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读后感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最后一课》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最后一课》读后感1
读完了这篇课文,很感动,为什么现在是和平的世界,因为在战争时期就是有了这些爱国人士的爱国之情而感动了大家。就比如:中国的抗日英雄,就比如这篇课文里的韩麦尔先生和小弗朗士。虽然,在战场上,他们不能发挥作用,但在创作上,作者便以他的作品,反映着社会的黑暗,反映了阿尔萨斯人失去国土时的悲愤,沉痛的心情,就这样恶劣不堪的情况下。国人还是坚强的站起来,祝福自己的祖国希望它能取得胜利。这篇课文也在教育我们永远不要忘记自己的母语,否则,就会像小弗朗士他们一样后悔也来不及了。
这篇课文也很励志,这是在警戒我们要爱国,护国,卫国,强国。也在表达我们人类从古至今都在犯的错误:只有失去,才懂得珍惜。老师教导过我们,现在我们所读的是九年义务教学,能考上高中、大学,就得靠自己的本事了,这次要再失去,就算珍惜,也没有了。
在《最后一课》里,小弗朗士对于教书先生的看法改变了,对于学习的态度也改变了。老师变得高大起来,作业书本变得亲近起来。他在这一节课成熟了许多,要是韩麦尔先生知道,自己的最后一节法语课里开启了一位孩子的`心灵,让他变成了著名大作家,写着自己的爱国之情,写着对自己祖国的尊敬,应该会觉得教了多年的书,总算没白过了吧!……
我喜欢的,尊敬他们的,是他们那份爱国的炽热之心,让我想起了我们的祖国母亲,也曾这般经历过种种艰苦的困难,我们这些孩子们就更应该站起来,守护着我们的母亲,我们的家园。所以,在这里我要向韩麦尔先生,作者,为祖国奉献的英雄们致敬。我爱你,我的祖国母亲。
《最后一课》读后感2
一打开都德的短篇小说集,我就被第一篇《最后一课》深深吸引住了。
小说主要讲了普法战争时期,普鲁士军队占领了法国阿尔萨斯。普鲁士人剥夺了法国人学习本族语言的权利。一所乡村小学里,阿麦尔老师在上最后一节法语课,他刻意穿了礼服来上课,从来不识字的市民也来参加,经常逃课的学生弗朗兹也认真听课了。在课程快要结束时,老师在黑板上写下“法兰西万岁”。小说通过学生弗朗兹的叙述生动表现了法国人民遭受异国统治的痛苦,表达了法国人对祖国的热爱和期待国家解放的坚定意志。
文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弗朗兹经常逃课、迟到,没有珍惜学习的机会。当阿麦尔老师说:“总是认为‘我有的是时间。明天再学吧。’总是把教育推到明天,结果连自己的语言都不会说、不会写!”我就想到平时我也没有好好利用时间来学习,有时候写作业东看看、西摸摸,下意识地多玩一二分钟。“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每天这样让时间浪费,时间就会偷偷地从身边溜走,最终我也将一事无成。这样的损失又该如何弥补呢?再看看文章中提到阿尔萨斯的孩子们以后没办法再学习自己的母语了,只能去学侵略者的语言。这是多么可怕又羞耻的事情啊!现在想想,身处和平时代的`我没有经历战乱、没有殖民掠夺,却经常因为一些难背的单词,难懂的古文,难解的数学题而放弃学习,真的非常惭愧。很多东西往往失去才会珍惜,我要好好检讨自己,珍惜无忧无虑的时光,认真学习和生活,追求自己的梦想!
