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中国大学50强排行榜新解读
在阅读国内某些大学排行榜时,人们常会发现这样的问题:为何有的大学高考分数明明很高,却在排行榜上名落孙山?专家排列出的结果,为何总与大家心目中的大学排名有所出入,甚至相距甚远呢?
事实上,一份大学排行榜的最终结果,往往与评价者的出发点和指标设置有着直接关系,解读中国大学50强最新排行:结构规模孰轻孰重。而对广大考生来说,能指导自己真正了解大学、学科与专业所处的地位,帮助自己准确选择与自身能力相匹配的大学,这样的排行榜才有实际意义。
今天,中国人民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与某门户网站联合发布了“中国大学50强”排行榜,记者采访了发布者。
高考分数其实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评价
此次发布的“中国大学50强”排行榜,一个很重要的突破就是将高考招生(占30%总权重)作为一项重要指标纳入考核。一所大学在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高招平均分分别进行标准化后,结果计入综合排名。
“我们把高考招生的指标放进排行榜里面,既是从社会声誉来考虑,也是从大学招收的生源质量角度考虑的。”该研究中心工作人员舒颖岗表示,高考录取分数线的高低,除直接反映了学校的生源质量外,更能客观体现出公众对一所大学的认可度和美誉度以及学校吸引社会资源的能力。
观察榜单结果,细心的人会发现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财经大学这些以前在其他排行榜中排名靠后的学校,这次却进入了前50名。高考录取分数指标的加入,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因为影响力是一个比较主观的东西,我们想把它尽量客观化,考虑到高考分数和网络出现频次的数据来源客观可查,所以最终经过权衡采用了这两项指标。”课题组成员沈健介绍说,此次评比采用的所有指标数据均从权威渠道获得,高考分数数据来源教育部高校学生司授权、《高校招生》杂志独家发布的《全国普通高校分专业录取分数线》,公众可以通过公开渠道查证。
轻视人文社会科学的倾向该刹车了
近年来,在某些大学排行榜上,以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为主的大学,相对以理工科学科为主的大学总是有些吃哑巴亏。
评论家盛大林指出,人文社会科学的“权重”太小,是一些排行榜如此“文理倒挂”的直接原因,高考报考指南《解读中国大学50强最新排行:结构规模孰轻孰重》。比如院士是现行评价体系中最重的砝码之一,但人文社会科学没有院士;又比如在国际刊物上发表的论文的得分系数高于国内刊物发表的论文,而人文社会科学论文很难在国际刊物上发表,因为自然科学具有较强的国际共通性,而人文社会科学则具有较强的价值差异性。
据了解,此次“中国大学50强”排行榜从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两大方面考察一所大学。在评价核心竞争力(占60%权重)时,选取学科建设和科研论文作为反映办学和科研实力的一级指标。以科研论文为例,分别选取了各自领域中最具代表性的SCI(科学引文索引)收录论文和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收录论文两个二级指标,各占一半比重。然后以2004~2006年3年间收录论文的总数和结构得分(论文总数与该校专任教师数量的比值)计算出标准化分数来进行比较。
正是因为引入了这种新的评价思路,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文科有着较强实力的高校,在此次排行榜中,排名得到了大幅提升。
结构和规模孰轻孰重?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是公认的世界一流大学,学生始终保持在2000人左右,却培养了30多名诺贝尔奖获得者。但这样一所学校如果拿到中国的某些排行榜来评比的话,很可能排不进前50名。上海交通大学熊丙奇教授直言不讳:现在国内一些大学排行榜强调的是大学规模——比如学生容量、校舍面积、仪器设备等,但是这些指标本质上属于大学办学的成本,是办学的投入,而非大学办学的实力,这样的榜单并不能如实反映大学的水平。
沈健介绍说,本次评比,在高校学科建设考察项中,主要选取了一级学科评比(占10%总权重)和国家重点学科(占30%总权重)两项指标。拿国家重点学科来说,在评比时采取了规模得分和结构得分相结合的办法,比重各占一半。规模得分来自一所学校的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总数;结构得分来自该校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总数与该校博士点总数的比值。最后将结果进行标准化处理,以供比较。
参与此次调查的研究人员发现,在考察一所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时,规模和结构这两个指标必须并重,才能最大程度上真实反映出学校的办学水平。如果只强调规模,就无从真正考察到一所学校的办学质量。比如在某排行榜中,一些刚刚获得本科招生资格的专科学校仅仅因为有着庞大的学生数量,其“人才培养”得分比许多重点大学还要高。这显然是荒谬的,也会误导考生志愿的填报。
值得关注的两个现象
舒颖岗提到,“这个排行榜的社会影响力排名,其实是社会资源流向的一种真实反映。”通过研究,研究人员认为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教育资源的专业分布不平衡。如法学、财经、外语类专业近年来受到社会极大的关注;而矿产、石油、农业等专业,即使学校整体实力很强,考生也可能不愿意选择报考。这尽管是一种市场选择的结果,从长远来看却未必是理性的选择。
研究过程中发现的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中的地域因素也不可小觑。位于北京、上海和沿海地区的重点大学,在高考招生时总能吸引大批高分学生,而位于内地特别是西部地区的一些大学,在这方面则有着相当的地域弱势。位于西部地区的一些传统重点大学这些年来越来越难以招到高分段的学生。长此以往,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必将大受影响。研究中心认为,这样的现象不仅需要教育主管部门有所作为,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研究中心负责人表示,排行榜的目的是为了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大众更全面和深入地思考中国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问题,而不仅仅是关注排行榜本身。
【中国大学50强排行榜新解读】相关文章:
中国大学50强排行榜参考05-08
中国大学排行榜500强05-10
中国大学排行榜100强名单05-10
中国大学杰出校友排行榜20强05-08
中国大学理学专业排行榜100强05-09
中国大学院士校友排行榜100强05-05
中国大学工学专业排行榜100强05-05
关于中国大学50强最新排行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