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自卑与超越》有感

时间:2024-05-31 11:40:26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自卑与超越》有感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自卑与超越》有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读《自卑与超越》有感1

  心理学离我们的生活有多远?曾经的我一直认为心理学与我们的生活实际不相关,让那些对其感兴趣的有志人士去专研就罢了吧。但自从在课堂上收获到许多实用的心理学知识,我开始了解到心理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接触一定的心理学知识不仅能开拓视野、积累观点,而且有益于我们对生活经历产生更独到的见解理解。在之前同学们的优秀书评中,我也了解到了书目中有这么一本个体心理学的代表作《自卑与超越》,看到同学们对这本书的评价之高和他们看完之后产生的有价值的观点,我终于有机会在这个短暂的寒假接触这一本书。而此时我也已经读完此书,我切实感受到这是一本值得我们看的好书。

  本书中有好几个大章节,而其中引发我最多思考的是“生命的意义”、“梦”、“家庭的影响”和“自卑与超越”。

  开头第一个章节就是“生命的意义”。这是一个大话题,有的人一生都在追寻它的答案,而他们之中又只有部分人能真正了解到自己生命的意义,或许更多的人直到死还不能确切地说出自己这一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作为一个高中生,我也思考过类似的问题,这个问题太大,以致于有时候我自己在思考的.时候都不免自嘲一番;但有时候这个问题于我而言又好像没有那么大,它或许是一个我们现在就可以认真思考的问题,尽管我们不能马上得到答案,但思考的过程却能给我们带来莫大的帮助。书中有这样一段话:“独木难支,单一个体绝无可能与世隔绝地达成其目标。如果他们孤零零地生活,试图独自面对自己的问题,等待着他们的便只有死亡。”如果一个人无法理解生命中一定会有他人的参与和介入,那么他的问题应该只会越来越多,在他拒绝他人介入他自己的生活的同时,新的问题就已经出现了。在学校生活学习的我们也应该意识到这样的问题,我们的思想和价值观可能会与他人产生分歧,但在坚持我们本心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会适应有他人的环境,从中寻得自己生命的意义。正如书中所说:“生命的意义不为环境所决定。我们通过赋予环境的含义来决定自己的人生。”

  在这里,我想提的另一个话题是“自卑与超越”。在本章中有许多观点,而这些观点大多基于作者所接触的患者本身的例子得出。关于“自卑”这个话题,老师也曾给我们拓展过,而在书中最使我感兴趣的是人为何否认和如何否认自己的自卑。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目标仍然是‘凌驾于困难之上’,但却不再试图跨越障碍,而是力图说服甚至强迫自己凭空产生优越感。”事实上,在日常生活中我也或多或少会发现类似的现象,对于一件自己并未接触过的事情,有的人总会强调自己在此方面的了解;在受到某些打击之后,有的人也会强调自己的无所谓,而又相当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说法是否相信……书中也提到“我们每个人都多多少少有一些自卑感,因为我们都会发现自己所处的环境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果能正确意识到这一点,或许我们会用更加合适的方法处理自己的自卑感或以更正确的心态看待他人的自卑感。既然每个人都有自卑感,我们就应该互相体谅。在这个人们内心敏感的社会中,只言片语也可能对他人造成莫大的伤害,以考虑双方都存在自卑感为前提说话,则能使交流更加顺利,虽不能解决对方的问题,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不至于趋于恶化。

  《自卑与超越》给我带来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和深刻的思考,其中有的沉重、有的充满乐趣,但更重要的是在汲取实用的知识技巧的同时,能让自己体会到更加接近生活的本质。

读《自卑与超越》有感2

  沙龙读书会第二次讨论《超越自卑》,我知道一定还会有第三次,这是继《正面管教》之后又一本被我读烂了的书(封皮都破啦)。与之前磕磕巴巴、翻来倒去的阅读过程不同,结合《被讨厌的勇气》和鼓励咨询的所思所学,这次读起来(不包括原版的话是第三次)一气呵成、痛快淋漓!

  关于“意义”

  意义:即诠释。你看到的世界并非世界原本的样子,而是经过自己诠释之后的样子,被赋予了你的生活意义。

  世界是如此,环境、现实亦如此。当一个孩子的执着在你眼中带来的是麻烦时,你会将之认为是“执拗”,是缺点;若带来的是便利,你会将之认为是“有主见”,是优点。其实,孩子还是那个孩子。伴侣的某个特点在恋爱阶段被你看作是亮点,而在婚后被你看作是劣习,你总说对方变了,其实,他还是那个他,只是这一特点带给你的意义变了。

  我们总以为,因为世界是蓝色的,所以我看到了蓝色。其实,世界是蓝色的,是因为我选择戴了一副蓝色的眼镜。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有色眼镜,是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无关乎对错,关键在于,长大之后的你是否能觉察到这副眼镜,从而看见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花生妈妈沙龙的首期鼓励咨询小组课程进行到第二周,成员们分享说自己眼里的老公竟多了许多优点,其实是谁真正改变了呢?

  关于“整体性”和“目的论”

  心灵与肉体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就像我们在课堂上频繁提到的“想法、感受、决定”也是一体的。它们相互影响,不过“举动永远受制于意义”。

  “每一种身体或心灵的表现都是以天生的材料为基础,但是,我们的`注意力却在于如何应用这些材料,以获取既定的目标。”“个人的感情主要是由个人的目标和他的生活方式决定的。”我们的最终“目标”都是安全感,或者是归属感与价值感,但是在获取这个最终目标时,不同的人选择了不同的途径,有些人选择的是错误的途径。选择什么样的途径便与个人的生活意义和生活方式有关。

  一个人的生活方式以及与之对应的情绪和行为习惯早在生命最初的四五年间就已固定下来。决定我们的并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赋予经历的意义(即诠释,私人逻辑),所以应该说这是我们自己主动选择的结果,当然这种选择通常是无意识的行为。这也是“原因论”和“目的论”的区别所在。

  那么,虽然过去的经历已经无法改变,但我们却可以重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即为过去的经历赋予新的诠释。

  这正是我选择学习个体心理学的重要原因,因为这一观点带给我勇气和力量。挖掘潜意识中的私人逻辑,这也是我们在鼓励咨询课程中的主要功课。

  花生妈妈鼓励咨询小组课程

  关于“自卑感”和“优越感”

  在我看来,“自卑感”只是一种感受而已,既然是感受,就没有对与错、正面与负面之分,它是每个人都会有的,也需要像其它所有感受一样被看见、被接纳。追求优越感也不是问题,这“是所有人的通性”。

  需要注意的是“自卑情结”与“优越情结”,前者是以自卑感为借口逃避所有问题,后者则是借由人生谎言来追求虚假的优越感,自我麻醉。二者没有孰优孰劣,都是对真正的问题避而不谈,根源都是很深的自卑感。

  那么,如何才能正确面对自卑感或者以恰当的方式追求优越感呢?这就需要拥有正确的生活意义,即奉献、社会兴趣、互助合作。也就是《被讨厌的勇气》所说的“他者贡献”和“共同体感觉”,这也是超越自卑的关键所在吧!

