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80后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
80后 是时代赋予的新名词,代表着超前的思想、青春的活力,也代表着勇于创新的精神。他们在创业的路途上取得了优秀的业绩,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些80后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帮我买一份蛋炒饭加可乐送到××”“帮我送束鲜花到××”“帮我买烧烤和一盒烟送到××”……才半天时间,“跑了个腿”微信上订单已经有上百个了。靠着跑腿,80后创业者刘旋用半年的时间过上了有车有房的小康生活,但是回首创业的路,刘旋却坦言并不容易。
创业从“跑腿”起步
14岁初中毕业后,刘旋南下做过鞋厂工人、做过司机、开过服装厂、做过电商、开过工作室,三年前甚至把父亲给自己创业的钱都亏得干干净净。“那时我真是坑爹啊。”他自嘲到。痛定思痛后,刘旋好好分析了一番:自己一没技术,二没文凭,要想买房买车结婚生子,想来想去只有创业才能快速让自己过上想要的生活。
“创业创什么呢?”看到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点外卖,刘旋敏锐地捕捉到了商机,便萌生了开个跑腿公司的想法。去年8月的一天当他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时,就得到了之前一起创业的朋友的支持,一个好汉三个帮,几个人说干就干,立马着手开始准备。“要跑腿首先要有客户,客户从哪里来呢?”刘旋带领大家用最直接的办法积累客户——加客户微信,到学校、超市、小区等人多的地方发名片做广告,逢人就介绍自己的业务。
吃苦耐劳是关键
尽管十分努力,然而生意并不好做,由于人们对这项新的服务不了解,刚开始刘旋也没接到一单生意。但他们每天坚持宣传,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第四天的时候,业务订单破零了。“第一单我印象深刻,是一个在曹禺公园锻炼的50多岁大妈,打电话点了一份沙县小吃的蒸饺。我亲自送过去的,收了10元的跑腿费。”刘旋说,第一单尽管只收了10元,但心情特别激动。
第一单的成功,给了刘旋极大的信心。渐渐地,人们接受了这种新的服务,打电话或发微信的多起来。“终于在去年10月份的时候,单量开始盈利,实现了从一天几单到现在一天几百单的跨越。”刘旋知道这都离不开兄弟们没日没夜辛勤的付出,大家累了就在办公室的沙发上睡,随时待命。“就连今年大年三十,我们都没有回家过年,我去年刚结婚,初二也没有回岳母家,有时腿摔肿了都要继续跑,有时单子多了爱人也会帮着送,经常连轴转,吃的都是辛苦饭。”说到付出,刘旋同时也非常感谢妻子的支持和理解。
随着生意的兴隆,刘旋也有些犯难:生意多了,就得再招聘“跑腿”员,但现在人工费比较贵,一个“跑腿”员月工资少说得3000元,招的人多了,自己就赚不到钱,提高收费标准,又怕减少客户。后来,他开始和德克士、肯德基、良品铺子等一些有外送服务的商家合作,承包他们的外送服务,这个想法和一些商家一拍即合,现在与刘旋“跑了个腿”的合作商家已有20多个,微信里面的目标客户达3000多个。
创业走出新天地
刘旋透露,按照目前的单量和发展势头,一年盈利50万不是问题。“马上就是情人节了,目前单从花店预定的数量来看,平均每家都有60单左右,不仅数量多,而且花一般都比较大,不好一起送,对配送也是一个不小的压力,好在我提前请到10个员工,以备情人节当天的配送之需。”他笑着说,“以前是担心单量不多,现在是担心送不完,创业就是要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见招拆招就行了。”