《最后一课》读后感3
《最后一课》中的故事发生在19世纪普法战争后,法国战败,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给普鲁士,这里的学生不能再学习自己的母语了。而故事的小主人公——一个阿尔萨斯小孩弗朗兹,他非常顽皮,时常旷课。但当弗朗兹得知这是他的最后一节法语课时却震惊万分,并对自己虚度时光感到惭愧。而在下课时,弗朗兹的老师阿麦尔用尽全力在黑板写下“法兰西万岁”,由此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
文章里,弗朗兹、阿麦尔老师和村民们都非常地爱国。因为不能说法语了,大家万分悲痛。其中,阿麦尔老师写下“法兰西万岁"的情节令我特别感动,即使自己的国家被侵略,但依旧阻碍不了法国人对自己祖国、民族的热爱。由此,我不禁联想:曾经中国也经历过这样一段历史,那时清王朝腐败,掌管国家的人昏庸无能,夜郎自大,使我们的'科学技术非常落后,被八国联军所侵略。后来,革命先烈凭借一腔爱国之心,团结全国人民,大家齐心协力赶走了侵略者,才有了现在美好的生活。
虽然那段历史早已离我们远去,但我常想:今天生活在和平年代,我们也应该热爱祖国,不做侮辱祖国的事,不说侮辱祖国的话。正如《少年说》中所述:“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而我作为一名小学生,最好的爱国方式就是认真学习,勤于锻炼,使自己成为一个富有知识文化的人,长大后为祖国做贡献。
这就是我喜欢读的《最后一课》,它让我懂得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有国才有家,有国才有尊严。
《最后一课》读后感4
在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七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这篇课文中,“我”曾三次称韩麦尔先生是“可怜的人”。这句似乎很平常的话语,却反映了“我”对先生的深刻的忏悔,从而揭示了韩麦尔先生的复杂而又崇高的内心世界。
文中当小弗郎士走进静悄悄的教室,听先生用“有柔和又严肃”的语调讲最后一课的时候,他心里“万分难过”。他为“从前没有好好学习”,随便旷课而懊悔。此时,他不但不觉得“课本”、“语法”、“历史”讨厌,反而觉得像是“老朋友”。想到先生马上就要离开了,“再也见到他了”,他在不觉中忘记了先生的惩罚,忘记了挨的戒尺,现在,他只觉得先生“可怜”。韩麦尔先生的确是个值得可怜的人,作为一个法国人,一个法国教师却不能上法语课,先生的.心理是多么的难受啊!就要离开四十年来一直生活工作过的可爱的学校,离开他的小院子,他的学生,离开那些“擦光了,磨损了”的“用了多年的课桌和椅子”,离开了已经长高了的胡桃树和他“亲手栽的紫藤”这些“叫他怎么不伤心呢”!怎么不让人感到可怜呢?
韩麦尔先生是可怜的人,然而它又是伟大的人。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他郑重地穿上平日不穿的“漂亮的礼服”,表示他对市区国土的敬意。在讲授这最后一课时,他耐心地讲解,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部交给他的学生,表到了他对祖国语言的无限热爱。当听到教堂的钟声,听到普鲁士兵收操的号声,他站立起来,脸色惨白。最后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法兰西万岁”的大字。我们从韩麦尔先生的神态和动作中,可以看到他对祖国无限的爱和对普鲁士侵略者切齿的恨。课文正是通过对难忘的最后一课的描写,刻画了一个令人钦佩的“可怜”而又伟大的爱国者的形象。
《最后一课》读后感5
最近我看了一本书名字叫最后一课。