  “如果一个孩子想要集中全力来克服他的困难,则在他身外必须有一个他要全力以赴的目标,这个目标是以他对现实的兴趣、对别人的兴趣,以及对合作的兴趣为基础的。”

  在读书会中我还结合自身的例子分享了一点,社会兴趣不等于外向,后者只是一种表现形式而已。

  关于“鼓励咨询”

  鼓励咨询课程中有很多关于早期记忆的研究,通过再次阅读《超越自卑》,我对于这部分工作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记忆的重要性在于“它们被‘当做’何物、对它们的解释以及它们对个人现在和未来生活的影响”。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记忆是否真实其实并不重要。

  鼓励咨询课程本身,正如个体心理学,不是为了治疗一种病症或一种单独的表现,而是通过挖掘我们的生活方式、私人逻辑和行为模式,找出根源所在,从而赋予我们解决生活问题的勇气和方向。

  关于亲子教育

  在阅读很多书的时候,我们都习惯于从书中搜索教育方针,并以此为指导来纠正自己的教育误区。然而,孩子是在观察中学习的。我们决定不了孩子的私人逻辑,也伪装不了自己的生活意义,与其向外寻求纠正,不如向内寻找自己,看见完整的自我,活出正确的生活意义。

  比如,关于母道,关于孩子对父亲的兴趣,等等,都不是刻意引导或训练出来的,真正的关键在于,我们自己对于伴侣是否发自内心地欣赏和尊重?我们在家庭中形成的氛围是权威还是合作?我们自身对于母道有着怎样的理解、践行和能量状态?

  想起一件趣事。某天晚饭后,花生要我陪他一起玩,我自然而然地说:“妈妈收拾桌子,爸爸现在去陪你玩。”话音刚落,想起了权威和合作,立马心虚地加了一句:“爸爸,你觉得这样可以吗?”哈哈,所以说,生活意义不是说教或伪装出来的,而要落实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读《自卑与超越》有感3

  花了三天时间看完了阿德勒《自卑与超越》。这是一本简单易读的心理学书籍,刚开始读的时候,是被标题吸引,想看看是一本怎样的励志书籍,不知道会不会晦涩难懂自己读不完,读起来易懂轻松,还有很多案例,让我一直有趣味读下去。

  书中说一个人的性格在六岁前就形成,家庭中父母兄弟姐妹对于个体性格特征影响的重要性。书中强调合作性的重要性,一个人具有合作的能力,就能爱护别人,关心别人同样自己在社会生活中才具有生活的意义。书中讲到一些人具有性格缺陷:外貌特征具有缺陷被忽视的人和外貌优秀被溺爱的人。两者都是在成长过程中忽视或者过度关心而失去合作能力,无法与社会沟通生活的人。

  摘抄书中印象深刻的句子如下:

  所有真正生命意义的真正标志:可以与他人分享,且得到绝大多数人认可。但凡人们认为具有“生命意义”的人或事,都具有此共性。

  经验并非成功或者失败之母,我们的生活经验对我们没有太大用处,起决定作用的是我们赋予经验的认知和意义。

  只有渴望将自己融入社会整体而不是只关注自己的孩子,才能成功学会如何补偿自己的缺憾。只是想逃避困难的人,必然会落后于他人。

  自卑情结是指一个人在意识到他要面对一个他无法解决的问题时,表现出的无所适从。

  只有夫妻二人都将对方的.幸福看得比自己的幸福更重要的时候时,双方才有可能产生真正的合作,才会给予对方真正的爱。

  生命的意义在于乐于关注他人,渴望成为社会大家庭一员,梦想着为人类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6岁以前性格基本形成。

读《自卑与超越》有感4

  阿德勒写作的《自卑与超越》,是他个体心理学说中的部分思想,以人类原初人格分化过程中出现的自卑心理为切入点,结合工作、生活中家庭、学校对孩子的成长教育,心理与肉体的相互关系,以及两性、婚姻甚至包括犯罪活动中自卑情节对人的深刻剧烈影响,讲述了自卑的成因及危害、人格表现特点,阐明了解决自卑心理问题的举措。让人意外的是,阿德勒区别于弗洛伊德泛性论体系中人生意义和理想总是隐没于相互冲突的偏激观点,也区别于荣格对人性心理的抽象表述以及所呈现出的冰冷符号,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集两家之长,既重视个体发育过程中遗传性格在特定环境中的良性引导,也融合了弗洛伊德对神经临床医学实践过程中典型问题剖析提炼的破题思路,字里行间充满着积极健康的心态,适合于育儿的父母、树人的导师以及迷茫的青年,可以当做一本通俗易懂的大众心理学书籍来阅读。

  关于自卑心理的产生原因,阿德勒在书中多次引用了弗洛姆的观点,“不能自发地作为,不能表达一个人真正的感觉与想法,以及因此必须做作虚伪,是自卑与懦弱的根本致因”。由于人类是无法摆脱相互关联的群体动物,如果个体在寻求“同化”于集体的安全感时,发现自身明显“异化”于他人,自卑接踵而来。书中多次以儿童为例,列举出三种表现形式,第一种是由于身体残缺导致。个体会过度关注自己,对外部环境异常敏感,把他人正常的言行举止,猜疑成对自身的歧视或讽刺。第二种是由于过分宠溺导致。从当前的`社会现象看屡见不鲜,“小霸王”在家中作威作福,接触校园及社会后,强烈感受到自身的中心地位被取代,要么适应力差,无法与人和谐相处,只能把注意力投放到宠爱他的家庭中去;要么刻意展现出优越感,用不可理喻的哗众取宠行为吸引他人目光,寻求中心定位,或者是依靠对同学的校园凌霸行为寻求控制主导。第三种是由于冷漠对待导致。父母或主要家庭成员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缺乏耐心关怀和宽容,在应该肯定表扬时不予置否,在需要循循善诱时拳脚相加、恶语相对,不断地打击孩子的自信,造成孤僻、叛逆等不良心理特征,甚至在青年时期出现用反社会的犯罪行为来彰显优越感和控制力,掩饰懦弱无能和自卑,所以单亲家庭、罪犯家庭中儿童的成长更为不易。