“现在我房子车子都已经有了,我们的模式已经成功。打算下一步在广华、仙桃、黄冈等地进行加盟,将模式进行推广。”谈及未来,刘旋信心十足,笑称自己这帮跑腿兄弟是“跑男”,总算跑出了自己的创业路。
80后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篇2:重庆80后同桌共同创业养青蛙
3月8日,在重庆永川区卫星湖街道大竹溪村吊堂湾村民小组的永川钦源野生动物基地,夏伟和唐德勇欣喜地听着养殖池里热闹的蛙鸣,看着种蛙池里的小蝌蚪游来游去。随着春天的到来,冬眠的青蛙正陆续醒来,最近又接了好几个来自全国各地要种花的订单,新的一年忙碌又开始了。
夏伟,1987年生,卫星湖街道小竹溪村人。唐德勇,1986年生,卫星湖街道大竹溪村人。两人从小学起到高中都是同学,甚至大多时候都是同桌,是关系特好的“铁哥们”。
毕业后,两人各奔东西。夏伟当了兵。唐德勇则当了厨师,在双竹街上开起了餐馆,生意还挺好。2015年,因为创业,两人又成为一起打拼的伙伴。现在,他们已有了三个养蛙基地,分别在卫星湖街道大竹溪村、南华村和五间镇珍宝村,养殖规模40亩,预计可产8000团卵块共计1600万尾蝌蚪,成蛙7万多斤。
曲折的创业路
别看他们的养蛙事业现已进入盈利模式,但之前经历的曲折并不少。2012年,喜欢尝试新生事物的唐德勇和另一朋友试水养蛙,一共投入了20多万元,仅种苗就投入了12万元。唐德勇不但把餐馆生意停了,把全部积蓄都投了进去,还外借了几万元,但种苗买回来投放在池里一个周就“全军覆没”了。
唐德勇站在田埂上,看着空空的养殖池,蒙了,好几天没回过神来。痛定思痛后反思,做养殖,技术必须过硬。自己请教的是邻县卖种苗的人,但后来经了解,这个人实际上只转手卖种苗,从来没养过青蛙!种苗不是生病死了,而是被田里的水蜈蚣、黄鳝等水体动物偷吃了!
教训实在太深刻了!和唐德勇合作的朋友不愿意再养蛙了,唐德勇的妻子安慰他:“钱亏就亏了,再挣就是。大不了我们把餐馆重新开起。”唐德勇骨子里也有不服输的精神,他把基地全部接手了过来,从经营餐馆中回笼点资金后,又花了1万多元买回牛蛙种苗,从牛蛙养殖中积累经验。牛蛙比较好养,加之唐德勇又四处请教牛蛙养殖经验,养龙虾的、养鱼的,他也去请教。“都是水产养殖,有些相通之处。”
牛蛙养殖取得了成功。但价格却上不去。5元多钱的成本,批发仅卖3元多。好在唐德勇有餐馆,自产自销,勉强保住了成本。
创业又进入迷茫。唐德勇再三思考,决定还是要攻克养青蛙的技术。牛蛙市场价格便宜且不稳定,青蛙市场前景看好。有了前面的教训,唐德勇缩小了养殖规模,从10多亩减少到几亩。在技术上,唐德勇探索怎样成功给青蛙喂食。因为青蛙的眼睛对动的东西很灵敏,对不动的东西却无动于衷。最开始,唐德勇通过震动喂食,第三年,不用震动,青蛙也能主动吃投在食台上的食物了。青蛙养殖获得成功。
一句话让昔日同桌做了创业伙伴
技术问题基本解决了,唐德勇意欲扩大规模。其时,夏伟已退伍回来开了一家超市,随着竞争压力的加大,超市经营没有之前红火了。2015年的某一天,两人在一起吃饭,谈到创业,唐德勇说:“干脆,你来跟我一起合伙养青蛙吧。”一句话,让这两个好朋友变成了创业伙伴。
之所以一句话就让夏伟决定和唐德勇共同创业,夏伟说,那主要是因为信任。两人从小到大,性格都较合拍,又都很包容对方。这么多年的朋友,还基本上没闹过矛盾。
加入过后,两人做了一定分工。唐德勇教夏伟养殖技术,夏伟学会后,主要负责场内养殖,唐德勇主要负责跑购买种苗养殖户的技术培训和销售。两人配合默契,卫星湖街道社保所也给他们提供了创业担保贷款,养殖基地越做越好,扩展到了三个。