最后一课是用一个孩子的感观去写的,跟我们学半截蜡烛时期差不多。第二次大战的时候。故事内容,一个孩子带着匆忙的上学步伐来到了学校,他们的法语老师一脸严肃,他得知原来从这节课以后就得要学德语了,不能再上老师的课了,不能再学自己本国的语言了。他开始后悔自己为什么贪恋其它事而不专心学习,老师对大家说这不怪你们,或许是因为我或者你们忙碌到忘了关心你们的父母。他用心的听完了这节课,读完这个故事,会让你感觉,这到底是一个老师在教孩子们法语,还是一个父亲在把法兰西刻在孩子们的心里呢?那是多么伟大的一节课啊?一节难以言喻表达的爱国课。让人有种想要加快脚步,如果事情发生在中国,让我有怎么会舍得不去学习任何一个中国文字的心情,因为这样我更想要努力学习,因为自己经常在写作文时不少字不会写。
我最有感触地是,老师拿出字帖,上面写着法兰西,让大家写的.时候。大家十分专心的去写、去拼。坐在他们身后的大人也在念,坐在大家身后的老村长都念的声音都颤抖了。
最后一课给人讲的不仅仅是一节跟老师分别的课,而却像与祖国分别似的。我感觉有很多让人深醒的地方,人生很多可能因为太多花样繁多的东西而分散自己的精神,到发现了已经错过了。应该珍惜现在的每时每刻,它们十分宝贵,也要珍惜自己读书的时间,还有跟熟悉的人在一起的时刻。
更加要珍惜别人对你的付出以及珍惜自己。
虽然这篇文章并不长,但是给我感触还是很深的,可能我懂得后,并不一定能完全做到百分百珍惜,但是我会努力去守护现在的东西。
《最后一课》读后感6
我第一次读你,并没有感觉到什么,就像在喝一瓶无味的矿泉水。我没有特别在乎你,可能是因为我读不懂你吧,可能是因为我没有认真读你。在柳老师强烈对你的赞美下,我再次读了你。开始理解你的心情,理解你的烦恼,理解你的忧愁。
《最后一课》,很大白话的课题,无非就是上学的时候在学校上的最后一课呗。故事内容却不是这样。
小弗朗士因为觉得法语课没意思,就出去玩了,途中看到一些美丽的景象还有普鲁士兵在操练,心想着:赶紧去学校,要迟到了!他风一样的跑去学校,但是他还是迟到了,本来他想着韩麦尔先生会责骂他,但是韩麦尔先生却很温和的说:“快坐好,小弗朗士,我们开始上课了,不等你了。”加之早晨班里同学们安静的.坐在位子上的景象与以往吵吵闹闹的景象大有不同,小弗朗士越来越诧异,他注意到韩麦尔先生的着装与以往也是大有不同,最后他得知最后一课的意义,小弗朗士愈来愈自责,说:自己当时为何不好好学习法语呢。在一堂堂课程中,小弗朗士的爱国精神慢慢生长,同学们与乡亲们的爱国情怀,愈发愈让韩麦尔先生不舍结束这最后一课。
爱国,一个作为国家的人民最基本的感情。随着时代的变化,汉语已不被中国人喜爱,多数人追求英语,韩语等诸多外国语言。但是,你们身上的黄色皮肤,黑色头发,黑色的眼睛,是属于谁的呢?
《最后一课》读后感7
今天在课上老师让我们默读法国小说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读完这篇文章后,我被深深地震撼。
这篇文章向我们展示一个顽皮、不爱学习,也不知道什么是国家命运、民族尊严的男孩形象——小弗郎士。通过上最后一节法语课,他认识到普鲁士队不仅占领他的家乡,还要剥夺他们学习本民族语言的权利,实行奴化教育,这使得小弗郎士在心灵上、精神上受到极大的震动。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上,小弗郎士有对自己的悔恨、有对侵略者的痛恨,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当韩麦尔先生翻开教材,开始讲法语课时,小弗郎士对自己平时最讨厌的语法,居然“全都懂”,觉得韩麦尔老师“讲的似乎很容易、很容易”。
因为是最后一堂法语课,小弗郎士的心灵受到很大的震动,他面对的残酷现实是他始料不及的,这突如其来的打击,使得小弗郎士的'思想一下子高度集中起来,他已经敏锐地感觉到,他不但失去生养他的这块再熟悉不过的土地,而且失去一个民族赖以共同生存下去的纽带——本民族的语言。一种懊悔、愤恨、失落、茫然的复杂情绪,一股脑儿涌上他的心头。面对如此不可抗拒的如此冷酷的现实,小弗郎士突然开始感觉到祖国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他悔恨自己没有好好学习,爱国之心在此时此刻也表现的那么强烈,他一下子成熟、懂事,过去讨厌的东西一下子变得那么可爱,他眼里的一切都跟“祖国”两个字紧紧地不可分开。这时的小弗郎士狠不得一下子把所有该学的祖国语言知识都学好。
让我们以此为戒,好好学习自己的母语、好好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吧!