  “我们生活在与他人的联系之中,假如我们因自卑而将自己孤立,我们必将自取灭亡。我们必须超越自卑。”开篇这句话可以看出,本书的核心和落脚点,还是重在克服和治愈自卑心理问题。关于解决方式,阿德勒的手段有两种,一是主动作为,寻求合作。书中指出,我们是单独的个体,对自己的行动要负责,要寻找我们人生的意义,不能把家庭环境和出身当做失败的借口,接受内心的指引而不是“宿命论”,加强与他人的沟通合作,把优越感当做培养自信和浓厚兴趣的武器,自我塑造,走向强大。二是尊重个体,强化引导。早在十九世纪初期,阿德勒就在局部地区着手建立并试验培养担负儿童教育职能的家长和教师,从客体入手,传授他们掌握沟通、耐心、鼓励、关怀等多元化教育手段,帮助儿童在共同的集体奋斗目标中认识和培养独一无二的自己,为儿童健康心理成长创造环境。

读《自卑与超越》有感5

  非常有幸,今年加入了阳老师的网络工作室,和大家一起悦读了《自卑与超越》。在认真阅读的过程中,我越发觉得这本书非常适合每个家长和教师作为剖析自己、了解孩子内心世界的工具书来研读。

  作者阿德勒通过深入剖析与研究每个人生命中的一系列自卑、不足情结,提供了克服自卑心理,从而化自卑为动力、不断超越自己、追求优越、实现个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全书立足于个体心理学观点,从教育、家庭、婚姻、伦理、社交等多个领域,以大量的实例为论述基础,阐明了人生道路的方向和人生意义的真谛。

  读这本书,作为一名中职班主任,我常常会把书中的案例和自己的学生对号入座,会为自己正确的教育行为感到欣慰,也会为曾经认识的不足而感到懊悔。认知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对这本书真的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下面把读这本书经典片段与读后感悟略作记录,以提醒自己不断进步。

  一、做一个合作、利他的人

  在分析自卑情结的形成时,阿德勒说:“在每件人类的行为之后,都隐藏有对优越感的追求,它是所有对我们的文化有所贡献的泉源。人类的整个活动都沿着这条伟大的行为线——由下到上,由负到正,由失败到成功——向前推进。然而,真正能够应付并主宰其生活问题的人,只有那些在奋斗过程中也能表现出利人倾向的人,他们超越前进的方式可以使别人也能受益。”

  这一段讲得十分精彩,我们要从职业、社会和性的三个基本生活问题中得到实在的优越感,必须懂得以合作为基础,要有利他的心态。或许自卑感有时会为合作的意识打退堂鼓,但如果我们所争取的不仅仅是自己的荣辱得失,那就会有更加坚定的勇气和持久的动力。

  稻盛和夫曾说:“以利他心度人生,能增强人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最终回报会回到自己身上,对自己同样有利。”

  二、做一个合格的母亲

  读这本书时,我不止一次感到庆幸在我有孩子之前先读了这本书,给我未来成为一名合格的母亲指引了正确的方向。孩子来到这个世界,最先接触的是自己的母亲,然后是父亲,再然后是其他家人和社会关系。

  据研究,五岁前,儿童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而牢固的.行为模式来应对问题和任务。这和我们中国的“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因此,一个人对生命意义最初、最根深蒂固的解读往往来自于家庭。

  婴儿时期,母亲是最早与孩子发生联系的“其他人”,是他们第一次开始关注“别人”,是孩子走向社会生活的第一座桥梁。母亲的一言一行时刻影响着孩子,所以我认识到我还需要不断地学习成长,未来才能够成为孩子的好榜样,营造一个关系融洽、互相尊重的家庭氛围,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三、做一名成长型的教师

  学校是家庭的延伸。如果所有父母都有能力承担起教育子女的责任,培养他们掌握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也就不需要学校了。当然,这不是说把孩子送进学校后家长的责任就解除了,只是因为当今的文化对人有了更复杂的要求,所以需要学校来减轻父母的负担,满足孩子未来多样化的需求。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实施者,社会需要的是不仅能够教会学生们谋生,也能引导他们为人类造福的教师。那么,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去学习掌握心理学、与青少年沟通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不断进取,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注意学生的性格教育,与他们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会合作与竞争,适时评估学生的发展,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更好的自己。

  其实,不止每个孩子在成长的路上或多或少地存在自卑,家长和老师也会有这方面的困惑,就像在大海上航行的船,偶尔也会看不清方向,我们家长、教师更需要不断地学习、提升自己,以便于时刻做好灯塔,用温暖和智慧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

  《自卑与超越》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自己,指引我在人生的旅途上更好地认识自我、超越自我;引导我在今后的教师生涯中,更好地与人合作,关注学生,面对挑战,尝试用不同的方案解决,为国家的教育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读《自卑与超越》有感6

  自卑与超越读完有快半年了,一直计划写一篇读后感,但是一直也没有下笔。今天感谢马校长定的“正面管教学校讲师课程”的报名要求,让自己定下心来把读后感写下来。

  网上看过很多人的评价,我发现评价并不高,与我自己对这本书的评价严重不符。我细想了原因,人生处在不同的阶段,读这本书能领悟到的知识点可能会完全不同。

  当今社会太过于浮躁,阿德勒在开篇提到人生目标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世界更美好,奉献与合作是人生的真谛,可能是让很多人觉得不合胃口的原因之一吧。我个人是非常喜欢《自卑和超越》这本书的,首先,他开篇明确了正确的人生目标和人生的真谛,有的人可能认为这是老生常谈。

  但我认为,阿德勒在这里有两点与他人不同:首先开篇明确目标,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接下来,阿德勒用了很多的心理分析案例,论证了这一论题:正确的人生目标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世界更美好;合作与奉献,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备要素。

  接下来,阿德勒开始向我们讲述,家庭、学校在一个人的发展中扮演者何等重要的角色。为人父母,分别应该给予孩子哪些方面的合作机会。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书中阿德勒认为的母亲角色,与现代社会女性解放的的思想不太契合,但是我觉得这本身并没有问题。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母亲操持家务并不代表地位卑微,应该受到同样的尊重。很多的全职母亲对于经营家庭做的不好,原因不在于她们自身,而在于她们没有受到该有的训练,她们对于成为全职妈妈会面临什么,完全没有概念,没人提供知识的普及,更没有提供科学的训练。

  对于学校,阿德勒还是从办学的目的入手,很快就揭开了各种办学乱象的面纱。接着阿德勒描述了他认为的理想的办学目标:让每一个人都成为为人类的发展争取共同利益的'伙伴。以这一目标为导向,阿德勒开始梳理教师的角色,师生关系的处理,如何培养孩子的合作与奉献精神。每个孩子都有无限的潜能,因材施教,发掘潜能,教师将能收获教学带来的巨大的乐趣。

  不恰当的评价与负面标签可能会对孩子的发展设限。接着阿德勒对青春期这一人生重要时期进行的分析,这一时期不应是父母逐渐退席的时候。早期养育的不当留下的性格缺陷,有待于在青春期逐步发现并进行修补。

