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读完一本书以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相约星期二》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1
也许是人到中年的缘故吧,最近一来我总是问自己:“人为什么要活着?”、“人生的好处在哪里”,这是二十岁左右的人最爱问的问题。到了四十岁,人大多已经很“入世”了,不屑或不敢再问这样的问题。但是,在一些意想不到的时刻,它还会悄然从心底冒出,让我黯然神伤。这千古之问,有谁能说得清楚呢?就是那些大哲学家,他们的回答也常常十分高妙却并不解决我们平凡人的问题。一位老人,在临终之前,透过他的学生,向我们带给了一份人生的答卷。“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和一堂人生课”,这是书《相约星期二》封面的话,这句话深深地吸引了我,人到中年,更渴望珍惜人生。
书中讲述的是一个老教授莫里,知道自己得了绝症后,在生命最后的一段时刻里,他与他的学生米奇约定每周星期二上一堂人生课,米奇把他对人生的话题拉了个目录,每周二飞到老莫里身边,听他讲述,其实不能叫讲述,叫两个友人之间谈心更为恰当,直到老莫里离开。老莫里的谈话平和、亲切、幽默,他对他即将死去直言不讳,让人消除了对死亡的恐惧。这是一堂关于爱的教育课,爱自己、爱家人、爱朋友、爱自然、爱身边的一切,老莫里渐渐影响着米奇,影响着周边的人,我想还有读了这本书的人。
这位叫做莫里的社会心理学教授,在七十多岁时患上了一种叫做ALS的病。这种病从腿部神经麻痹开始,一点点地向上蔓延,直至使人不能再呼吸时为止。这是一种残酷的绝症——灵魂将眼睁睁地看着躯体一点点死去。但莫里决定带着尊严、勇气、幽默和平静活下去。他和他十六年前的学生,已经成为专栏作家、记者的米奇相约,每个星期二见一次面,一齐讨论“生活的好处”,包括“死亡”、“恐惧”、“衰老”、“欲望”、“婚姻”、“家庭”、“社会”、“原谅”、“有好处的人生”这些重要的课题。从第一次相约到最后一次见面,这样的讨论持续了14个星期。米奇眼看着他的老师一次比一次衰弱,直到葬礼来临。
临终的老人都说了些什么呢?如果你期盼着微言大义的话,你可能会失望的`。他说,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去理解爱;他说,要有同情心,要有职责感。只要我们学会了这两点,这个世界就会完美得多;他说,如果你想对社会的上层炫耀自己,那就打消这个念头,他们照样看不起你。如果你想对社会底层炫耀自己,也请打消这个念头,他们只会嫉妒你。身份和地位往往使你无所适从,唯有一颗坦诚的心方能使你悠悠然应对整个社会……这些极为朴实的话,使我忽然明白了,人生的谜底其实可能很简单。
但莫里老人并不简单。就在病魔和死神拼命撕扯着他的时候,他还能谈笑风生。谈到死后火化,他对家人说:“千万别把我烧过了头。”谈到墓地,学生说:“我会去,但到时候就听不见你说话了。”莫里笑了:“到时候,你说,我听。”莫里以自己最后的存在,论证了人性的完美。一个普通的美国老头,一些普通的话语和生活细节,但是读完却让你怅然良久,这就是《相约星期二》。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2
即将进入而立之年的我,还是幸福的。奶奶健在,八十多岁;外婆健在,身份证上显示一百零二岁,身体硬朗,行动自如;虽然爷爷中风五次,无法自理,但能勉强站立,用肢体表达情绪。小的时候虽然经历了外公去世,很清晰记得当时的场景,我知道死亡离我们其实很近,但却未曾想过自然死亡发生在自己身上时,我会如何去接受。经历过死亡的人也无法述说,而濒临死亡的人,或恐惧,或孤独,或病痛缠身,或无法言语,没有多少人能够给我们讲述走向死亡的感觉。《相约星期二》,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给我们上了一堂人生课。
本书以一位患了ALS(霍金教授也患此病,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的大学教授莫里给记者学生米奇布置作业为开端,以老师的书房为教室,以老师的身体状况为时间轴,每周二约访,最终以葬礼为毕业典礼,开设了十三节哲学课,谈论的话题包括:世界、自怜、遗憾、死亡、家庭、感情、对衰老的恐惧、金钱、爱的永恒、婚姻、文化、原谅,以及完美的一天。