《最后一课》读后感8
今天在课上老师让我们默读了法国小说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读完这篇文章后,我被深深地震撼了。
这篇文章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顽皮、不爱学习,也不知道什么是国家命运、民族尊严的男孩形象——小弗郎士。通过上最后一节法语课,他认识到普鲁士军队不仅占领了他的家乡,还要剥夺他们学习本民族语言的权利,实行奴化教育,这使得小弗郎士在心灵上、精神上受到了极大的震动。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上,小弗郎士有对自己的悔恨、有对侵略者的痛恨,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当韩麦尔先生翻开教材,开始讲法语课时,小弗郎士对自己平时最讨厌的语法,居然“全都懂”,觉得韩麦尔老师“讲的似乎很容易、很容易”。但是一切都已经晚了。
是的`,就像韩麦尔先生所说的“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母语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文明的承传载体。如果母语没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将不复存在。因为一国人民语言彼此不通,就是一盘散沙。
那么,外语与母语到底哪个重要呢?
如今这个社会,不学英语你就别想上高中大学,更别想找个好工作了。既然外语如此重要,学外语的人多就不奇怪了。现在连幼稚园都开设英语课了。英语成了全球通用的“国际普通话”,其他语种已经受到严重威胁,面临消失的危险……这是不能忽视的。
让我们以小弗郎士的经历为戒,好好学习自己的母语、好好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吧!
《最后一课》读后感9
今天,我读了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题目叫《最后一课》。看完后,我十分感动,也获益匪浅。
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一名大学讲师晏才宏被查出了肺癌晚期。他得知自己活不久了,便为学生们上了最后一课。他一刻不息地讲着,似乎要把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在医院里,他又给来探病的学生现场讲题,直到说话出现困难。最后,他带着对学生们的歉意,倒下了。
晏才宏即使肺癌晚期,还坚持为学生们讲课,他是多么地尽职尽责,令人感动啊!在他说话出现困难时,他还想为学生们再上一课,但这个愿望至死未能实现。晏才宏,一名普通的大学教师,在生命的最后关头,惦记的还是自己的学生。他因没能为学生们再上一课,心里对学生们有着浓浓的歉意。他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赞颂!
生活中,还有许多可敬的`教师,把学生的学习放在第一位,将自己的健康置之度外:三年级时,教我们语文的黄老师扁桃体发炎了,声音特别沙哑。但她为了不耽误大家的学习,坚持到学校为同学们讲课。即使她的声音已经很沙哑了,说话声音也特别小,特别难受,她仍坚持带病上课。每节下课都接连咳嗽,放学后就去吃药、打吊瓶。黄老师的敬业精神是多么感人可敬啊!
读了《老师您好——最后一课》,我被晏才宏的敬业精神所感动;被他将健康置之度外所感动;被他视职业如生命所感动!他的精神将激励我们好好学习,奋发图强,长大后做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最后一课》读后感10
读完了《最后一课》这篇课文后,我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也深深地体会到了其中的爱国情。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在普法战争中,受侵略的阿尔萨斯地区被迫教德语。写的是韩麦尔先生所交的最后一节法语课。通过写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节法语课的见闻和体验,表达了法国人民热爱祖国和憎恨侵略者的情感。
小弗朗士他的国家在遭遇了苦难后,他们是多么的悲伤,多么的痛苦。他们在国家和平时,不认真学习,总是想着“算了吧,时间有的是,明天再学也不迟。”
知道他们的国家被侵略后,才知道去懊悔。顺应了这句话:失去了,才懂得珍惜。遇难后才知道去懊悔,为什么不在平时好好地努力呢?