  关于择业、社交和建立家庭,阿德勒也给出了建议。关于宗教,阿德勒的理解也很有启示。因此,我认为,《自卑与超越》是为人父母必读的一本书。

读《自卑与超越》有感7

  “当一个人遇到他无法解决的问题却深信自己能够解决时,就会表现出自卑情结。”——阿德勒《自卑与超越》

  忘了是哪儿听到的,自己却深有体会的一句话:

  “一个自卑的人,必定也是一个自恋的人。”

  初时听到这句话是嗤之以鼻的,我在很多方面都不如别人,怎么会是自恋的人呢?但是,不断地思考之后,却发现这就实情。正如阿德勒在他的《自卑与超越》一书中所说的。“当一个人遇到他无法解决的问题却深信自己能够解决时,就会表现出自卑情结。”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是自己无法解决的,但为了让自己“争口气”,不想让自己显得很没有价值,于是强行要求自己去做,却发现自己做不来。接着,便会羡慕,甚至嫉妒那些会做的人。久而久之,便开始对自己失去信心,却又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行要求自己去完成本不能完成之事。

  如果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会产生自卑,大概就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了。

  大概也是因为“我无法解决,却相信自己能够解决”这样的一个信念,才会有“自卑的人,必定是自恋,甚至是自大的`人”这样的说法吧。

  生活在这世界上,有很多事情是我们自己本身无法完成的。我们要学会的,就是去接受自己“无法完成”这样的一个事实。一旦接受了这样的一个事实,那么很多内心冲突就会缓解下来,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差距也会缩小。我们也就会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且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去获得自身的存在感、价值感等。

  当你去接受了这样的一个事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就是懂得了“自卑”所赋予你自身的涵义,那个时候,才能实现真正的“超越”,而且这种超越,绝对像开了挂一样,让你“扶摇直上九万里”。

读《自卑与超越》有感8

  本书是人类心理学先驱阿弗雷德·阿德勒的巅峰著作,全书立足于个体心理学观点,从教育、家庭、婚姻、伦理、社交等多个领域,以大量的实例为论述基础,阐明了人生道路的方向和人生意义的真谛,帮助人们正确面对缺陷,正确对待职业,正确理解社会,理解生活,理解性。具有极深的哲理性和巨大的学术价值。书中语言朴实,译文精炼、流畅,结构严谨,不仅对心理专业人士具有借鉴作用,对普通读者也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是值得拥有的一部心理学经典作品。

  最近我读了《自卑与超越》这本书,但我更喜欢它的英文名字“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译为生活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全书分为了十一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向读者阐释什么是生命的意义。我很喜欢书中的一句话——生命的意义没有绝对正确或错误的,但是有真假之分。虚无的生命意义是只追求个人的优越感,真正的意义则是能为众人分享的。而在后面的十个部分,作者基本是围绕这个思路,从各个角度分析影响人类人格形成的各种因素,尤其是自卑情结。概括一下就是从家庭环境,接受到的教育和婚姻三个方面去解释人自卑的原因以及如何不自卑。

  这本书比较晦涩难懂,故我只讲述我有所感悟的点,即为什么要认清自己。在作者眼中,一个自卑的人往往是因为没有正确的认识自己,他们往往会过度在意自己的某些生理缺点或者物质基础,而且总是在不经意间和别人比较,极为在意别人的看法。所以我从为什么不需要太在乎别人的看法,如何正确和别人比较以及如何通过同伴看清自己进行讲述。

  01

  不应该太在意别人的看法

  诚然,从小学到中学,由于我们心智不成熟,我们必须依赖他人的评价去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从而认识自己。因此,我们小时候会特别在意父母,老师,同学的评价,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心理和生理不断成熟,现在的我们应当具备认识自己的一定能力,对自己各方面能力都有一定的了解,因此我们现在具备了对事物基本的判断能力,所以别人提出的意见我们不会像之前一样,完全听取,而是会把它们当成一个参考。既然如此,那我们就不应该因为别人的赞美而过度喜悦,也不必因为别人的否定而耿耿于怀,因为我们心里有一个衡量自己的标准,很清楚自己该去干什么。但正是因为这样,我们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认可,总有人看不惯你的做法,但最重要的莫过于自己是否满意,因为只有你自己最了解自己,是否竭尽全力,是否有遗憾。

  02

  应该正确的和别人比较

  众所周知,除了极少数幸运儿,大部分人的一生都是跌宕起伏的,生活的磨难和苦楚总是在意想不到的时候降临在你身边,这不是我们能控制的,我们能做的只有坦然的面对,调整自己的心态,运用自己的能力去度过。别人那种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能力,也是经历磨难锻炼出来的。我们没有必要去盲目羡慕,甚至嫉妒学校里那些各方面都很优秀的人,因为你可能不知道别人在背后付出了多少努力。我在中学时的一位友人,在学校你基本看不到他认真学习,但他成绩却名列前茅,我曾一度以为他是那种天赋型选手。直到后来,我们一起去他家玩,看着他一书房的试卷,我才知道之前的想法有多离谱。当你不如别人的时候,多去从自身找原因。反省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总结自己做事的缺点,尊重别人的态度和评价,尤其是那种诚恳的指出你缺点的人。当然,直面自己的缺点是痛苦的,相当于赤裸裸的解剖自己,由于某一方面的缺陷产生的自卑,很有可能会扩散到全身,这时我们要强迫自己冷静下来,让接下来的行动有的放矢。分清楚哪些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的,不要给自己定那种难以企及的目标,否则那会让你陷入更深的自我怀疑。

  03

  可以通过同伴看清自己

  我们往往在外人的面前会装出一副完美的样子,所以我们的'身体和心灵都在不断承受的重压,我们需要适当的放松自己,允许自己表露出私心和欲望,让你的身心有喘息的机会。人们通常喜欢和有缺点的人交朋友,如果你无欲无求又完美的话,那么大概率是会被孤立的。而谈到孤立,自然而然会联想到伙伴,我也很庆幸我有一群益友。高中时期,我曾担任三年的数学课代表,因为数学老师是班主任,所以我这个课代表就比别人多了一份责任。因为班主任的事情可能比较多,加上老师对我也比较信任,所有放了很多权利给我。例如我负责检查作业,和协作班长管理班上纪律等等。其他课代表有事不敢直接和任课老师说,也是我去交涉。这样下来,确实很累,但也很充实,我觉得能尽自己一份力帮大家也是好事。但事实却不是我所想的那样,因为我管的方面比较多,加上我的要求也比较严格,班上大部分学生不但没有感谢我,基本是差生,反而私底下给我取各种外号,说我是神经病,天天管着他们。说来也可笑,尽心尽力为班级的人却被别人嘲讽。当时的我很是难过,想不通为什么是为他们好,他们却这样对我。到了后面,甚至班主任来劝我,让我不要那么负责,我又没有工资,也要自己去考取大学,没必要浪费时间在他们身上。所以我后面开始自暴自弃,完全不管班上的事,作业也好,纪律也罢,只要不打扰我,随他们去吧。后面我玩的比较好的几个朋友找我去散步,和我说,不要只看到那些诋毁你的人,班上还是有很多同学很感激你的,尤其是中等成绩的同学,他们觉得自己的进步有很大程度是可以归结在你的严格。听完他的话,我心里确实好受了点。后面又来了一位同学,我们之前的关系不算很好,但他也是来劝我的,他说,他是代表班上大部分的同学来的,是来道歉的,大部分同学在你不干之后,意识到你平时的工作对他们有很大的影响。虽然还是有人觉得你这样不好,但是不存在一个完美的方案,没必要去和那些人解释,懂得感恩的人自然会理解,至于那些人,不管他们不就好了。后面我想通了,很多事情并不会按你想的发展,不管你怎么努力,它就是那样,没有必要强求。经过这次事件之后,我在讨厌的人面前也能面不改色的交谈,我也不会轻易在别人身上倾注时间和精力,我开始能分辨哪些人值得你去深交,或许,这也是一种成长吧。