“你总是要死的。这不取决于你对自己怎么说。”变老,是目前人类无法避免的自然现象。但从古代中国的炼丹修仙,到现在采取各种青春常驻的手段,人们都想违背或减缓这一过程,不愿接受它。“我乐于接受老。随着年龄的'增加,你的阅历也会更加丰富。衰老并不是衰败,它是成熟。接近死亡并不一定是坏事,当你意识到这个事,你会因此而活得更好。
一旦你找到了生活的意义,你就不会想回到从前去。你想往前走。你想看得更多,做得更多,你想体验六十五岁的那份经历。如果你一直不愿意变老,那你就永远不会幸福,因为你终究是要变老的。我不会羡慕你的人生阶段——因为我也有过这个人生阶段。”接受和坦然,使得我们的时间反而变得更有价值。地球村使得我们已经没有了白天和黑夜,貌似只有“你死我活”。在分秒必争的互联网“风口”时代,慢下来就好像等于死亡。在这个机会稍纵即逝的时代,我们能否把握住自己内心的那点从容,自己控制住节奏?每每重新翻阅这本书,都会让我的心和时光瞬间慢下来。
“如果给你最后健康的二十四小时可,你会想去做什么?”要我们回答这个问题,就好像问我们“假如有十个亿,你会怎么用?”与“假如只剩六百块,你会怎么用?”往往只有在场景真实到我们思想可以量化的后者,我们才会仔细斟酌每一块钱的价值一样,拥有几十万个小时的我们从未曾置身于真实的最后二十四小时,我们很难想象。假如不是金钱,而是时间,作为我们交易的货币,我们很多想法会不会改变?时间是上帝赐予最公平的礼物,每天都有且只有二十四小时,但我们却更愿意为金钱而努力,去透支未来的时间存储,直到失去健康甚至死亡。控制欲望,在纷繁复杂灯红酒绿、市场创造欲望的当下尤为重要。
整本书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鸡汤,但花一个小时读完这本书,我从时间的奴隶,回到人生的主人。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3
这是一本打开后不想放下的书,这是一本看完后还会再次想翻阅的书,一本读了一遍还想再读一遍的书,是我读后感到颇受教益的书。
莫里,社会学教授,他身患绝症,因为一家电视台的“夜线”节目采访,被他十六年前的一位学生,当今的作家、记者米奇偶尔看到,学生匆匆赶来看望即将离世的老师,而老师则宣布要给这位学生上最后一门课,每星期一次,时间是星期二。这十四堂课中, 涉及到爱情,工作,社会,年龄,原谅,以及死亡。
读完后,对我触动很深。我时常在想:生活的意义是什么?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最有价值的?
当死神离自己越来越近的`时候,莫里教授找到了自己的答案,对我们娓娓道来。
临终的前几天,他与学生讨论,如果他的生命还有一个完全健康的一天,他会做什么:
“早晨起床,进行晨练,吃一顿可口的。有甜面包卷和茶的早餐。然后去游泳,请朋友们共进午餐,我一次只请一两个,于是我们可以谈他们的家庭,谈他们的问题,谈彼此的友情。“然后我会去公园散步,看看自然的色彩,看看美丽的小鸟,尽情地享受久违的大自然。“晚上,我们一起去饭店享用上好的意大利面食,也可能是鸭子——我喜欢吃鸭子——剩下的时间就用来跳舞。我会跟所有的人跳,直到跳得精疲力竭。然后回家,美美地睡上一个好觉。”
这样的一天,对于我们正常人来说,也许就是一个平凡的一天,但是,对于生命垂危的莫里老人来说,在死亡面前才真正懂得了与生活讲和。
莫里教授说:“人意识到会死,看问题的眼光也就不一样了,更珍惜活着的生活”。
学会了死,就学会了活。
“如果早知道面对死亡可以这样平静,我们就能应付人生最困难的事情了。”
什么是人生最困难的事?学生问。
——与生活讲和
一个平静而有震撼力的结论。
莫里教授说:“死亡是一种自然,人平常总觉得自己高于自然,其实只是自然的一部分罢了。那么,就在自然的怀抱里讲和吧。”
正如《活出生命的意义》一书的作者弗兰克尔所说,“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一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
在莫里看来,只要明白了什么是真实的需要,就会走向关爱和奉献。他在最后的课程中一遍遍重申:
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
在这个社会,人与人之间产生一种爱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我们文化中的很大一部分并没有给予你这种东西。
要有同情心,要有责任感。只要我们学会了这两点,这个世界就会美好得多。
你要使生活有意义,你就得献身于爱,献身于你周围的群体,去创造一种能给你目标和意义的价值观。
我想,生活的意义不是为了得到他人的认可,我们都应该要为自己而活。不要辜负你活着的每一天,这是你人生的目的。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4