这篇课文使我想起了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人民,在被日寇侵略后,才懂得要团结在一起,才能将日寇赶出去。
故事的主人公,就如同现在的我们一样,在平时肆无忌惮地玩耍,到最后了才拼命努力。所以我们应该在平时就应该好好努力学习。
我觉得母语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是文明传承的载体。如果母语没学好,人们无法沟通,那么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将不复存在。
所以我们在平时应热爱祖国语言,将其学好。热爱自己的祖国,发奋学习,不断上进。不要到最后才懂得珍惜。
《最后一课》读后感11
一天,她正在讲课,突然眼前一黑,倒在了讲台上。翻越了夹金山,还有一座海拔5000多米的党岭山又横在他们面前,一些年龄大、身体弱的红军战士,走着走着就走不动了,有的倒在雪里就永远起不来了。"
普法战争暴发后,从白发老人到年幼小童,都是那样地爱国!这,使我感动。
我不尽想起了,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人民,也是如此,为了祖国,不惜一切代价。虽然地域不同,种族不同,时代不同,但是战争对人民的损害却是一样一样一样地!
可恶的侵略者,该死的战争狂,无耻的叛国贼,他们是对不起国家,对不起人民,对不亲父母,更对不起自己的罪人!
我觉得母语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文明的承传载体。如果母语没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将不复存在。因为一国人民语言彼此不通,就是一盘散沙。
那么,外语与母语到底哪个重要呢?
如今这个社会,不学英语你就别想上高中大学,更别想找个好工作了。既然外语如此重要,学外语的人多就不奇怪了。现在连幼稚园都开设英语课了。English成了全球通用的.“国际普通话”,其他语种已经受到严重威胁,面临消失的危险……这是不能忽视的。
当法国阿尔萨斯被普鲁士侵占,最后一堂法语课便显得格外重要。“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正道出了亡了国的法国国民心声。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最后一课》读后感12
想了几天依然没有结果,也许是战争的硝烟业已散尽,隆隆的枪炮声业学校要求我们撰写一份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作文,我冥思苦已远去,竟然使我不知从何下笔。
然而,今天的一堂外国名篇赏析课,深深触动我写作的灵感……
今天参加外国名篇赏析课,课堂题目是:都德的《最后一课》,小说重点描述了法国阿尔萨斯被德国普鲁士军队占领以后,侵略者强迫当地学校改教德语,小孩从此以后要学习异国侵掠者的语言,接受异国文化,这是侵略者在军事占领后进行的文化侵略,作者在这里,把一个小学校里一堂课的意义,提高到向祖国告别的高度,使这一堂课的任何场景、细节都具有了庄严的意义。课文最后,老师韩麦尔在黑板上奋笔写下“法西斯万岁”,突出调动文中所有人的爱国情结。
历史告诉我们:珍爱和平,拒绝战争!
我们伟大祖国准备:今年金秋的九月在北京举办一场题目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盛大阅兵。此次阅兵不单单是,向世界展示我国军事上的强大,而且也是为了纪念那些牺牲在抵御外敌战场上牺牲的先辈们、纪念那些无辜的.生命。此次阅兵的重大意义:不仅是祖国综合实力的展示,也是对那些对我国虎视眈眈、妄图称霸世界的豺狼们,敲响了警钟。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为不让历史重演、悲剧重现。只有自我强大,才能屹立于世界舞台的行列。
《最后一课》读后感13
读了都德的《最后一课》,我心中五味杂陈,有辛酸,也有感动,有难过,也有苦涩。《最后一课》用生动的语言,用富有吸引力的文字,打动了我的心,使我产生了共鸣。
那是一个晴朗的早晨,贪玩的小弗朗士来到学校,却被告知这是他的最后一节法语课。他后悔自己曾经的贪玩,但已经来不及了,新老师明天就会来教德语。此时,对祖国文字的热爱充满了小弗朗士的心……
这个悲壮的故事寄托了作者多少的爱国情感呀!它把我的心也牵动起来。曾经,我对语文并不很感兴趣,有时会觉得错别字无关紧要,阅读练习理解起来十分麻烦。当读完这篇文章,我惭愧得无地自容。每国人民都以自己国家的语言为傲,以自己国家独特的文化为傲,以自己的国籍为傲。一个中国人,怎能不学好汉语、汉字呢?