  当你迷茫不前的时候,当你身陷囹圄的时候,不妨去问问你的朋友吧。在相处的过程中,他们或许会比你更了解你的缺点,作为旁观者,他们能客观地提出建议。在他们的帮助下,你更容易正确的认识自己,这时的你就可以客观的评价自己的能力,从而更好地规划接下来的人生大道。

读《自卑与超越》有感9

  前段时间阅读了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受益颇多。这是一本从个体心理学观点出发,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的读物。其中,本书主要论述了自卑感的形成,自卑感对人的影响,以及人们如何消除自卑感以达到自我超越的目的。

  一、三类孩子

  阿德勒指出人的一生都是追求从自卑到优越的过程,即使是那些罪犯,他们和其他人也没什么两样,只不过他们在追求优越的过程中方向上发生了错误。书中主要列举了三类孩子,一类是身体有缺陷的儿童,一类是受宠的儿童,还有一类是受忽视的儿童。这三类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如果没能在正确的方向上得到训练,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就容易形成错误的生活风格,以致走上错误的道路。

  比如身体有缺陷的孩子,如果他们自身的缺陷没有得到理解和关爱,他们就很难体会到生活的意义就是奉献。他们更容易关注自己的感觉,害怕被嘲弄。他们就更不会对别人感兴趣了,自然也就学不会合作。

  受宠的儿童,因为他一直得到别人的宠爱,通常会认为自己无须努力就会出出类拔萃。一旦当他进入不是以自己为注意中心的环境时,他就会非常失落,会觉得世界抛弃了他,他受过的训练是期待而不是给予。他习惯了别人奉承,后果就是他失去了独立性,也失去了学习面对问题的其他处理方法。他的兴趣只在于全身心关注自己,从不学习合作的运用和必要性。当他不再容易找到往昔的`温暖和顺从及被奉承时,他们就会觉得被出卖了,就会认为社会对他们充满了敌意,认为“别人和他对着干”,一旦他赋予生活这样的意义,那么他们往后努力的方向都将是错误的。

  受忽视的儿童,从不知爱与合作为何物,他编造了一通不包含这些友好力量的生活解释。当他面对困难时,他会高估困难,低估自己可以得到别人帮助的能力。他认为社会对他很冷酷,他怀疑别人,无法相信自己可以通过对别人的有益行为来获得感情和尊重。他也就无法对别人产生兴趣和学会合作了,从而也就赋予了错误的生活意义,在错误的方向上越努力越远。

  因此阿德勒指出人的早期记忆是相当重要的,它会持续影响人的一生。我们的家庭,学校都要训练儿童对他人产生兴趣并学会合作。我们要允许儿童在共同任务和共同游戏中,在他们自己这个年龄层的孩子中,找到自己的方式。母亲的第一要务就是让孩子感受到爱并让孩子信任,这样她就获得了孩子的兴趣,感情和合作,之后她必须扩大并提高这种信任感到孩子所处的各个环境中,孩子就会对他人逐渐产生兴趣并学会合作。学校也是一样,当孩子第一次上学,他会面对社会生活的新考验。老师就要吸引孩子并让孩子对她产生信任,孩子受到鼓励,就会更有信心和兴趣从而学会合作。

  二、家庭的影响

  从心理学角度看,童年对人的影响极其深远。如果童年时期常常被父母忽略,得不到应有的爱与关心,这些孩子长大后会很内向,很自卑。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父母必须有所改变,给予孩子足够的爱与关心,欣赏他鼓励他,从而增强他的自信心。相反,过于宠爱孩子会让孩子十分依赖父母或其他最亲密的照顾他日常生活的人。我们都知道,溺爱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更容易以自我为中心。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在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发展。

  作者在书中用大量的篇幅讲述了家庭、父母尤其是母亲对孩子的巨大影响。一个母亲如果不合格,那么她的孩子也不大可能心理健康地成长。阿德勒认为的母亲角色,与现代社会女性解放的的思想不太契合,但是我觉得这本身并没有问题。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母亲操持家务并不代表地位卑微,应该受到同样的尊重。很多全职母亲对于经营家庭做的不好,原因不在于她们自身,而在于她们没有受到该有的训练,她们对于成为全职妈妈会面临什么,完全没有概念,没人提供知识的普及,更没有提供科学的训练。因此,“爱”是一门深奥而又漫长的课程,需要我们所有人去学习,去经营,去摸索和探求。

  三、学校与老师

  除去父母亲的影响、家庭的影响,老师们也在孩子的生命道路上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无孔不入的媒体也时常报道出一件又一件令人震惊或惋惜的校园事件:因学业压力大而轻生的;因老师的责罚而做出过激行为的;甚至还有学生与老师大打出手的现象。媒体每次报道这样的新闻,无论过错在谁,都将老师推至风口浪尖。然而,我们应该知道,走向极端的过程必然积压着大量的负面情绪。如果我们不能从根本上了解孩子不良行为背后隐藏着的动机或者说心理需求,那么“爱”与“责任心”在他们的眼里可能一文不值,甚至成为催化他们与老师、与学校、与社会对抗的增强剂。书中的几个例子很鲜明地表现了部分“懒孩子”与“捣蛋分子”的心理。我回想了自己的学生,也有几个经常被我以责任心的名义加以“关照”的,而自己上学年对他们的教育方式可能会让他们走向“更懒”、“更捣蛋”,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找到特有的优越感,而寻找这种变质优越感的本源正是他们某一方面引起的深深自卑感。因此,目前此书对我很大的一个帮助就是:从心理上找到学困生的问题所在,再去解决学习问题,或许能事半功倍。