这里讲的是一个非常真的故事:年逾七旬的社会心理学教授莫里在一九九四年罹患肌萎性侧索硬化,一年以后不幸去世了。作为莫里早年的得意门生,米奇在老教授恶病缠身的十四周里,每周二都上门陪伴着老师,聆听他最后的教导,并在他死后将老师的教导汇集成了一本令世界瞩目的文集,冠名《相约星期二》。
作者米奇·阿尔博姆是美国著名作家、广播电视主持人,还著写了一本在全球热销已达五百万册的小说《你在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对于他来说,与恩师“相约星期二”的经历则是另一个重新审视自己、重读人生必修课的`机会。这门人生课不仅震撼着作者,也凭借着作者的妙笔,感动整个世界。本书在全美各大图书畅销排行榜上停留四年之久,被译成包括中文在内的三十一种文字,成为近年来图书出版业的奇迹。
读这本书之前,在自己的心里也斗争了很久。毕竟因为书的封套上那么郑重其事地写道“作家余秋雨推荐”,于是,很怕这本书会像余先生的书一样,让人深感是那样的正经,那样的正襟危坐。还好,对于我自己的感受而言,有关生命、死亡的书,只要有真正的感悟,那就总会有吸引人的地方,总会让我明白到人生的意义,总会让我深感其所表达的内涵之处。
一位身患绝症缠绵病榻的老教授,面对死亡,他会想到些什么?这也正是真本书吸引人以及耐人寻味的地方。而在书中,他并不是那种与死神抗争的斗士,他只是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一生,他只是淡淡地告诉我们,竞争并不是人生唯一的目的,第一只有一个,那么就做第二又怎样?他觉得如若悲伤袭来,无须退避三舍,而恰恰应该尽情体会个中滋味,细细品尝后再弃之一旁,方能真正超脱……也许这些并不太新鲜,甚至不太“与时俱进”,可是读完整本书后,你才会理解,其实他重新审视的是人们公认的从不多加思考的标准,而我们仍然在这样的标准下,浑浑噩噩地斗志昂扬地生活着。作者米奇一直与教授相伴,聆听他的内心,也思索着自己的生活,所以,书中还有他的琐忆和随想。
读这样的书,总会让人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想起角落里那落满灰尘的画笔,想起很长时间没打电话联络的朋友,想在秋日的阳光下从容地坐一会儿眯一眯眼睛,想离开现在固定、紧张、忙碌如陀螺的生活……不过,合上书,就像关闭了一扇窗,日子还是一样滴滴答答地走下去。老人说“当你学会了怎样死,你也就学会了怎样活。”
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人生,看看究竟自己想要的,自己需要的是什么样的生活,是非一定要做到某种所谓的程度才是我们人生所谓的追求,好好的生活,好好的体味人生,难道就不是一种很好的追求吗?看完这本书,结合自己的实际,我们将会得出属于我们自己的答案,让我们一起“相约星期二”吧。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5
Albom(米奇·阿尔博姆)是美国著名专栏作家以及电视评论员,这本书是由他与昔日的大学教授Morrie(莫里)的谈话整理而成。作者在大学时期曾经是教授的得意门生,在毕业后因为忙于事业而多年没有与昔日好友和教授联系。偶然的一天作者在电视上获知Morrie得了一种严重的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已经时日无多。于是他在老教授生命的最后时光里的每周二去登门拜访他,话题涉及衰老、原谅、婚姻、家庭、欲望、有意义的人生等诸多方面。
谈论衰老。“我知道年轻也会是一种苦恼:矛盾、迷惘、不成熟、活着感到累......而且,年轻人还不够明智。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很有限,当人们在影响你,对你说使用这种香水可以变漂亮,或穿这条牛仔裤可以变得性感时,你往往就信了。其实那都是胡扯。要知道,衰老并不就是衰败。它是成熟。随着年龄的增加,你的阅历也更加丰富,如果你停留在二十岁的年龄段,你就永远是二十岁那般浅薄。我不会羡慕你的人生阶段——因为我也有过这个人生阶段。”
谈论婚姻。“爱情婚姻还是有章可循的:如果你不尊重对方,你们的关系就会有麻烦;如果你不懂得怎样妥协,你们的关系就会有麻烦;如果你们彼此不能开诚布公的交流,你们的关系就会有麻烦;如果你们没有同样的价值观,你们同样会有麻烦。而这一价值观里最重要的,是你们对婚姻重要性的信念。”
