前。
——题记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每当读到毛主席这首慷慨激昂的诗词时,我脑海中总是浮现出这样的画面:在云雾缭绕,轻烟未散的崇山峻岭,一条坎坷曲折的泥路上,一行浩瀚的队伍,如一条蜿蜒的巨龙一般步履蹒跚的行进着;水流湍急,汗水和江水交融着,身负重担的红军将士们在汹涌的大江中艰难跋涉……红军的长征是举世无双的壮举,如同华夏大地上一条飘扬的红飘带,成为中华民族坚强无畏的象征。王树增先生为著《长征》,花费六年时间整理资料,并数次重走长征路,在阅读《长征》的`过程中,我跟随他的脚步,重新踏上漫漫征程,走遍千山万水,感受风霜雨雪,走进真实的长征。
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从于都出发,于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期间,雄关漫道,险象环生,红军一共爬过18条山脉,其中5条终年积雪,渡过24条河流,经过14个省份,占领过62座大小城市,突破10个地方军阀军队的包围,穿过6个不同少数民族的放牧地区有些地方中国军队十几年都没有去过。他们多以野菜、草根甚至牛皮、皮带充饥……这些令人望而却步的绝望险境,却被红军以滚烫的热血与钢铁的意志征服了!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红军怎能有如此百折不挠,坚贞不屈的坚强意志?是什么支撑着他们在日复一日的饥寒交迫中矢志不渝的前进?一定是每一位红军战士渴望拯救民族危亡的信念与理想,使得他们在这漫长的艰苦困境中怀着初心,坚定地前进。我想起茅盾先生的《子夜》里的一句话:“天亮之前,有一个时间是非常暗的,星也没有,月亮也没有。”我想,漫漫长征路就如同这黎明前的黑暗,每个红军战士都有着坚定地意志,因为他们知道,不久之后,旭日将会摆脱云的禁锢,缓缓升起,露出绯红的面颊,在华夏大地上放射出无限的光芒!他们,只为旭日东升。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历史已经过去,虽然如今是一个和平的年代,但我们依旧需要虔诚的缅怀革命先辈的不朽功勋,继承光荣革命传统,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长征道路上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正如列宁所说:庆祝伟大革命纪念日,最好的办法是把注意力集中在还没有完成的革命任务上。如同红军等待新中国成立的旭日照亮华夏大地一般,我们也要为伟大复兴的旭日能闪耀中国而努力奋斗。我们,只为旭日东升。
《长征》读后感11
今天,我读了一个长征故事————《翻越夹金山》。故事主要讲述1935年6月11日,红一方面军主力先头部队红四团,在完成了夺取泸定桥的任务后,来到四川边界宝兴县属的硗碛镇。这里是雪山地带,高耸入云的雪山――夹金山,挡住了红军战士前进的道路,红军想尽办法,顶着风雪与冰雹,团结一致,坚持不懈,克服重重困难,一步一个脚印地翻过了夹金山,与另一支红军主力汇合了。
在现在的生活中,虽然没有长征啃树皮、吃草根那样的艰苦,但是长征精神无处不在。
有一次,胡老师布置了一道难度极大的奥数题,她叮嘱我们说:“这道题比较难,是初中的题,但只要大家开动脑筋,仔细思考,会想出来的,大家加油吧!”听完胡老师的话,同学们开始认真思考起来。起初,大家都抓耳挠腮的,没有一点头绪,后来,有一位同学灵机一动,找来一块小黑板,把自己的想法写了上去,和大家一起讨论。我们各自发表见解,谈论看法,集思广益,经过一次次演算,解开一道道难关,验算了一遍又一遍,终于得出了绝对正确的答案。胡老师夸奖了我们,还说:“大家齐心协力,什么题都可以做出来!”我们听后,笑了。
还有一次,我在电视上看到一个吸毒者戒毒的故事。吸毒者毒瘾发作时,嘴唇发白,四肢无力,被毒品折磨得死去活来,他的家人也痛苦不堪。为了挽救自己的生命,那位吸毒者自愿去了戒
毒所,用顽强的毅力忍受着毒瘾发作的煎熬,他的家人和朋友们也给他支持和鼓励,渐渐的,他的毒瘾变小了,犯的次数也越来越少,最后,毒终于戒了,体质一天天好起来,身心也变的一天天健康,积极向上了,全家人就象中大奖似的',高兴的无法形容,这是全家新生活的开始啊!
