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在北京成功的创业故事
在这个浮躁年代,年轻是资本但不代表全部。“听风就是雨”、指着噱头创业并非正途,到头来只是一场虚幻。北京是人们向往的收获成功的城市,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北京的创业故事,希望能帮到你。
来北京创业三个月,我差点饿死 (一)
陈扬斐在创业的路途上遭遇2次挫败,第二次的梦想破灭让这个1994年出生的大男孩穷困潦倒。“我就是一匹野马,没有人能抓的住。”如他所说,大多数90后都天不怕地不怕,但这也正是90后的弱点,太过自信。
陈扬斐并没有光鲜亮丽的学历,读完了初中,他怀着对互联网的兴趣又去学了两年计算机。然后,只身从江西老家来到上海闯荡,打过零工、混过工地。两年后,他回到江西跟一个朋友一起做了一个二手房中介,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
“上海+互联网”是他的梦想。于是,他再次开始了魔都闯荡。这次是做了一个水果O2O项目。模式很简单。通过整合线下水果店铺聚合用户,提供免费的水果配送平台。“3个月组建了一支40人的地推团队”。但因为运营方面不成熟,加上一些私人原因,这个项目最终只坚持了6个月。
他后来如此描述,“找了两个合伙人,无限畅想,互相称对方CEO、董事长、总经理,各种吹牛逼,喝得烂醉如泥”。
“有人说,你这个项目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上海创业气氛不浓,市场不太行。”听了一番鸡汤,陈扬斐产生了去北京创业的念头。也凑巧,他此时遇到了后来的合伙人(陈扬斐称其为师傅)。陈扬斐便带着所有的积蓄和4张额度近50万的信用卡,随师傅进京。
这一次是做一个影视相关项目,采用“影视+团购”的形式。“我师傅有北影资源,项目模式就是在电影上映前,把剧本放出来让用户参与剧本创作,然后在电影推出之后,靠卖门票和电影道具(周边)实现盈利。”陈扬斐向i黑马介绍。
万万没想到,这也是他“噩梦”的开始。“在北京3个月,所有的开支都是我出的,赔了将近30万进去。账号还有20多万的债务。”一张看不见摸不着的饼,让陈扬斐倾注了全部的精力和财力,“差点饿死在北京”。后来,因为和投资方在占股比例和防稀释条款方面存在争议,即将到手的200万融资也化为泡影。最终陈扬斐选择退出。
“一个是累了,一个是和他(指上文提到的“师傅”)有些地方很难相处。”陈扬斐又一次回到了上海,在北京的3个月经历,不堪回首。
“还是上海这边好,起码现实。”陈扬斐觉得,在上海星巴克也不会有超过3个人讨论移动互联网创业,而在北京一家沙县小吃店里就有好几个人聊着市场、融资和投资人。
“年轻确实是资本,但不能这么浪费。”现在的陈扬斐只想冷静冷静,好好沉淀一下。
以下为陈扬斐的反思:
不要把90后这个标签当成创业的资本,不要把所有希望放在融资上,那些来自XXX公司的高管并不能帮助你什么,还有就是要找个认可你的投资人。
90后最大的弱点
其实大多数90后都是天不怕地不怕,但这也是我们90后的弱点,太过于自信。其实自信在创业中是非常好的鸡汤,但是一旦碰到某些在市场上摸滚打爬多年的80后老油条,我们只要默默敬仰的份。我就是和一个认识不到一星期80后合伙人,听他说了几天的鸡汤,看他画的大饼,以及那全球最创新的idea,带着我所有的积蓄,以及4张额度将近50万的信用卡来到北京,可三个月后让我意想不到的是我差点饿死在北京。
创业时千万不要认为自己是90后
对于90后这个标签,在互联网这个圈内已经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各种吊炸天的90后拿到XXX融资。所以起初,当时为了能炒作,我师傅就就推荐我为CEO,而他作为幕后推手,只为把我推向风口浪尖。可以说是为了名气,不如说是为了炒作。
曾经为了那个梦想的蓝图,全程由我那个合伙人来出方案,共招了5名90后,加起来共7个人,全都是持股免薪,每个人都身兼数职,缺一不可。我们拿着一个90后创业团队的战旗,走向了创业的战场。可最后才发现,90后这个标签就和马戏团的小丑一样,关注你,只是因为你好玩。
融资不是希望
融资并不是万能的,不融资也是万万不能的。但是不要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融资上。不要认为融资了,就能招更优秀的'人,因为在下一秒,那个优秀人就会离你而去,选择另一家公司。不要认为融资了,就能扭转战局,因为在下一秒,你的竞争对手就会超过你。不要认为融资是希望,假设在你预计内没有完成融资怎么办?假设没钱挖那些大牛怎么办?假设没钱去和竞争对手竞争怎办?困难只要一个,而方法却有无数个,并不是把所有困难都放在融资后。
真正专注的并不是融资,也不要在快没钱的时候去融资,因为那些你以为可以融资的资本会在你急需融资的情况下一分不值。你必须要有足够的资金能够存活,能长久活下去才是成功。
不要认为大公司的高管都很牛叉
不要认为来自拿到X轮融资的公司,已经上市的XXX公司的高管认为很牛叉。因为他的那些能力在一个创业公司不一定行得通,虽然可以和人家介绍,你公司的C什么O来自XXX公司,但这些都“然并卵”,不是所有高管在创业型公司都能有强劲的执行力来从0到1的。每个人都有它的价值,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在创业公司发挥。反而那些不三不四的人,在创业公司喝几碗鸡汤,一口气跑完42公里马拉松都不是事!