“我们都吃得苦。”夏伟说。做农业方面的创业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为防青蛙“逃跑”,养殖池要布围网和天网,如果哪一点没做牢实,青蛙就可能“溜之大吉”了。所以布网这事两人都尽量亲自动手。忙的时候,早晨5点过,两人就要起来巡塘、换水、收卵团、打包,下午也要收卵团、打包、发货。夏天下午4点过就要准备青蛙食料,查看青蛙吃食情况,如果吃食较少,说明青蛙有可能生病了,得喂药。两人在夏天都晒得皮肤黝黑。
不过,在唐德勇和夏伟看来,养青蛙是一件很有乐趣的事。青蛙到了15摄氏度就要陆续进入冬眠,基本上10月中旬就要钻洞了。青蛙会在有坡度的地方自己用后腿打洞,进洞后还会自己把洞封了。等第二年3月温度上升了才出来。其间青蛙不吃不喝,冬眠后青蛙要瘦很大一圈。夏天里听到满池的蛙鸣,两人都觉得很有成就感和喜悦感。
年轻人创业要一步一个脚印走
谈起创业体会,唐德勇说,年轻人不能把创业这个事想得太单一,要估计可能遇到的困难,困难来了后要想办法解决。还有就是创业要专心去做,一步一个脚印地去走,不盲目扩大规模,不乱投资项目。把眼前的做好做稳了,才去想下一个项目。不然,亏钱也很快的。之前永川也有一家和他同时探索养青蛙的,但失败了,后来也没再养,很可惜。
唐德勇说,2014年时,因为要专心养蛙,自己再次把餐馆停了。现在养蛙已步入了正轨,下一步打算开一家青蛙特色餐厅,提高青蛙附加值,也为市民们献上美食。
80后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篇3:80后小夫妻大学毕业在宿迁开农场
清晨4、5点钟,当公鸡开始打鸣,池面上的白鹅发出“鹅鹅”声,刘胜和阎宁这对小夫妻忙碌的一天又开始了———拿着镰刀继续收割前一天还没收完的黄豆,带上小筐仔细采摘树上成熟的果实……在自己经营的农场里,他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生活。
刘胜和阎宁两人都是80后,让人意外的是,他们本是名副其实的大学生,更令人惊讶的是,他们都是绘画专业的艺术生。种果蔬与搞艺术,看似八竿子打不着的两件事儿,却在农场里完美融合了。
鸡鹅蔬果纷纷上市
新型农场粗具雏形
来到宿城区蔡集镇,在大路边的一个岔路口就能看到农场的牌子,顺着小路往里走,还未看到农场,“喔喔喔……鹅鹅鹅……”此起彼伏的鸡鹅的叫声就先涌入耳中。接着就看见一个简易的木门,推开门的一瞬间,只觉得豁然开朗———各式各样的玫瑰花在阳光下大朵大朵绽放,大大小小的无花果在树叶间漫不经心地生长,还有成群的鸡鹅踱着步子穿梭其中,悠闲、惬意。在农场运营中心,找到了刘胜和阎宁,他们正忙着包装刚腌制好的咸鹅蛋。
“这些鹅蛋都是我们农场里的鹅下的。走,我带你们看看去。”说着,刘胜在农场里逛了起来。“现在农场占地80亩,分为玫瑰繁育区、无花果种植区、木瓜种植区,还有开心菜园和鸡舍、鹅舍等。今年9月份,无花果大批成熟,吸引了不少市民前来采摘,家禽也已经孵化出两批了,产蛋量节节攀升。现在我们的计划是建成一个集农业生产、互联网销售为一体的自产自销新型农场。”84年出生的刘胜看起来是强壮能干,跟记者说起创业计划时,脸上满是抑制不住的喜悦。
刘胜是土生土长的宿迁黄墩人,而阎宁却是辽宁大连人,不过,两人同读四川美术学院。那时候,刘胜是学长,阎宁是学妹。“其实刘胜毕业那年我才入学,但他毕业作品是全系最优秀的,所以也算是我们系里的名人,接触之后觉得人也不错,毕业后我就跟他结婚,来到了宿迁。”说完,阎宁抿着嘴笑了起来。
放下画笔下乡务农
创业想法获家人支持
“因为学的是美术专业,2012年刚回宿迁的时候,我们就给别人做一些产品包装设计。”刘胜说,由于同行竞争比较激烈,所以基本赚不到什么钱。那时,刘胜的心里就打起了创业“小盘算”。边做设计边物色合适的项目,很快,刘胜注意到无公害农副产品当下销售比较火而且利润也很高。“要不我也回家种地试试?”这样的想法瞬间就在刘胜的心里扎下了根。
