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创业故事
80后是时代赋予的新名词,代表着超前的思想、青春的活力,也代表着勇于创新的精神。如今,在广阔的城市天地,一批80后的创业能手在城市建设中崭露头角,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些80后的创业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80后小伙“伺花弄草”致富打造“花园式”村庄
江苏枫茂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炳华,从小喜欢绿植,大学选了园艺专业,毕业后自主创业,与花花草草打交道,从培育彩色枫叶到玫瑰花、薰衣草、鲁冰花,又种植油桃、黄桃,他用自己的知识提升种植技术水平,发展可持续性现代农业。这个80后小伙不仅自己成功创业,更为村民打造了一个“花园式”村庄。
张炳华从浙江宁波城市技术学院园艺专科毕业后,又到南京林业大学、浙江农科所和中国林科院工厂化育苗中心学习了7年,这些都为其创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8年的上海世博会之旅,成为张炳华的人生转折点。“各个国家都用最珍稀、最具代表性的植物来装点展馆,在那里,我第一次见到彩叶植物。”张炳华说,千篇一律的绿色植物已满足不了人们的审美要求,回靖后,他就萌生了种植彩叶树的想法。
“当时国内的彩色树研究仍处于萌芽期,市场上优良的彩叶树非常少,在泰州地区更是少见。”张炳华介绍,2009年,他在生祠镇利珠村流转了近百亩地,成立了泓森合作社,委托苗木公司从国外引进了16种珍稀彩叶枫,开始了创业之路。
种苗下地后张炳华没日没夜地守在大棚里,观察记录植物长势、适应情况。2012年,张炳华尝试批量生产彩叶枫苗木,首批繁育的6万棵“橙色梦想”枫树因水土不服,只存活了4000棵,一次性损失200多万元。张炳华联系上母校的老师,不厌其烦地讨教学习,在跌跌撞撞的摸索中,珍稀彩叶枫终于在靖江生根。
这株“幻彩”颜色丰富,刚冒叶时是苹果绿色,慢慢变成深绿,然后是粉红、玫红,到秋天就变成橘红色;“本尼欧塔克”属于欧洲红枫的变异品种,除了道路绿化,也可用在航道、庭院等地方;这是我和美国专家合作培育的“普林斯顿金挪威槭”,是稀有彩叶枫树种,填补了国内空白……站在五彩缤纷的枫树林里,张炳华如数家珍。
近年来,张炳华先后从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十余个国家引进500多种彩叶枫,目前成功培育356种,种植面积达到500亩。同时,他还潜心钻研出红枫快繁育一体化智能控制器,感应式自动补氧设备,槭树科植物叶面色彩校正装置等设备,拥有2项国家发明专利,10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邀请农技专家坐镇果园
彩色枫树项目走上正轨后,张炳华谋求转型。“现代农业发展势头很好,但单一搞苗木不是长久之计,一定要‘多条腿走路’。”张炳华的目标很明确:找有特色、附加值高的项目,油桃、黄桃进入了他的视线。
“靖江虽然地产水果品种很多,但大多集中在夏季上市。在四月底五月初这一段时间,水果市场青黄不接。倘若能抓住这个市场空挡,那销路肯定不用愁。”张炳华说,他做过市场调查,上海、无锡等地的水果批发商对这个项目都非常感兴趣。
看准商机后,2014年,张炳华又流转500多亩地,成立江苏枫茂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从安徽、浙江、上海等地引进9个新品种桃子在靖江试种,这些桃子分为油桃、黄桃以及毛桃三大类,其中油桃为主打品种。
新品种引种,张炳华颇为谨慎,项目动工后他先后邀请了扬州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的23位专家、教授组成“技术团”,定期驻田指导,及时解决各项技术难题。在实际种植过程中,他又邀请安徽省砀山县和山东省寿光县的两位油桃种植能手以技术入股的方式入驻果园。
有了技术团队和种植能手的指点,张炳华很快掌握了油桃和黄桃种植的技巧。“黄桃要和其他品种的桃子混搭种植,因为其本身坐果率差,要用其他的异性花粉去授粉。”张炳华说,桃树人工授粉也很有门道,抖粉时要匀速,这样授粉才均匀,挂果时易于生长。
一般桃树要3年才挂果,5年进入丰产期。而枫茂公司的油桃、黄桃在众多专家技术支持下,仅2年就挂果了。张炳华跟上海、浙江等地的水果批发商达成供销协议,还与光明集团等大型企业达成供销协议,销路根本不愁。
三年“驯化”法国薰衣草
张炳华喜爱一切新鲜事物,有一股敢拼敢闯的劲儿。
因为种植彩叶枫,张炳华每年都要出国考察新品种。有一次去法国,他途经普罗旺斯地区,薰衣草正好进入盛花期,那片醉人的紫色花海让他念念不忘。
回国后,张炳华想方设法引进9个品种的薰衣草在靖江试种了近300亩。“薰衣草观赏性极强,非常适合打造旅游经济。”张炳华说,如果能成功驯化薰衣草,不仅花能卖钱,花海也能成为旅游景点,可以取得旅游收入,村庄环境也会更美,一举三得。