一定要找认可你的投资人
当时在我们产品快出来的时候,我们遇到了一个投资人,当时我们还并没有估值,当时沟通后愿意投我们200万,而且只要我们百分之20的股权。几经讨论后,我们接受了这笔投资,当时在我们这个阶段能拿到融资的可谓少之又少。然而,就这么一个融资让我一无所有。
我依稀的还记得,当时我们都做好下一步打算,预算虽然紧张,但足够我们存活个大半年,在这段期间只要能转型,实现盈利就可以。没错,当我们这群90后和一个80后还在享受这种融资后喜悦的时候,投资人撤资了。在投资人电话都不接我的情况下,算了下财务,公司账户已经负债20万。
其实我是想写那个带我去北京创业的师傅,不过现在我想已经没有必要了,我非常感谢我的那个80后合伙人,他让我知道了90后能做什么,90后这个标签能带来多大的影响。所以,既然我将来再创业,我也不会把90后作为一个标签。
一无所有在北京的创业的经历 (二)
这是一个至今还在打拼的年轻创业者真实的创业历程。他历尽艰辛,从一无所有甚至要去拾垃圾到成立公司,创立自己的品牌,用了整整8个月时间。相信他的创业过程能给创业者提供最好的借鉴。
2003年6月10号。非典还没完全过去,我揣上做生意失败剩下的700块钱,在惶惶不安中来到了北京。第一次坐在高层大巴上,看着北京数不尽的高楼大厦,我心里一阵阵悲哀,这里有我的立足之地吗?下了车,朋友把我领到一个叫西苑的地方。在高楼大厦后面的一个简易平房里,朋友指着一个单人床说:峰仔,委屈你啦,咱俩只能挤这张床了!我苦笑了一声说,我还能有什么要求呢?
日子过得很快,转眼两个星期过去了,人才市场去了好几次,可每次去都比前一次更失望。鳖脚的普通话,专科的学历,因营养不良面色蜡黄的脸……在我找工作的过程当中,还保持着爱看书的习惯。有一次应聘的空隙,我买了一本杂志。上面登载一个广西南宁市的商人卖一种科技含量很高的毛巾。说这条毛巾可以把头发上的水吸干,不用电吹风了,还不伤头发!我当时感觉太神奇了,立即往这家杂志社打了个电话,找到了这个产品的生产厂家,把产品性能问了个清楚。因为我知道这个信息比较早,这个产品当时在北京还没有代理。听说我想做代理,厂家痛快地答应了,大概是一个星期后,我拿到了产品。我首先在自己头上做了实验,效果还真的不错。我拿着产品就在甘家口大厦、西单商场北辰商场王府井大街附近转。刚开始好多商家对这个产品挺感兴趣的,但一听产品价格都觉得有点离谱了。30多元一条!因为价格贵,好多商家都不敢进货。
就这样迎着酷暑坚持了一个月,除了邻居要了几条之外,我一条都没推销出去。而我的兜里连方便面都快买不起了,吃个5毛钱的冰棍我都要犹豫很久。我给自己定了一条底线,如果在半个月之内我还是销不出去货的话,就去拣破烂。已经过了11天的时间,还是一条没卖出去。8月,正是北京一年当中最酷热的时候。但每每想起未来,我的身上都阵阵发冷。真的要让一个受过中等教育的人去拣破烂为生吗? 也许是天无绝人之路吧。在那天的下午,我本来想回西苑,阴差阳错地竟然坐错了车。下车时,车站的后面有一个户外运动用品店,橱窗里面密密麻麻地摆满了户外运动用品。当时我笑了,不是高兴,是无奈的笑。怀着强烈的好奇心我走了进去。里面的商品好高档!一件衣服要好几千,背包也要上千块钱,平常用的手电筒400多元……可这里的生意还不错,300多平方米的店内人很多,收银柜旁挤满了等待交款的人。当我呆呆地看着这种景象的时候,突然产生了我的毛巾能不能在这个店里销售的念头。反正自己也没多少时间了,能推销成功最好,成功不了也没什么损失。最坏还不就是不要我的产品吗!怀着试试的心情我走进了值班经理的办公室。简短寒暄之后我直接进入了正题。我讲了这条毛巾所含的高科技材料和非常简单的使用方法,并强调这是很前卫和时尚的产品,如果能在这个店里销售,一定能赚到钱等等……那个30多岁的经理当场请店里的一个女营业员来做实验。也许是试验结果征服了那个经理吧,他当场表示要100条。可我却愁坏了,兜里连100块钱都没有,哪来进货的钱啊!我还是答应了,说就这几天就把货送过来。当天坐车回到西苑住的地方,我开始犯愁了。想想真的很可笑,卖不出去商品犯愁,这卖出去了还犯愁。借钱吧不太可能,因为我们家是农村的,左邻右舍比我们家还穷。当天的夜里,我翻来覆去睡不着,想着怎能办成这件事情。