“一开始,他说准备回乡下种地的时候我就提出了一个条件,就是要养只小狗还要有鸡呀鸭呀什么的,因为我喜欢小动物。”阎宁说,她把想法跟刘胜说的时候,两人就决定办一个家庭农场,种植和养殖一起做。
说着容易,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却有很多难题,首先碰到的就是资金问题。“阎宁上大学那几年我一直在南京、上海等地打工,但是去掉房租和平时的花费也没攒下什么钱。”刘胜说,当时实在没办法他就跟阎宁和父母商量,能不能把之前家里准备买房的钱也投到农场里来,没想到阎宁和父母都爽快地同意了。家人的支持让刘胜的干劲更足了,他的创业计划进一步提上了日程。
“果树的话选无花果吧,听说养起来比较省事。”“家禽的话选草鸡吧,草鸡蛋吃的人多。”“院子最外面种上一片玫瑰吧,好看而且花期长。”“其实白鹅也不错,鹅蛋营养价值高。”……在反复商量讨论后,2013年下半年,刘胜和阎宁放下画笔怀揣着不多的积蓄和原本用来买房的钱,拿起了锄头、铁锹,坚定地踏上了创业之路。
种养技术全凭自学
创业路上有苦也有甜
“现在要给小鸡仔要喂食了。”快到正午时候,阎宁抱着几个大南瓜走向鸡舍内。说来也怪,一窝鸡仔看见阎宁不仅不害怕反而一窝蜂地围到她身边,疯抢着她手里的南瓜。“你看,他们都是小吃货。”阎宁看着鸡仔们争抢食物的模样不禁大笑了起来,然后顿了顿又接着说,“我是大吃货!”
“小家伙们要快快长大哦。”“小鸡一定要健健康康的呀!”翻看阎宁的`朋友圈,记者看得出,她对这些家禽充满了感情。“不仅是因为我本来就喜欢动物,而且这其中不少鸡鹅都是我亲眼看着它们破壳而出的,那种成就感无以言表。”
一个是从小在城市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活的独生女,一个是出生在农村却一天农活都没干过的小伙子,两个人是如何让原本荒芜的土地充满生机的呢? “栽种果树、养鸡养鹅的技术我们都是自学的!”阎宁说,“现在网络比较发达,有什么不懂的我们就去网上找找,或者是自己买书来看,很多东西上手都很快。”
产蛋量有增无减,玫瑰花竞相开放,无花果枝繁叶茂……经过3年时间,农场终于有了规模。线下这80亩的生态农场里孕育着丰富的农副产品,而线上淘宝店的生意也正做得红红火火。今年,农场的产品更是获得了“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和“有机产品”专业权威机构认证。
“整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苦在所难免。农场越做越大,每天睡觉的时间也就越来越少了,不仅要做好农民,还要做个称职的店主。”阎宁告诉记者,看似“世外桃源”的生活实际上也饱含了不少艰辛。“不过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再累也是值得的!”
【80后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相关文章:
80后创业故事05-10
80后的励志的创业故事04-05
80后成功创业故事04-08
80后美女创业故事11-05
励志80后的创业故事05-10
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04-01
80后硕士成功创业故事05-10
80后种菜达人创业故事05-11
成功人士创业励志故事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