刚开始,张炳华没有弄清薰衣草的种植要求,不少种子没能出芽。后来他邀请苏州、浙江等地的园艺专家组成“专家包干组”长期驻田指导,逐渐摸清了薰衣草的“脾性”。
临冬时,张炳华采条扦插,放进塑料棚保温,等到春天天暖时再在大田扦插,让“怕冷”的薰衣草越冬率达到95%。经过三年“驯化”,薰衣草在利珠村开始了滚雪球似的扦插、移栽工作。2015年初,无锡、南京、连云港、常州等地景区纷纷前来订购,薰衣草花苗在手订单达到2000万株。当年,仅销售薰衣草花苗,每亩净效益就达到3万元。
除了薰衣草,张炳华又引进了美国大马士革玫瑰、欧洲月季、台湾鲁冰花等“洋玩意”。为了带动村民致富,张炳华通过工厂化育苗的方式,培育标准化种苗,进而通过“公司+农户”的方式,分发给周边农户及社员种植。枫茂公司为农户免费提供技术、植保等方面的咨询及服务,并统一价格回收、统一包装上市。
现如今,村里的老年人个个能在家门口挣钱,返乡年轻人也直呼家乡环境美翻了。利珠村俨然成了一个花园村,前来游玩的人络绎不绝。
张炳华创业门道
1、创业前要做好准备工作,市场调研、技术攻关,这些都是创业的筹码,能增加成功率。
2、创业是个动态的过程,别只看着眼前利益,要时刻关注市场,尽量多条腿走路。
3、单打独斗不如强强联合,要善于借势,整合资源。
80后创业故事2
“80后”兄弟艰苦创业深山养牛打造致富梦
仪陇县,有一个偏远的山区小镇–立山镇。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低山与川中丘陵过渡地带,境内沟壑纵横,距县城90公里,最高海拔793米。这些年来,这里年轻人纷纷走出深山离乡外出打工,但有一对“80后”兄弟屈能文、屈柳州却对这块贫瘠的土地情有独钟,潜心养牛创业,使沉寂的山乡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弟弟屈能文曾考上阆中师范学院,但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原因不得不辍学外出打工,他在广东的鞋厂做过工人,在新疆做过建筑工,从事过许多个职业。打工期间,他东奔西跑,挣到的钱也寥寥无几。屈能文说:“2014年,父亲得了脑溢血,每个月都要上千元的药费,每年都要住几次医院,花光了家里的积蓄。家里还有两个小孩,老婆还要种庄稼,我只得回到老家,照顾年老的父母和小孩。”
兄弟俩看好前景投身养殖业
为改变家庭经济收入,他用尽心思寻找发展项目。看到成片的荒山盖上了“绿被子”,认为发展生态养殖,市场前景广阔,屈能文萌发了试养肉牛的想法。他的这一想法得到了家人的理解和支持。他贷款18万元,向亲朋好友借来2万元,开始了自己的创业生涯。
养牛资金投入大,效益周期长,经过考察,一头小牛价格就在6000多元,还要建养殖场、购买牛饲料,还有疾病防疫等等。屈能文找到了隔房兄弟屈柳州,希望哥哥支持自己,兄弟俩一起创业—养牛。屈柳州是一个头脑特别灵活的年轻人,前几年抓住农村大量建房的机会开办了一个水泥板厂,效益很不错。现在弟弟提出合伙开办养牛场的想法,就满口答应了,当即投资30多万元。兄弟俩参加了仪陇县发展协会组织的为期三个月的养牛专业技术培训;一起到云南、平昌、通江县等地考察。通过考察,觉得西门塔尔牛生长快、免疫能力强、肉质好,生长周期为14—15个月;肉牛市场好,供不应求。兄弟俩一合计,决定养殖西门塔尔牛。
说干就干,兄弟俩开始修建养殖场。投资30多万在半山腰推出一块平地,建起了1000个平方的养殖场,还修建了300米的车道联通养牛场和乡村公路。
屈柳州说:“多亏县畜牧局和镇畜牧站的工作人员帮忙,帮忙我们设计和规划。你看这里的青饲料储存室、饲料加工室、粪便处理池都是他们帮助设计的。还有就是弟弟屈能文特别能吃苦,每天干活干到晚上天黑了实在看不见了才休息,恨不得一下子就把所有的活干完。”
2016年底,1000平方的养殖场终于建起了,接下来就是引进西门塔尔牛。考虑资金问题,兄弟俩不敢买大一点的牛,选择了6000多元一头的小牛。兄弟俩在通江县买回30头西门塔尔牛,担心牛不适应这里的`气候,就聘请了通江县的畜牧专家一起过来指导。经过一星期的观察,小牛生长良好,兄弟俩悬着的心才落了地。
兄弟俩成牛倌打造深山致富梦
30头牛,每天光青饲料就要500公斤左右,另外还要加入一些用玉米、麦麸、棉泊加工的饲料。光兄弟俩每天是忙不过来了,家里的人都加入养牛队伍中。兄弟俩每天去附近农户家收购的玉米秆、秸秆,加工饲料和管理养牛场;家里的女人就负责割青草,两家人忙得不亦乐乎。
同时,两家人把自己家部分土地种上牧草,流转了村里20亩土地种植从广西引进的桂牧一号牧草、黑麦草,还计划承包村民的土地按季节种植青草为牛提供足够的青饲料。
钟鼓楼村村长龙云华介绍:该村有266户879人,土地612亩。现在,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留在村里的都是老人和小孩,有40%的土地撂荒。特别希望年轻人返乡创业,村委会会提供大力支持,不管是养猪、还是养鸡、养鸭,还是种植果树,年轻人能够留下来发展产业才是我们农村的希望。我希望兄弟俩创业成功,给村里的年轻人做个好榜样!