谈论时间。我们总是把大量的时间花在毫无意义的事情上,当所有美国人都在电视机前屏息观看OJ辛普森的“世纪审判”时,“我们为什么要把大把的'时间花在无谓的琐事上?他们并不认识辛普森,他们也并不认识和这件案子有关的其他人。然而他们却甘愿为此浪费掉时间,整日、整个星期地沉溺在他人的闹剧中。”
谈论欲望。当Albom(米奇·阿尔博姆)身处于腰缠万贯、声名显赫的足球明星当中追求名利时,Morrie(莫里)一针见血的点破他:“米奇,如果你想对社会的上层炫耀自己,那就打消这个念头,他们照样看不起你,如果你想对社会的底层炫耀自己,也请打消这个念头,他们只会嫉妒你,身份和地位往往使你感到无所适从,唯有一颗坦诚的心方能悠然的面对整个社会。”
谈论爱。“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与人,并去接受爱,爱是唯一的理性行为。把自己奉献给爱,把自己奉献给社区,把自己奉献给能给予你目标和意义的创造。”
......
什么是人生最困难的事情?学生问。
——与生活讲和。
讲和不是向平庸倒退,人世间认为毫无意义的生活,其实正是生命的价值所在,活着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宏伟的事业中,还体现在平淡的生活中,默默的爱与付出中。真正的自我在剥除虚妄后变得既本真又空灵,也许我们需要的正是莫里教授这样的指路人,而不是成堆的教程,我们需要这份醒豁。当感到困惑和迷茫时,也许这本书会帮我们想明白生活的意义。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6
那里讲的是一个十分真的故事:年逾七旬的社会心理学教授莫里在一九九四年罹患肌萎性侧索硬化,一年以后不幸去世了。作为莫里早年的得意门生,米奇在老教授恶病缠身的十四周里,每周二都上门陪伴着老师,聆听他最后的教导,并在他死后将老师的教导汇集成了一本令世界瞩目的文集,冠名《相约星期二》。
作者米奇·阿尔博姆是美国著名作家、广播电视主持人,还著写了一本在全球热销已达五百万册的小说《你在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对于他来说,与恩师“相约星期二”的经历则是另一个重新审视自己、重读人生必修课的机会。这门人生课不仅仅震撼着作者,也凭借着作者的妙笔,感动整个世界。本书在全美各大图书畅销排行榜上停留四年之久,被译成包括中文在内的'三十一种文字,成为近年来图书出版业的奇迹。
读这本书之前,在自己的心里也斗争了很久。毕竟正因书的封套上那么郑重其事地写道“作家余秋雨推荐”,于是,很怕这本书会像余先生的书一样,让人深感是那样的正经,那样的正襟危坐。还好,对于我自己的感受而言,有关生命、死亡的书,只要有真正的感悟,那就总会有吸引人的地方,总会让我明白到人生的好处,总会让我深感其所表达的内涵之处。
一位身患绝症缠绵病榻的老教授,应对死亡,他会想到些什么?这也正是真本书吸引人以及耐人寻味的地方。而在书中,他并不是那种与死神抗争的斗士,他只是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一生,他只是淡淡地告诉我们,竞争并不是人生唯一的目的,第一只有一个,那么就做第二又怎样?他觉得如若悲伤袭来,无须退避三舍,而恰恰就应尽情体会个中味道,细细品尝后再弃之一旁,方能真正超脱……也许这些并不太新鲜,甚至不太“与时俱进”,但是读完整本书后,你才会明白,其实他重新审视的是人们公认的从不多加思考的标准,而我们仍然在这样的标准下,浑浑噩噩地斗志昂扬地生活着。作者米奇一向与教授相伴,聆听他的内心,也思索着自己的生活,因此,书中还有他的琐忆和随想。
读这样的书,总会让人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想起角落里那落满灰尘的画笔,想起很长时刻没打电话联络的朋友,想在秋日的阳光下从容地坐一会儿眯一眯眼睛,想离开此刻固定、紧张、忙碌如陀螺的生活……但是,合上书,就像关掉了一扇窗,日子还是一样滴滴答答地走下去。老人说“当你学会了怎样死,你也就学会了怎样活。”
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人生,看看究竟自己想要的,自己需要的是什么样的生活,是非必须要做到某种所谓的程度才是我们人生所谓的追求,好好的生活,好好的体味人生,难道就不是一种很好的追求吗?看完这本书,结合自己的实际,我们将会得出属于我们自己的答案,让我们一齐“相约星期二”吧。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7
当我终日忙碌,在生活的风雨里疲于奔命;当我恐于衰老、畏惧死亡,在战战兢兢中迷失方向,莫里老人总会在书香氤氲里款款走来,让我由疲惫困惑、心悸沉寂归于平静.