  总体而言,本书成为我认识自我不足和寻求人生意义的一盏指路灯,能够认识自我潜能,超越自我,转化意识态度,穿越时空,与作者和作品进行灵魂的碰撞已经是一种幸福,而之后还能够有启发、有共鸣、有学习和反思,更是一种莫大的幸运。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发现幸福,理解幸福,学习幸福,感谢《自卑与超越》,感谢阿德勒。

读《自卑与超越》有感10

  《自卑与超越》是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经典著作,它深入探讨了人类自卑感对个体成长和社会关系的影响,并提出了克服自卑的方法。读完这本书,我受益匪浅,深深地感受到了人类心理的复杂性和强大的自我力量。

  阿德勒在书中指出,自卑感源于个体的感知,而非客观事实。我们往往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衡量自己的价值,如果发现自己在某方面相对较弱,就会出现自卑感。然而,阿德勒强调了每个人的独特性和价值,他提出了“个体心理学”的概念,认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具有自己的生活目标和意义。因此,我们应该从内心深处寻找自己的价值,而不是依赖外界的评判。

  阿德勒的理论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常常陷入自卑的情绪中,总是担心自己不够好、不够聪明、不够成功。然而,通过阅读《自卑与超越》,我开始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并且学会了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我明白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没有人是完美无缺的。只有当我们承认自己的不足,并努力发挥自己的长处时,才能真正超越自卑,追求个人成长和幸福。

  阿德勒还提出了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即追求社会利益。他认为个体的幸福和成功与其对社会的贡献密切相关。当我们将自己的注意力从自身转移到他人时,我们会发现帮助他人和为社会作出贡献的满足感。这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不仅有助于改善个人心理状态,还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通过阅读《自卑与超越》,我也认识到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阿德勒指出,个体的自我实现和幸福不仅取决于自身努力,还取决于与他人的.良好关系。在现代社会中,个人往往被强调为个体,而忽视了他人的存在。然而,我们应该理解到,人类是社会性的动物,我们需要与他人建立联系和互动。只有通过合作、尊重和关爱,我们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并实现更大的成就。

  此外,《自卑与超越》还对教育和家庭教育提出了重要的思考。阿德勒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责任感,而不仅仅是追求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家庭教育也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和独立性,让他们有信心去面对挑战和困难。这些观点对于教育者和家长来说是宝贵的指导。

  总的来说,阅读《自卑与超越》给我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启示。它教会了我如何正视自己的自卑感,并且通过积极的行动来克服它。阿德勒的理论提醒我,每个人都有无限的潜力,我们应该相信自己,并为实现个人目标而努力。同时,他也提醒我们要关注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为社会作出贡献。

  《自卑与超越》是一本富有智慧和启发的书籍,它不仅帮助读者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还激励我们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我相信,只要我们在实践中运用书中提出的原则和方法,就能够逐渐超越自卑,实现自己的梦想和价值。

读《自卑与超越》有感11

  一、书本简介

  《自卑与超越》书名很容易误导人,买的时候,还以为是一本解释自卑的书,看完后,依旧自卑。我是个自卑的人,“不了解一个人的幼年,就无法了解其童年”。小时候,父母总是很严格,记得无论外面有多少人,只要听到你说脏话,就打嘴巴;考试必须班上前3名,否则抄字帖,但即使长期第一名也没奖励;老爸字写得很好,看你写得难看,就得擦了重新写。小时候听的大道理贼多,感觉自己无论做什么都是错的,这样的环境下怎么可能自信。倒是我弟,皮糙肉厚,耐打,一个家庭,养了两个性格完全相反的人,家庭环境很重要,出生顺序也挺重要。

  自卑感与优越感相辅相成,为了建立优越感,认真学习,听话、懂事、少犯错,但做这些更多的是讨好父母。读大学后,彻底自由了,然而很多东西都印在骨子里了,改变不了。

  二、生活对我的'意义

  看完这本书,也没发现生命的意义。小时候怕死,安慰自己人死了可以成为大地一部分,继续见证沧海桑田;中学时期得知,宇宙在膨胀,地球有一天终会消失,那就成为宇宙的一部分吧;可现在,宇宙也会消失,好吧,总有一天灰飞烟灭,无人知晓,唉,背脊发凉。

  活着又有啥意义呢?经历这么多失败,越来越悲观,如今常挂嘴边:人生苦短,及时行乐。如此短暂的一生,尽量让自己过的开心吧。作者:刘衍欢

读《自卑与超越》有感12

  作为心理学通俗读物,此书系统地介绍了阿德勒创立的个体心理学,从个体心理学的观点阐释生活的意义、肉体与心灵的关系、自卑感与优越感、记忆力、梦,并具体地展现个体心理学如何看待家庭的影响力、学校教育的影响、青春期的引导、犯罪与预防、职业与工作、同伴、爱情与婚姻等问题。

  以下谈谈受到的启发:

  一、合作的重要性

  整本书让我印象很深刻的是合作。作者非常强调合作与奉献,他认为了解心理差异的最好方法就是检验人合作能力的高低。书中写到:“人类所有对价值和成功的判断,最后总是以合作为基础,这是人类种族最伟大的共同点。” “假如一个人不合作,对别人不感兴趣,而且也不想对团体有所贡献,他们的整个生活必然是一片荒芜,他们身后也留不下一丝踪迹。”

  受环境以及人类自身寿命和能力的'限制,我们作为一个个体,能对社会做出的贡献实在是太微不足道了,而我们如果选择合作,就能像滴水聚成河流一般,显示出势不可挡的力量。人类的语言、文明都是在人类的合作中诞生和发展下去的,我们也要将这种合作的精神传承下去。

  二、自卑感与优越感

  自卑情结是个体心理学的重大发现之一。书中写道:“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发现所处的地位是我们希望加以改进的”。但是假如一个人不设法克服障碍,而是用一种优越感自我麻痹,则会造成“自卑情结”,即自卑。

  短暂而脆弱的生命会产生无能为力的自卑感,我们在社会中也会因人与人的差异性,产生不同程度的自卑感,但假如我们不去介意心中的自卑,自卑感反而能不时提醒我们自身的差距,鞭策自己不断向前,超越自卑,成就人生。

读《自卑与超越》有感13

  《自卑与超越》的作者是阿德勒,他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郊区的小镇,家庭富裕,在维也纳长大。他的父亲是一名做谷物生意的犹太商人。在六个孩子中他排行老三,他的哥哥Sigmund是个典型的模范儿童。

  三岁时,睡在身旁的弟弟去世,他幼年有两次被车撞的经历,使他十分畏惧死亡。五岁时,因得了肺炎,痊愈后决定当医生。求学时成绩平平,数学成绩极差,在父亲支持鼓励下,他终成班上数学最好生。