时代变了,人们的生活也变了,现代人不再需要象长征那样爬雪山,过草地,尝受红军那样的艰难困苦,但并不意味着现在的生活就没有困难。在我们人类的发展史上,在我们人生的历程中,困难无处不在,无时不在,面对困难,我们怎么办?要象红军翻越夹金山那样,团结一致,坚持不懈,再大的困难,再多的险阻,都会克服,最终达到成功的彼岸。
让我们把长征精神发扬光大吧!每时每刻我们都在进行着新的长征。
《长征》读后感12
你们知道吗?在暑假里有两个特殊的节日?7月1日建党节,8月1日建军节。这两个节日对我们21世纪的幸福少年来说太遥远,太生疏了。
什么是党?什么是红军战士?什么是战争?在我心中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对于他们的认识都是来自书本和电视中一个个感人的`故事。
在暑假中,我读了《长征的故事》,这本书主要讲了在长征路途中红军遇到的重重困难和他们不怕牺牲,不怕困难,团结一致的顽强精神。书中的一幅幅惊天动地的画面,深深地感动了我。
书中写了好多长征途中的感人故事,有《战友情深》,有《军民鱼水情》,有《一双布鞋》,最让我感动的是《总司令分饼》。在粮食非常紧缺的时候,炊事班的同志费尽心思弄来面,烙了两张饼,让总司令吃。总司令却拒绝了,他把饼分成一小块一小块分给战士们一起吃。
看完这个故事,我不禁对每一个人都肃然起敬。在艰难时期,无论总司令还是普通战士,都怀着一颗为他人着想的心。再想想现在每天热腾腾的饭菜都摆在我们面前,我们还挑三拣四,这个不吃,那个不吃。我感到很惭愧,粮食来之不易,我们要珍惜。
生活在红旗下的我们是幸福的。怎能忘记了红军战士的顽强拼搏精神呢?我们又怎能遇到一点点困难就知难而退呢?
《长征》读后感13
最近,我全身投入在书的世界时,让我们最为感动的一本书是《红军长征的故事》,从这本书里我真切折感受到了红军战士面对敌人的凶残,没有退缩,没畏惧,而是勇敢地和敌人作斗争。在长征路上,他们冒着风雪,顶着严寒,而他们心中就有一种信念坚持就是胜利。
其中有这么一段关于聂将军的故事,在路上,一个男子大约十七八岁,在一次战斗中受伤了,右臂被子弹打中,像我们现在被哪个东西碰了一下就疼得嗷嗷直叫。但他镇定自若,没有喊一声,没有流一滴泪,而对聂将军,他没有说出实情,而是遮遮掩掩。但最后还被聂将军发现了,把他送到了医务室,当时医务室的条件极差,只是帮他包扎了一下,但过几天,他的胳膊化脓了,肿得跟腿一样粗,聂将军十分着急。医生说:“目前最好的.方法就是做截肢手术,那男子不想这么做,最后在聂将军的努力下,他的右臂终于一天天好起来。以后为了报答聂将军,他致死随着聂将军,同生共死,从由可以看出聂将军待人和蔼可亲,常常乐于助人。
当任弼时的部队也在赶程中,这时他们正处于断粮时期,饿得战士们头昏眼花,前卫队还好一点把路上的菜都挖吃了,后卫队就没得吃了,任弼时看见了于心不忍,当他知道前面有座庙,里面有些吃的,他便让前卫队到前面地方歇一会,让后卫队到里边拿上一些吃的。但是前卫队吃得也不是很多,所以也留了一些吃的。从这里可以看出任弼时对战士们的贴心,不想让他们挨饿。
读了这本书,我觉得没有这些人的努力,就没有今天,他们的精神值得学习。
《长征》读后感14
红军长征的时候,有一位军人,他得知贫农方少周家六十九岁老母卧病在床,由于家境贫困,缺乏营养,加之老病在身,没有东西吃,家里只有青菜萝卜。老人已奄奄一息、朝不保夕,一家人束手无策。要医无钱、欲救无药,只有死路一条。可正在此时,住在方家的那位军人不由想起了藏了许久的要给自己卧病在床的老母吃的人参,便拿了出来,给方母吃,果不其然,方母服用后不久病就有了起色。
我非常喜欢这个故事。这个故事不正是表达了老师给我们讲的一句古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吗!意思是做人不仅要关心、尊敬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老人,也要关心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老人。
这就是长征精神。在我看来,红军是乐于助人的人;红军是尊老爱幼的人;红军也是遇到困难永不放弃的人。这值得我们学习,其实我做了很多尊老爱幼的事情呢!比如说:我在乘坐公交车的'时候经常给老弱病残孕的人让座:看到正在过马路的盲人或老人时,也会伸出援手来;遇见孕妇有东西掉在地上的时候会帮助她们捡起来;看见路上有垃圾更是会毫不犹豫地捡起来丢进垃圾桶里。
《长征》读后感15
一边是国民党重兵的围追堵截,一边是恶劣到极点的自然环境和匮乏的物资供应,红军之所以能在连基本的生存条件都不具备的情况下坚持行军和战斗,直至取得最后的胜利,靠的就是这种精神——题记
一九三六年,埃德加。斯诺怀揣着对中国革命的无数问题辗转进入陕甘边区冒着危险快过白色区域,第一个进入红色区域采访。在这里他采访的对象既有开国元勋也有平头百姓,了解他又向世界介绍了中国红军总长达两万五千里的长征,向西方说明红军真实的.生活。
一九三六年十月第五次“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为摆脱国民党的包围和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期间共经过了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红军一方面军于一九三五年十月月抵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一九三六年年十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一方面军会师,这样万里长征胜利结束了。
长征的胜利离不开红军的努力和奋斗,更离不开毛泽东等领导的带领。
让我们弘扬而又学习这种长征精神——坚定的信念,坚韧不拔的精神。
【《长征》读后感】相关文章:
长征故事精选:长征中的医院[1]12-09
永远的长征03-09
(经典)长征的故事作文02-06
精选长征精神作文12-09
长征的故事作文03-07
我们的长征作文11-29
长征精神作文03-22
长征故事作文05-22
长征精神作文精选11-24
关于长征的作文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