第二天的太阳没有因为我昨晚的失眠而显得异样,看来我只有指山卖磨这一招了。我用朋友的洗头膏洗净了头发,打扮非常精神地来到那个店里。今天我要走一步险棋。
碰巧还是那个经理值班。昨天已经见过面,说话也没那么拘束。我对那个经理说,因为是新品,我们都是采取订货制度,你们要的货很少,只有100条,我们的发货成本很高,但为了打开北京市场,我们就不计较那么多了,可是必须预付一半现金。说完还把厂家发给我的一条很好看的样品送给了这个经理,请他女朋友再次试一试这条毛巾的魔力。那个经理很高兴地接受了,说要打个电话请示一下再说。那个经理在里面办公室打了一会儿电话,出来时面带微笑,我就知道有戏了。他出来后对我说,可以先付一半的订金,但必须4天内交货。对方付款时要我留个手机号,当时我哪有啊!我灵机一动,把我同学的手机号留下了。拿到那一半的预付款时,已是上午11点半了。我一刻也不敢耽误,从那个户外运动用品店直接跑到一个电话亭给厂家打电话要账号,说我马上就给你们汇款,能不能走航空货运,对方说不能,交涉一番后对方才勉强同意。我一再声明这批货的紧要性,对方烦了我才把电话挂了。他们哪知道我这笔救命的生意是怎么样做成的啊!像盼星星盼月亮一样,我的货终于在第三天的下午到了,我顾不得天气的炎热,点了一下货,把上面走的航空标志撕掉。来到店里,真是太巧了,那个年轻的经理又在那里。我高兴地和他打招呼,他也很高兴地说我很守时。我帮他们的营业员仔细地把产品分类摆好,又充分发挥自己的口才,十分详细地把我刚从厂家学会的产品知识传授给他们。在短短的1个多小时里,我已经和卖毛巾的营业员成了好朋友,为下一步毛巾销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营业员这边刚忙完,那个年轻的经理过来了,手里拿着余款,也没说什么要发票之类的话。但我知道发票是必不可少的,为了以后的'业务开展,只有硬着头皮对那个年轻的经理说我们可以开发票的。他说以后量大了一起开吧。我忍住心头的狂喜装模作样地说,那好吧!以后开在一起也可以的。天啊!他要是真的要发票再结账我该怎么办啊!不管怎么说,这笔生意的钱我是肯定赚了,因为余款已装在我的裤兜里了!明天终于可以吃顿肉丝面啦!方便面啊方便面,你知道吗?我嘴里的两个泡都是你惹的祸啊!有了这次的经验后,我在网吧疯狂搜索北京同类的专卖店。只要和运动沾上边的、大一点的店我都把他们的资料抄下来,第二天跑去推销。那段时间我像一只疯了的狗一样,眼里充满了血丝,带个半新不旧的背包四出游走。有时接货,有时送货,有时推销。短短的一个半月,我手里已积累了好几万资金,充分地品尝了作为一个小商人的痛苦和快乐。在做这个生意的时候,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就是有些卖得比较快的店面第二次进货的时候就不从我这里进了,他们按照上面的地址把电话直接打到厂家,因为从厂家进货更便宜。在这种情况下我和厂家交涉了几次,但也没什么结果。我感觉到了这件事情的严重性。假如厂家像这样不守信用的话,我手里的业务早晚都是他们的,我下定决心要解决这个问题,因为现在我也有能力解决了。 就在我想办法改变由于厂家不守信誉给我带来的被动局面时,我在网上碰到了一个新的机会。有一天我去上网,无意中在百度搜了一下同类的产品。结果发现一个离北京更近的厂家也在生产这种毛巾。按网上留的电话我马上打了过去。对方承诺马上发样品过来。因为离北京比较近,我在第3天上午就接到了样品。