  看到书名我们又会想到什么呢?首先我们来聊一下什么是自卑情结。是当一个人面对一个他无法适当对付的问题时,他表示绝对无法解决这个问题,这时出现的就是自卑情结。由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愤怒和眼泪以及道歉一样,都可能是自卑情结的表现。由于自卑感总是造成紧张,所以争取优越感的补偿动作必然会同时出现,但是其目的却不在于解决问题。

  我们为什么会产生自卑情结呢?一是与童年经历有关,二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两性之间的链接。我们都知道当我们被朋友,家人,同事,老师等所忽视所冷落的时候,就会产生自卑心理。当我们急需想要引起别人的注意时,本质上也是一种自卑的表现,不断地想要从别人那里获得存在感,其实在我看来安全感是自己给自己的,当你内心充盈的时候其实你就是自信的,就是独一无二的。你不需要说太多,别人就会感觉到你强大的气场,当然,气场的修炼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养成的,在这里给大家推荐一本由法国作家西恩·德玛译者马晓佳共同出版的《气场修习术》。

  当我们的朋友或者家人产生自卑情结时我们应该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想要一个人赋予生命真正意义的最好方法就是聊过去的事情。聊一聊他们觉得自信的时刻,觉得美好的时光,其实生命本该就这么美好,只不过我们常常把自己禁锢在自己的思想里,从来没有去跟自己好好的谈一谈,也从来没有学会与自己和平相处。我们要接受我们的不完美,更要能发现自己的闪光点——乾坤朗朗,每一株小草都有它非凡的庄严。

  接下来我们该如何克服自卑呢?克服自卑其实就是要求我们学会处理自己和他人的关系,学会合作,一句话说得好:人的一生一定要具备三种能力——终生学习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身体素质的能力。

  当我们迷茫,自卑时应该重新解读自己的过去,经历是不可以改变的,这是客观存在的,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对经历的看法。很多时候我们换个维度去思考问题,会发现其实事情本来就很简单,只是我们太纠结于过去。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为什么不闪闪发光一次呢?超越自己,我们一起前行。

  人或多或少地都有自卑情结。因为世上没有完人,与他人相比,都会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弱点和不足。有自卑情结并不可怕,关键是一个人如何看待它。有的人知道自己存在的不足和缺陷,会理性地树立切合实际的目标,信心百倍的努力奋斗,想法设法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克服不足,使自己变得更加强大,不断地完善自我,取得人生的更大辉煌。有的人却杞人忧天,自认倒霉,沉浸在对环境、对社会、对他人的抱怨中,封闭隔离自己,最后萎靡不振,走向灰暗的人生结局。

  当我们面对自卑时,该如何超越呢?该书作者奥地利的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给出了答案。那就是人是社会的人,既然是社会的人,那就必须放到社会中去解决这些问题。给这种自卑赋予现实意义,并且把这种意义,建立在对他人有价值,对社会发展进步有益处中。在付诸行动中加强与他人合作配合,为了这个意义共同努力奋斗。这样,你才能超越自身的自卑情结,使得你的人生才有价值和意义。

  作者总结了制约人生的三大问题:第一,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就必须适应地球环境,在地球的适应中生存。第二,我们与他人共同生活在同一个社会中,我们必须学会与他人相处。第三,人类有两种性别,男女关系的和谐发展是人类延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所以,一个人如果可以将其人生意义定义为为他人和社会谋取利益,那他做任何事情都会先考虑他人。对他人对社会就不会冷漠,会更加感兴趣。这样,对职业、社会和婚姻中遇到的问题都会很好地处理好。并能够克服自卑,超越自我,战胜各种精神疾病,使人生光彩夺目。

读《自卑与超越》有感14

  第一节人生的意义多种多样的生活意义。

  我们都生活在“意义”的领域中,世界通过我们的生活意义(价值观)呈现在我们面前。生活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不同的,这也导致了生活的意义多种多样。每一种生活意义都不是一无是处的,但有着高低之分。

  2、正确的生活意义

  那究竟什么样的生活意义是值得我们追求的呢?这就要联系我们生活的现实了。事实一,我们是再这个被称为“地球”的贫瘠星球生活,且无法脱离它。事实二,在地球上,我们并不是唯一成员,与我们同在的还有其他人,在我们的有生之年一定会跟他们有所关联。事实三,人类有性别之分。这三个事实分别给我们提出了职业、社会、性别这三个方面的要求。即拥有一份自己喜欢的职业;能够与他们合作、共同对抗世界的不确定性;拥有亲密关系,养育后代。作者重点强调了倘若一个人面对“生活意义”这个问题,想要为他人贡献自己的力量,并以此为个人目标。他会知道该如何塑造一种令自己满意的人格,并时刻处于为他人利益、社会利益着想的情境中。他会以社会感觉来调整自我,并训练自己,从中获得应有的技能。

  3、容易产生错误生活意义的人群

  讲述了正确的生活意义后,作者给出了三种容易产生错误的“生活意义”的人群,即有生理缺陷的、被溺爱的、被冷落的。有生理缺陷的与被冷落的人群可能会不了解爱与合作的真正内涵,忽视友爱的力量,赋予生活不合理的解释。而被溺爱的人群,可能会认为“独占鳌头”是生活的意义所在,一定让别人觉得自己重要,并想法设法的得到一切。在这种生活意义的驱使下,都容易偏离生活意义的'核心与人合作。

  4、生活意义的形成与重要性。

  而生活意义的形成往往来自于我们的童年,儿童早期的回忆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最早构成一个人生活态度的主要环境,以及这种态度已经存在了多久。当我们了解一个赋予生活的意义后,便自然而然可以了解他的人格。

  第二章心灵和肉体心灵和肉体的联系

  心灵和肉体都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将生活视为一个整体的基础上来了解他们的关系。心灵为肉体设定下一动作的方向,肉体是动作的执行者。

  2、心灵和肉体的形成

  与其他动物相比,人类更擅长活动。人类会有对未来的预见能力,也会为自己定下的目标而努力,以便巩固人类在所处环境中的重要地位。与此同时,我们还会有获得一种安全感,指:我们已经克服了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在我们所处的环境中,我们已经拥有了最终的胜利。心灵和肉体都是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最终成为一个整体的。

  3、目标形成

  人的人格基本上在生命的第五年已经形成了,他赋予生活怎么样的意义,他追求的目标是什么样的,有哪些达到目标的方法,以及他的情绪。所有的行为都会跟生活态度相一致。

  4、思考目标

  目标促使我们行动,但是我们内心的选择不一定是有利的,心灵上的偏颇都是在选择行动目标时产生的错误。当我们只看到某一种表情或者行为时,无法明白他的意义时,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将之分解成多个简单的动作。看透其本质后,再做成合理的目标。