读完这本《相约星期二》已过了余日,那些文字却依旧像渐渐弥散的芬香,久久驻留在心房,带给我温暖的感动。书中讲述一位名叫莫里的教授不幸患了绝症,步步为营,生命的烛光即将熄灭。病重期间,莫里与来看望自己的学生米奇·阿尔博姆相约,要为米奇在每周星期二上一堂课,课程关于人生。其中莫里老人谈到生活,他诠释了一生的真理,使人透彻又沉思。
我们曾经认为的一切艰难、坎坷,一旦释然便晴空万里。莫里老人面对死亡那份从容、镇定与适应,使人无法不对这个甚至无法行走的老人肃然起敬。“当你在床上时,你是个死人”“我的意识还活着......我成了宇宙的一部分”甚至“千万别把我烧过了头”。一个承受痛苦,被绝症一点点侵蚀的人对生活如此乐观,这正是莫里说过的“最难的事”——与生活讲和。他最终做到了。他虽在无尽疼痛与折磨中度过,但他拥有过爱,拥有过青春,也拥有过一切正常人拥有的东西,他已释然,所以他并不羡慕健全的人。每个人亦可以做到放宽一切,仔细想想,我们在生活中所遇到的一切不如意,是否只像蚕茧外薄薄的丝衣——看似是牢不可破的囚笼,其实只需轻轻一下便可轻易化解?
什么是我们梦想中完美的一天?与莫里老人比起来,我们是在上帝的宠幸中诞生的孩子,不应再对这无比美好的一切无止境地进行物质索求,阔气的豪宅,崭新的钞票,高档的.晚宴真的是我们需要的吗?学着试着去追求内心深处真正的幸福,在自然的怀抱里讲和吧,不是平庸倒退,而是一种幸福的境界。“早上去散步,去健身房,与朋友共进晚餐,晚上去跳舞。”莫里想要的“完美的一天”让人不免吃惊。现在,你惊讶的同时,请好好质问自己。在这里,莫里老人所陈述的生活的追求,每个人学了一辈子,但没有人全部理解。学得多的人总是快乐的,他们会很享受、满足而不奢求。奇怪的是,几乎所有人都只会在生命最后一刻看开一切,认为自己生而有幸。这大概是面对死亡,一切都太渺小了,一切都可以看得不那么重,或许真实的生活不需要金玉其外的华丽彩饰,简简单单的快乐足矣。
这个故事,这些课,这段话,都是生命的乐章在弹奏,是灵魂牵出了涟漪。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一堂人生课,它们在纸上的厚度莫非太重,重到谁都无法承担。每当我将目光洒落在素雅的封皮上,心灵便会被洗涤一次。甚至想忘记繁重的学业,抛弃生活的烦恼,再次拿起这本曾带给我感动与感悟,透彻与深刻的书,再次与莫里,与米奇一起上的一节人生的必修课。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8
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和一堂人生课
-题记
米奇和大部分人一样每天忙于枯燥的工作中,如果不是偶然调换电视频道,看到一挡节目,他的生活可能会继续下去。那档节目的嘉宾竟是十几年前与自己相约再见的教授-莫奇。当得知莫老患上AlS时间不多时,他去找了教授。从他们相拥那刻起,时间为十四周的必修课,上课铃声便已敲响。他们相约在每个星期二见面。莫里说:“我们都是星期二人”。课堂上不需要课本,但讨论的题目很多。设计到爱情、工作、社会、年龄、原谅,以及死亡。这堂课亲切、严和、幽默。莫里老人对死亡的理解也令人敬佩。