打开一看,整体质量和工艺设计、手感、色泽等比原来那个厂家强了好多,并且报价也低了三分之一。我决定不再做那个厂家的品牌。我跑到大红门那里找到一家小型印刷厂,让他们参考着南宁的包装给这个商品做我自己的包装。包装做了1万个,花了6000多块钱。再除去进货需要的钱,我手里还有余款。把货拉回来的那天,我给客户仔细地包装了100条毛巾。包着毛巾,我的眼泪就流了下来。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从700块开始,我终于有自己的产品了。包装做好的第二天,我兴冲冲地跑到以前的老客户那里游说。说你们看,我现在自己有厂了,这是我自己的产品,不但质量提高了,价格也没以前的贵了。就这样,不少的客户又回到了我的手里。随着"十·一"长假的临近,户外运动用品也逐渐热销起来。抓住这个时机,在一位前辈的推举引荐之下,我的业务迅速铺向了全国,在广州、深圳、成都、西安、兰州、郑州、杭州、新疆……都有我的经销商。业务空前地发展起来。
在2004年3月,我终于拿到了一份营业执照,并从那个光盘库房搬了出来,成立了一家只有3个人的小型贸易公司。屈指算来,从一无所有到成立公司。只有短短的8个月的时间。
延伸阅读:一个落魄的"老外"在中国的创业史 (三)
一位英国人,在重庆投资“纯净水”药物失败后,由一个身家千万的技术总监变成了一个十分落魄的“老外”。就在他心灰意冷时,遇见了一位善解人意的重庆女子。这位重庆女子不仅让他走出了失败的阴影,而且和他在重庆市巫山县开起了独具特色的火锅店,营业额直线上升,他因此赚了个盆满钵满……
投资失利,身家千万的技术总监变成穷光蛋
今年已经52岁的Philip,中文名菲利浦,出生在英国首都伦敦。父亲是一个建筑工人,爱尔兰人;母亲是名护士,西班牙人。18岁时,菲利浦进入加拿大开办在伦敦的一家大型通讯公司工作,并先后取得商务管理和计算机双学位。在这家公司里,菲利浦获得接触多个国家客商的机会。因为工作需要,从1981年开始,菲利浦每隔几年就要来中国一次。他先后到过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精通电子业务的他,一直做到了这家公司的技术总监。菲利浦在事业上的成功改变了家庭状况,他娶妻生子,并有了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他还在伦敦购买了豪华大房子、高级轿车。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菲利浦最终和妻子离了婚。2001年初,菲利浦带着资金和技术到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开始了人生的第一次创业。他在阿姆斯特丹开设了一家商务咨询公司。经过两年的打拼,他淘到了单独创业后的第一桶金。可菲利浦后来发现,公司的业务并不是他预想的那样顺风顺水,当地的税费上涨速度甚至超过了他赚钱的速度。
鉴于多方面的因素,2003年,菲利浦忍痛关掉了自己亲手创办的第一家公司。离开阿姆斯特丹后,在德国柏林做电子生意的朋友邀请菲利浦去帮忙,他又在朋友的公司干了一段时间。此时的菲利浦并不甘心寄人篱下,他一边在欧洲打拼,一边寻找着商机和发展空间。不久后,他将目光瞄准了中国这个大市场。2004年初,菲利浦与几个合作伙伴一起,带着一个项目到中国找机会,并辗转来到重庆。他们的这个项目直译成中文叫“纯净水”。但这个“纯净水”不是我们常见的饮用纯净水,而是可以通过静脉血管注射进人体的药物,这种药物不仅可以消融血脂血栓,治疗心血管疾病,调整配方后,还能治疗肝脏、肾脏疾病。如果创业成功,“纯净水”将主要销往欧洲市场,并在中国推广。