屈能文透露“我们的养牛场是按养殖100头牛规划的,现在村村通公路对我们搞养殖业提供了便利,对养牛这一项目我们充满信心和希望,计划在下半年再购买50头西门塔尔牛,但资金还差大部分,压力特别大,现在正发愁呢。我们兄弟俩都想走‘自繁自养’模式,走规模化养殖的路。到时,规模扩大了,就可以让村里的贫困户来养殖场务工,增加收入。还可以成立‘农民养殖合作社’,我们提供小牛给贫困户养,提供防疫,统一收购和销售,大家共同创业,共同致富。现在我们兄弟俩只能往前走,没有退路了。所以,我们兄弟俩就必须吃得苦,受得累,创业才能有收益,也才能带动更多的乡亲们致富。
80后创业故事3
80后留学生回家创业只为安全健康的鲜牛奶
在山东省日照市莒县县城万和城沿街,有一处“奶吧”十分显眼。奶吧老板是一位80后女性,叫薛静。她曾在日本留学,原本有更大的空间继续发展,但却毅然决然地返回家乡莒县,做起了牛奶事业。近日,来到奶吧,见到了这位80后创业者,倾听她与健康牛奶的故事。
她毅然决然回家创业与牛奶结下不解之缘
走进汇和奶吧,就看到一位干练的女青年在大型玻璃窗隔断后擦拭着不锈钢的奶罐,她就是薛静。薛静出生于莒县夏庄镇,今年29岁,是一位充满激情和活力的80后。
据薛静介绍,2015年,还远在日本留学的她就听同学说国家正大力宣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本就爱折腾的她,这次按耐不住了。同年四月,拿到大学毕业证后,她就毅然决然地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与牛奶结缘,开始了自己人生中最引以为豪的“折腾”。
做牛奶事业,源于薛静从小对牛奶就产生的深厚情感。据薛静介绍,她小时生活在农村,最爱喝的就是牛奶。那时的奶制品,浓香、挂壁,不含防腐剂、添加剂,更别说添水、加糖这样的做法了。但现在,这种“原生态”的奶制品,在市场上十分罕见。在她看来,这是一个巨大的商机,于是“一不做二不休”,薛静开始频繁地接触牛奶相关的知识。
精益求精,只为做一杯健康、安全、营养的新鲜牛奶
创业自然是又欢喜又疲惫,好在付出总有回报。在经过一年的学习、考察、交流后,山东省奶业协会和莒县丰阳奶牛专业合作社递给了薛静迈上希望的橄榄枝,省奶业协会领导及专家多次亲临指导,在他们的精心策划和耐心帮扶下,成立了莒县第一家大型原生态规模化巴氏鲜奶吧,也是目前整个日照市环境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奶吧。
据了解,薛静经营的.汇和奶吧坚持制作精益求精的高标准生态奶。奶吧每天从远离工业污染的果庄镇丰阳奶牛养殖合作社提取优质、新鲜奶源,经专业人员严格化验,各项指标达标后,再冷藏运送至奶吧,然后再经巴氏低温消毒杀菌灌装销售,每一道工序的严格要求真正保障了奶品从源头到成品的品质安全与质量安全。
采访中,记者忍不住品尝了一口鲜牛奶,确实奶香醇厚,与平时超市内购买的牛奶口感有着十分明显的区别。薛静自豪的说,不管是从挤奶、运输、透明且自动化的生产加工还是到储存,汇和奶吧都有严格的品管工艺流程。
奶吧严格采用巴氏低温灭菌方式,巴氏低温灭菌在杀灭牛奶中可能存在的有害菌的同时,最大程度上保证了牛奶的营养成分和活性物质。配合全程2-6度的冷藏保鲜,在保证牛奶品质的同时,更减少对奶品的外围污染,全方位、多角度给奶品五星级保护。
“赚钱只是一方面,年轻人应该有社会责任感和精神追求。我只想用心做一杯让莒县市民喝的安心、喝的健康、喝的营养的鲜牛奶。”薛静告诉记者。
【80后创业故事】相关文章:
80后的励志的创业故事04-05
80后成功创业故事04-08
80后美女创业故事11-05
励志80后的创业故事05-10
80后种菜达人创业故事05-11
80后硕士成功创业故事05-10
80后玩家网游创业成功故事05-12
80后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05-10
80后大学生深山创业的励志故事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