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刘国喜的创业故事
17岁参加工作,23岁作为天津最早的一批个体户"下海","不安分"的刘国喜从卖酱肉熟食起家,干过装修,卖过防盗门,开过台球城。如今,他经营的散热器公司已经成长为具备年加工能力300万柱的企业,其产品遍布天津市各大型工程项目,占据着天津市散热器市场的半壁江山。
刘国喜出生在一个军人家庭,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肉联厂的冷库当工人。上个世纪80年代,肉类产品的市场供给远不像现在这样充裕,作为肉联厂的福利,工人们却时不时能分到一些边边角角的熟肉酱货。
"一发就是一麻袋一麻袋的,厂里有的人都不爱要。我把家里吃不了的试着拿出去一卖,没想到大家都抢着买。"刘国喜发现了这个市场供应的不足,便开始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厂子里再发东西,有谁不要的,我就拿自行车驮回家。再后来我开始主动寻觅‘货源’。肉联厂的食品在质量上是有保障的,绝对不愁卖。"
那时候刘国喜成了厂里"一景",每到下班时,他的自行车上总是驮着大包小包,有时候一趟运不完还要往返几回。"厂里下班,回家上班"成了刘国喜的生活常态。这样小打小闹干了一段时间,刘国喜有了新想法,脑子里开始盘算着自己干。
"一是太累,单位家里两份工,二是干个体确实赚钱,那时我一个月工资40。04元,卖几天酱货就能顶上一个月的工资。"
1984年,刘国喜辞去了单位的工作,正式"下海"。刘国喜最初的店面只有两张写字台大小,他和妻子一个进货一个卖货。但小店门前排起的长队让夫妻俩在艰苦的环境里感觉到苦中有乐。
"我卖的酱货在天津市都是有名的,还没开门就有排队的客人。"刘国喜卖东西有自己的小技巧——排队的客人再多他也不去帮忙。有熟人看见埋怨他不体谅妻子,刘国喜不紧不慢地说:"干饮食就是靠人气,门口的队就得让它一直排着,队伍越长排队的人越多。"就是在这种散落在街边的小作坊式店铺里,刘国喜成为了天津市第一批"万元户"。
1激流勇退换"门庭"
酱货卖了三四年,刘国喜出了名,但这时他却不干了,改行做起了当时最热的装饰公司。"人要有长远的眼光,一天能赚1000块钱的时候你高兴,再往后能赚5000了,你就要集中精力赚这5000元,集中精力就意味着要敢于舍弃。越是什么都想干,越是什么都干不好。"
干装饰公司的同时刘国喜兼卖防盗门。似乎做什么都喜欢拔个尖儿,卖防盗门他也是"全天津市最好"的一家。火到什么程度?连当时的市公安局副局长家都用的是刘国喜卖的防盗门。
"我是第一家教会顾客识别真假防盗门的商户,我的特许经营号是‘110’号,多好记啊!电视里一播我们的广告,客人全上门了。"刘国喜雇了十几个伙计,蹬着三轮车全市上门安装,公司派活装一个门给工人5元钱,自己推销出去的,奖励10元,工人积极性空前高涨起来。"工人几乎都是抢活干,晚上八九点了还骑着三轮车上门安装,派他们去一家安门,他们拉5个门走,全都能推销出去。"
2"魔鬼在于细节"
刘国喜总是在生意最好的时候急流勇退。装饰公司做了五六年,又改了路子。
"一天中午我闲逛时发现一间闲置的大车间,心里一惊,天天从这儿过怎么没发现这个大空场呢。我问看门人这房子出租吗,看门的让我去问问领导,我骑上自行车就去了,一谈,人家正巴不得往外租呢。"这么大的场地是租下来了,但说具体干什么刘国喜心里却没了底。咨询了一些人之后他发现,这条路原来是马路台球的一个"据点"。跟爱打球的人一打听都知道这个地方。刘国喜当即决定开个大型台球城。
用做装饰公司积累的上百万元资金,刘国喜误打误撞进入台球业,没想到又做得"有声有色"。台球城开业后天天爆满,每个月光卖茶水的钱就能把40多个员工的工资赚出来。很多搞了很多年台球生意的人都纳闷,刘国喜的店为什么人气这么旺!