莫里老人逼视着自己如何一部分一部分的衰亡。这比死亡残酷的多。他不能动,活着全靠别人帮忙。他是怎样对待的呢?对别人的照顾开始觉的不便,但又很快释然了。他说:“我感觉到了依靠别人的乐趣,此刻当他们替我翻身,在我背上涂擦防止长疮的乳霜时,我感到了一种享受。当他们替我擦脸或按摩腿部时,我同样觉得很受用。我会闭上眼睛陶醉在其中。一切都显得习以为常了。就像回到了婴儿时期。有人给你洗澡,有人抱你,有人替你擦洗。我们都有当孩子的经历,它留在了你的大脑深处。对我而言,这只是再重新回忆起儿时的那份乐趣罢了。这种心态足以化解一切人生悲剧。他还说:“你就应懂得一个道理,拒绝衰老和病痛,一个人就不会幸福。正因你终究会变老的。”当下,青年人挥霍青春,中年人揽镜自悲,老年人追悔莫及,这一切不过都是在浪费时间生命而已。我们真正应该做的是用心去感受不同的阶段,不同阶段下的美好事物。就算衰老已经在不远处等你,就算病痛已经缠上你,你都有权享受幸福和快乐,而不是诚惶诚恐的度过余生。
我们的人生总在不停的奔波当中。上学、就业、升职、结婚、生子、创业、赚钱,太多的羁绊使我们感到劳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需要,大多数人都毫不怀疑这一点。但是莫里老人告诉我们:这不是需要而是想要。他说:“拥有的越多越好,钱越多越好,财富越多越好,商业行为也是越多越好,越多越好,越多越好,我们反复地对别人这么说—一遍又一遍,直到人人都认为这是真理。大多数人都会受它迷惑而失去自己的方向。简单来说,我们总落入他人的圈套,超出自己能力之外买的东西是你的需要还是品牌圈套;追逐名利不择手段是你的需要还是世俗的胁迫。最快乐的是人而不是神。只要你肯,你就可以摘下面具。放松别人,放飞自己。
莫里选择了在他昏迷后第一次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候停止呼吸。他走了,走的.令人心痛。我坚信他是有意识这么做的。他想安宁的离去,就像安宁的活着。我仍记得他说的那句话:“只要我们彼此相爱,并把它珍藏在心里,我们即使死了也不会真正的消亡,你创造的爱依然存在着,所有的记忆依然存在着,你仍然活着,活在每一个你触摸过,爱抚过的人心中。”
而这门课,还在继续。你说,我听。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9
看完这本书,我用了半个月时间,每看完一篇都让人深思,读后感也不知道如何写才好,没有多少文采,只能发表看到某段话时当下的感想。
刚开始看没有多大感触,直到第49页看到:“人生最重要的是要学会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我合上书,想想自己,发现这27年我很乐于享受后半句,却很少去做前半句。还记得父亲曾跟我说过:“只有你先对别人好,别人才会对你好。”父亲说的和莫里教授所传达的意思一致。但是我们又能真正做到多少呢?
翻到第57页,当我看到莫里说:“如果你想让别人相信你,你首先应该感到你能信任他——即使你是在黑暗中,即使你是在向后倒去。”这句话对我的工作很受用,初次接触的合作伙伴总是充满了疑虑,总是不相信对方,其实猜疑都是多余的,在你不相信别人的同时又如何让别人相信你?