当读完小弗朗士认真学习法语时,我既为他的改变感到欣慰,但仍忍不住要落泪,小弗朗士再也见不到他的老师,要和他的母语彻底告别。如果我们离开汉语,我们还会是中国人吗?我们已经习惯用母语交流,用母语思考,汉语已成为我们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它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
“亡了国当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使我想起了以前的.台湾。日本也不准许台湾人民说汉语,但是台湾同胞时刻牢记着汉语,牢记着台湾属于中国,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台湾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我心中的爱国情感油然而生,我们要学好汉语,不忘曾经屈辱的历史。我们要为祖国的发展出力,使祖国成为发达国家,使祖国跟上时代的脚步,使祖国远远领先于其它国家。让我们以祖国为傲,让我们为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
《最后一课》读后感14
“人们啊,爱自己国家的语言吧!”读完都德的《最后一课》,我禁不住从心灵深处发出疾呼。
小弗朗士,原本是一个贪玩厌学的孩子。甚至觉得普鲁士士兵在阿尔萨斯的土地操练的.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可是看着他的结果吧——那些普鲁士人会有理由地说:“怎么?你还说自己是法国人呢,你们连自己的语言都不会说,不会写!……”虽然小弗朗士内心无比懊悔,然而,时光匆匆,不会倒流,阿尔萨斯人沦为了亡国奴,不懂祖国的语言成为他们最大的不幸。
联系现实生活,在我们当中,不也有很多似小弗朗士的学生吗?他们讨厌学语文课,不愿学习语法、造句,作文漏洞百出,写字马马虎虎;有的人竟然还将这样的作文作为“得意”大作展览呢;我也有这种习惯。一些学生学社会上那种流里流气的模样,经常口出脏话,造出荒谬的词汇、句子骂人。
这是什么行为?这是对祖国语言的亵渎!一个人,不爱自己的国家、不爱自己国家的语言,该是多么可耻、可恨而又可悲啊!如果我们每人都能够学习,懂得自己国家的语言,正确地运用自己国家的语言,那么站在外国人面前,我们就可以当之无愧地说:“我们是中国人,是炎黄子孙!”我们的祖先创造的文字,比任何国家的都要科学。
人们啊,爱自己国家的语言吧!只有这样,你才能无愧地说:“我属于自己的祖国!”
《最后一课》读后感15
一位哲学家带着一群学生去漫游世界,现在他们回来了,每个人满腹经。这时,哲学家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来,说:"十年游历,你们都已是饱学之士,现在我给你们上最后一课吧!"弟子们都坐了下来。哲学家问:"我们后面的旷野里长着什么?""长满杂草啊!"哲学家说:"对,现在我想知道你们如何除掉这些杂草。"弟子们都没有想到,最后一课是这么一个问题。他们都想到了方法,这时,哲学家站起来说:"可就上到这里了,你们回去后,按各自的方法去除一片杂草,读后感《《哲学家的最后一课》读后感--石宇琪》。一年后,再来相聚。"
一年后,他们都来了,不过原来相聚的'的地方不再是杂草,而变成了长满谷子的庄稼地。弟子们坐了下来等哲学家,但哲学家没有来。
若干年后,哲学家去世了。在整理他的言论时,弟子们私自在最后补了一章:要想除去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就是在上面种庄稼。
同样,要想让灵魂无纷忧,惟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
听完这个故事,我不由的念到:是啊!若想自己的灵魂永远的纯洁,那么最好的办法便是用美丽的灵魂和良好的品德去占据。
【《最后一课》读后感】相关文章:
最后一课作文11-20
最后一课作文12-15
《最后一课》课后题答案12-09
最后一课作文15篇(经典)12-17
《最后一课》续写作文03-02
最后一课读后感11-22
最后一课读后感01-24
《最后一课》读后感范文12-09
最后一课读后感范文11-23
课文最后一课的读后感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