成功自有成功之道,刘国喜从每一个细节上征服客人。24小时营业,800多平方米的台球城全部规划成单间。每天早上6点钟准时"清案",先用湿毛巾擦净案子上的汗渍,再用规定温度的熨斗熨。熨完后的案子,打直球球就直走,打拐弯的球就按照你想要的角度拐。不少人早晨6点来了交上钱占住台子,宁可闲几个小时也把地方占上。对于打通宵的客人,还管早饭。想吃什么,提前告诉服务员,对于很多熟识的老顾客,刘国喜要求服务员记住他们的喜好,哪个爱吃咸,哪个爱吃甜,买好了端到客人的台前。这样的服务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的台球厅几乎是绝无仅有的。
刘国喜时常在店里组织一些比赛,给大家发统一的t恤衫作比赛服,实际上就是聚集人气。从开始的店内比赛,到后来行业内的比赛,刘国喜店里的人气一天比一天旺。"遇上精彩比赛观战的时候,一张台子前面围得人山人海,人多得我看着都害怕。"
好多人拎着球杆找老板,要"过过招",有人放出1000块钱一杆的"高价",要求和老板比试比试,来者不善,刘国喜却不急不恼。"我说我不会打,他们说我是装的,但我是真不会打。可我聘请的员工里藏龙卧虎,天津市台球黑八的亚军在我店里,从经理到服务员,没有不喜欢打的,没有不会打的。我也给员工充分的自由,下班之后,工作交接好了可以在这儿免费玩。好多人争着来我这儿当服务员,冲的就是这个。"
有人问,为什么你刘国喜一个外行人却把内行人都干不好的事情干得这么红火,刘国喜总结得轻描淡写:"专业打台球的人,球玩得好,经营未必懂,我对打台球一窍不通,但我经营搞得好,专业经营离不开内行人,我聘请职业经理,实际的操作由他来负责就足够了。"
3"做生意就像蹦楼梯"
在商海中摸爬滚打,一晃就是20年。完成了原始积累的刘国喜并没有安于现状。他要干些科技含量高,别人没干过的事儿。
他在报刊上刊登广告,到广播电台发布信息,寻求科技合作项目,最终确定了"蓖麻粕脱毒技术"这个专利项目。但谁也没料到,专利技术的转化过程历尽艰辛:机械设备反复拆装,传输设备故障频发,安装调试问题百出。最令人后怕的是试验中因温度、时间掌握的偏差,发生过爆炸,险些造成人员伤亡。近百次试验,屡试屡败;近百万元的投入,一无所获。面对困境,刘国喜没有退缩,他及时寻找原因,在最短的时间内重新聚集起一支由动物营养、畜牧兽医、机械工程、政策法规等方面的专业人士组成的专家队伍,群策群力,历时一年半,历经100余次试验,再次投入几百万元,终于攻克了"脱毒装置"与"脱皮筛选机"2个技术难关,研究获得成功。1999年5月,蓖麻粕脱毒技术被列为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
"人贵有自知之明"。在科技项目成功之后,刘国喜意识到单凭自己的经验,很难驾驭更高水平的项目,把企业交给具有一定素质和水平的人员管理会更好。2000年,他将蓖麻项目全部交给南大高科创新饲料有限公司,选择了散热器领域重新"开疆拓土"。当时,有很多人提醒他:建材行业不好干,占压资金大,市场难开拓。但刘国喜认准一个"死理儿"——今天坚持诚信,明天开拓市场,后天获得效益。他在经营中严把质量关,确保了投产以来产品合格率100%,参与完成了天津市多项重点工程,满足了上千万平方米建筑对新兴散热器的需求。
4回顾自己的经营之路,刘国喜感慨良多。
"最初觉得如果攒够了1万元,那就再没有别的想法了,但万元户的目标1年就实现了。那以后我把人生的目标定成了10万元。十万到百万,百万到千万,似乎都是一眨眼的事。但做生意就像蹦楼梯,楼梯越往上越陡,有时候蹦不好一脚踏空摔死的例子也不在少数。我到现在也随时有这样的心理准备:一旦失败了,就是个乞丐。做生意要有胆量、有自信心,要敢于面对艰苦的过程。有这样的勇气与担当,成功就近在咫尺了。"
【刘国喜的创业故事】相关文章:
刘国和曲折创业故事12-09
刘毅的创业故事03-29
刘强东创业故事12-09
刘建伟和他的创业故事03-29
“三国杀”下的创业神奇创业故事12-07
92亿刘畅我不是富二代的创业故事03-28
创业的故事11-03
体育名人刘翔励志故事04-09
刘翔的励志故事(精选10篇)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