看完第79页时,是我对整本书感触最深的一处,也是我唯一反对莫里之处。他说:“如果你能接受随时死去的事实,你就不会像现在这样耽于抱负了,你为此而付出时间和精力的事,你所做的工作也许就不再显得那么重要了。”合上书,我想:“人类对物质的要求不是绝对的,看你处于什么样的人生境遇,当你处于将死之时,物质便已然显得微不足道,精神上的爱会成为你的第一要求,在亲人的陪伴,爱人的守护面前,金钱就如粪土。但是当你依然处于健康的状态时,物质便不可或缺,你的满足感不仅仅只来源于精神,也来源于事业上以及物质上带来的成就感,为了这份成就感这份满足感,你不得不付出时间精力,而不是像莫言教授所说的“你为此付出的时间精力就不那么重要”。当你处于一个旺盛生命力的阶段为什么要过一个濒死的生活状态。把握一个度,不要完全杜绝物质,也不要完全不在乎精神。不管在人生的哪个时刻,都不要放弃爱,爱别人也爱自己。
只想说《相约星期二》对我的生活、感情、事业都很适用,看完第97页的时候,我笑了,因为发现我和莫言教授共同的思维方式,“你一旦投入进去,就能充分的'体验它,知道什么是痛苦,什么是悲伤,你认识了这份感情,现在我要超脱它。”说的真好,这也是我一直以来的处理情绪的方式,当伤心难受的时候,任由自己这个情绪的抒发,最后告诉自己这也是情绪的一种,没有人一定要天天开心。超脱它,感受它,所有的情绪、感觉都被莫里教授描述成一场游戏——好了,哥不跟你玩了,哥要离开你。很洒脱,身为人,不就是像教授所说的一样,就是来体味这世界的百态,开心、伤心、痛苦、嫉妒、憎恨。感受每一种情绪,经历每一件痛苦的开心的事情,告诉自己这是属于我这辈子独有的经历。不要被自己的负面情绪牵着走。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10
几年前,一位好友劝我读一读在美畅销排行榜的一本好书《相约星期二》,它会给你带来一定的启发,改变自己对人生的看法。出于好奇和期盼,周末的一天,我走进新华书店,在新书架上找到了这本书,一个老头,一个年轻人,和一堂人生的课,一个感动整个世界的故事,从此让我改变了自己对人生的看法。
《相约星期二》的作者米奇。阿尔博姆是一位美国一位颇有成就的专栏作家、电台主持,他得知自己最尊敬的老教授莫里身患不治之症,在前往探视中与老教授相约每周二,在与莫里教授相伴的最后十四个星期里,米奇。阿尔博姆聆听莫里教授最后的教诲,他们聊到了许多的人生问题多,如何面对他人,如何面对爱,如何面对恐惧,如何面对家庭,以及感情及婚姻,金钱与文化,衰老与死亡,人生是莫里教授的临终一课。这持续了十四周的人生课题,直到莫里教授的逝去。米奇。阿尔博姆将莫里教授的醒世箴言谈话内容编辑成册,书名《相约星期二》。
翻开这本书,我看到面对自己将要逝去的生命,老教授所感受的不是对生命即将离去的恐惧,而是希望把自己许多年来思考的一些东西传播给更多的人。它没有发人深省的警示名言,也没有什么心灵鸡汤之类的词语,只有记录了莫里教授用他的.平和、亲切、幽默面对即将死去的事实,侃侃谈吐自己对人生的态度,这是一堂关于如何面对爱与被爱,衰老与死亡的教育课。之所以让我感动,面对关爱,当大多数人在索取,在抱怨自己没有得到更多一些关爱时,而莫里教授却始终保持往以的乐观和一向饱满的热情,继续给唯一的学生上课;面对衰老,当大多数人在哀怨惋惜,在抱怨时光如剑、逝者如斯夫时,而莫里教授坦然的回答:随着年龄的增加,你的阅历也更加丰富。如果你停留在二十二岁的年龄阶段,你就永远是二十二岁的那般浅薄。要知道,衰老并不就是衰败。它是成熟。接近死亡并不一定是坏事,当你意识到这个事实后,它也有十分积极的一面,你会因此而活得更好。;面对死亡,在大多数人恐惧而终日不可惶恐时,而莫里教授面临死亡,坦然的说:死亡跟生命一样自然。它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他保持着积极向上的态度,用清醒冷静和热情的心态去审视自己的一生,用自己一生的智慧去辨别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以前,回想自己工作生活的现状,勤勤恳恳的工作,忙忙碌碌的一生,随着流失的岁月,也看不到自己人生价值所在的体现。自从读《相约星期二》之后,我对人生的感悟有了一定的认知,再也不会抱怨和畏惧。我明白自己不能抵挡时间逝去的脚步,也不能抹去岁月留在脸上的痕迹,但我会保持一个阳光的心态,以平常的心态对待生活,扎扎实实做好每一件事情,踏踏实实的走自己的路,做一个永远快乐的平凡人。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相关文章:
相约星期二我只看不谈作文12-01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05-16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05-02
《相约星期二》读书心得11-19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900字12-09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15篇01-06
相约星期二大学读后感范文3000字11-24
相约经典美文03-09
相约与相守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