  5、从肉体看心灵

  个体是通过他的感官来了解外界环境,并从中获取信息。从一个的行为可以看出:他希望获取哪些信息、注意他们观察和聆听的方法,以及哪些东西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关心什么),以及他将怎么利用这些信息(做事的方法)。我们能从一个成年人的行为举止中观察出他建立的生活方式,以及赋予生活的意义。身体是受心灵影响的,他可以反映心灵所存在的缺点和错误,我们可以从一个人的合作能力和习惯来了解一个人,合作能力低是失败者的共同特点。

  6、心灵和肉体之间的矛盾

  在通常情况下,心灵会把不能适合环境以及无法满足客观需求的肉体看成一种负担。所以那些身体有残缺的孩子在心灵发展的过程中受到的阻碍会比正常儿童多得多。因此,他们的心灵负荷会比较大,且变得更加自我。但是只要学会了克服困难的方法,生理缺陷也可以使我们获得更大的利益。

  7、心灵问题的改变

  生活方式(意义)贯彻心灵活动的始终,只有改变生活方式,问题才能得到根本的解决。我们不能简单的去治疗一种特殊的病症,而是需要从整体出发,根据生活模式,在心灵赋予生活的意义中,在心灵面对外界环境而支配肉体做出的活动中,在心灵对生活阅历的合理解释中,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

  第三章自卑感和优越感自卑情结及克服方法

  如果在面对一个棘手的问题时,一个人感觉自己无能为力,由此产生的情绪叫做自卑情结。其实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一点自卑情结,我们常常会发现自己所处的位置是有待改进的,假如我们每一次都能寻找适当的方法克服困难,就可以摆脱自卑感。

  2、优越感

  每个人都能获得优越感,都会基于生活意义树立各自的目标。当我们懂得人类会习惯性的追求优越感,我们就应该懂得如何去帮助无法准确获得优越感的人。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去体会他们的挣扎与痛苦。他们的行为之所以错误是因为他们努力的方向对达成目标是毫无用处的。对优越感的追求会隐藏在人类的每一个行为之下。

  第四章早期记忆

  在人类人格中,最关键的是个人在争取优越感中所做的努力。我们必须集中精力找到人格整体。保持好奇心,在细节中寻找。

  人类的记忆是最能显露个人心灵秘密的。一个人的记忆通常记载着他自认为重要的事件。记忆和生活样式是同步的。早期的回忆的重要性体现在:

  (1)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的根源以及最简单的表现形式都会如实的反映在记忆中。我们可以通过记忆判断一个儿童是被忽略还是被宠溺,他是否能与人合作,他喜欢和哪些人相处,他遇到过怎么样的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2)如果一些记忆从一个人童年期就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它们必然是他所感兴趣的,有助于我们了解他的目标和生活方式。

读《自卑与超越》有感15

  我看过许许多多心理学名著,但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当属《自卑与超越》这本书了。说道这本心理学著作,我们就不得不谈谈他的作者—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因为本书的出现和他的人生经历息息相关。阿德勒是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但我们永远也无法想象的到就是这样一个出色的人居然自小便是一个驼背的残疾人。

  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从个体心理学观点出发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作者提出:每个人因为对其现时地位的不满意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然而,并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关键在于正确理解生活。家长和教师应培养儿童对别人、对社会的兴趣,使他们真正认识“奉献乃是生活的真正意义”。这样,他们就能够从自卑走向超越。

  《自卑与超越》主要有生活的意义、心灵与肉体、自卑感与优越感、早期的记忆、梦、家庭的影响、学校的影响、青春期、犯罪及其预防、职业、人及同伴和爱情与婚姻等十二个主要论点,共十二章。原书名为《生活对你的意义》。这是阿德勒思想最为成熟的时期。

  阿德勒认为对于人类来说,肉体和心灵二者是生活的表现,它们都是整体生活的一部分。心灵正是指挥肉体朝着一种能使我们获得安全和优越地位努力的。只有那些对他人产生兴趣而又决心要为社会有所贡献的人,心灵才有了克服困难的正确技术,使肉体正确行动,从而超越自卑,使自己鼓起勇气前进。

  家庭对人类的影响很大,儿童时期在家庭中的地位和生活方式给他留下的印象不可磨灭。母亲不仅应该使孩子和她很好地合作,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学会与其他人平等合作,发展自己的独立性。而父亲必须以平等的立场和妻子合作,以良好和积极的方式处理好职业、友谊和爱情三大问题。

  学校是家庭的延续。注意儿童的困难、纠正父母的错误,是学校教师的任务。教师应该对儿童有真正兴趣;同时也训练他们对别人发生兴趣,使他们走上独立而又与人合作的生活道路。

  阿德勒认为,不管有无身体上的残疾,自卑感是所有儿童普遍存在的一种情绪体验,这是他们常仰赖成年人生活,且一举一动受到成年人的控制。当儿童利用这种自卑感作为逃避做事情的借口时,便展现出神经病的.倾向。如果这种自卑感在以后的生活中继续存在下去,便会形成“自卑情结”。

  青春期的所有危险,都是由于对生活的三个问题(职业、社交和爱情)缺乏适当的训练和准备所造成的。青春期给人的只是个机会,是开始对成年人的生活问题做出独立的而有创造性的解答。

  在《自卑与超越》里,作者以平易轻松的笔调,描写了自卑感的形象、对个人行为的影响,以及个人如何克服自卑感,将其转变为对优越地位的追求,以获取光辉灿烂的成就。任何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最初都是以感觉来判断是非好恶。刚出生的婴儿到幼年阶段,接收到任何负面的信息,印象都会特别深刻。容貌、身材的高矮胖瘦、课业成绩的好坏、家庭背景的差异等等,都有可能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种下自卑的因子。因此应该以坦然的态度面对自我内心中的自卑情结,使自己在生活、工作、处事上,避免走入自暴自弃或是骄傲自大的偏锋,能够超越自己。

  从书中,我感受到,每个人的一生,都是在与这种自卑感做斗争的过程,这也可以解释为人的社会性形成的过程。战胜自卑,就是战胜自我,不断摆脱自卑的身影有如不断提高自己的自尊,我非常赞同大师的一个观点:一个在某方面有缺陷的人,会比优越的同伴更渴望超越自我。而接受太多宠爱的那一个,是内心最具有优越感的,在自我陶醉于优越感的同时,麻木、消沉、逃避,逐渐形成更大的自卑,以至于一事无成,并且极易产生病态心理。

  虽然,我们无法培养一个没有缺点的“完人”,但可以培养一个身心健全的人。因此在教学中应重视心理素质教育,防止学生自卑心理的产生,有了自卑也应当正确对待。帮助大家树立对生活和学习的信心,这样大家才能健康、更好地发展。

【读《自卑与超越》有感】相关文章: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12-09

《自卑与超越》读书心得01-09

自卑与超越读书心得12-29

《超越与自卑》读后感12-04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11-10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04-28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11-29

《自卑与超越》的读后感范文12-02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600字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