这个“纯净水”目前在中国还没有任何地区有生产,全世界也只有欧洲的一个国家有,菲利浦和他的同伴们对这个医药项目在重庆扎根有着很充足的信心,同时也得到了重庆市外经委、药监部门的支持。经过一个多月的实地考察,在重庆市有关部门的支持下,菲利浦为他的项目在重庆市涪陵区找到了“落脚点”,他们准备在涪陵建厂,大张旗鼓地发展这个医药项目。因为这个“纯净水”项目的投资将超过亿元人民币,合伙人便回欧洲准备资金,菲利浦则留在重庆,进行其它筹备工作。从选址到项目审批,从厂房的计划到与设备供应商的洽谈,菲利浦满怀希望整天不停地忙活着,他对这次在中国的创业充满希望。然而,正当建厂的前期准工作已基本就绪时,主要负责资金的合作伙伴却传来消息:决定放弃投资,放弃在中国的这个项目。一同前来中国的几个项目伙伴不约而同地选择回了欧洲,并撤回了资金。满怀信心的菲利浦因此遭受到重创,他已将他大部分积蓄都投入到了这个项目中,如今这个项目“搁浅”,让他欲哭无泪。在举目无亲的异国他乡,菲利浦感到无比的失落和伤感。那些日子,他整天到酒吧借酒消愁,不知道应该怎么办。按照惯例,失败的菲利浦应该放弃,回到伦敦重新“洗牌”。可是,他没有离开重庆,在他人生最低谷的时候,他认识了一个中国女人——重庆女子袁心玉。那是2004年11月的一天,在一个重庆朋友的生日聚会上,一个打扮得体、谈吐优雅的重庆女子吸引了菲利浦的眼球,这个人就是袁心玉。
直率的菲利浦主动向朋友打听关于袁心玉的一切。在他眼里,袁心玉有着中国传统女性的柔美和贤良淑德,还长着一个西方女性般的高鼻子。菲利浦对她一见钟情。而袁心玉当时也被身高1.81米,阳光、健康、幽默、绅士的菲利浦所吸引。他们认识以后,发现竟然有那么多共同语言。而袁心玉得知菲利浦因为投资失败而心情低落时,她安慰他说:“得与失不必太在意,重要的是要享受人生的快乐!”在袁心玉的关心和安慰下,一直郁集在菲利浦心中的结渐渐打开了:钱不过是身外之物,失去了还可以再赚回来!
重振雄风,为了知心爱人的幸福而努力
今年48岁的袁心玉是个土生土长的重庆女子,她曾在重庆多家国营企业工作过,还当过商场管理员,多年前和丈夫离异。认识菲利浦的时候,她已是个小有名气的老板,当时正承包了重庆某大学的学生食堂。尽管菲利浦的心情有所好转,但是仍然不是非常开心。这时,袁心玉帮菲利浦在重庆一家外语培训中心报了名,她告诉菲利浦:“暂时到学校当外教,和孩子们在一起,你就会慢慢开心起来。”2004年12月的一天,袁心玉和菲利浦一起喝咖啡的时候,看到眼前这个沧桑的男人,她心里隐隐有一丝难过,她好想他能快乐起来。于是,她给菲利浦起了个中国名字,叫“天赐”,希望这个名字给他带来好运……在袁心玉的百般体贴下,菲利浦渐渐振作起来。“袁给我带来了新生,她是上帝赐给我的最好的礼物,在重庆,她是我惟一的亲人。”菲利浦多次这样形容袁心玉。菲利浦决定先在重庆稳定下来,一边打工一边寻找新的合伙人,久违的笑容终于又回到了这个坚强的英国男人的脸上。在重庆“待业”期间,菲利浦和袁心玉经常出入各种聚会,菲利浦向袁心玉传授西方礼仪,袁心玉不断向菲利浦灌输中国文化、重庆特色,她还将菲利浦介绍给了所有的朋友和家人认识。因为菲利浦不懂汉语,而袁心玉的英语水平也不太高,两人的交流更多靠比划和肢体语言。
2005年,相恋了1年多的菲利浦和袁心玉在重庆结婚。有了自己的知心爱人相伴,菲利浦的心绪终于稳定下来,开始了全新的生活。为了让丈夫尽快适应重庆的生活,在重庆当餐饮老板的袁心玉一有空便带他四处“学习”。重庆人酷爱吃火锅,吃惯了西餐的菲利浦见满桌子的人一边端着酒杯吆五喝六,一边用筷子在一个锅里捞来捞去,他很不习惯。因为,对于他来说,首先必须熟练掌握用筷子。有一次,袁心玉带着丈夫和几个外地来的朋友到重庆朝天门一家高档火锅店。油锅烧开后,菲利浦模仿其他人的姿势用筷子夹着一条鸭肠放到滚烫的油锅里涮,鸭肠还没煮熟,他手中的筷子却顺着锅壁滑进了油锅,朋友们被他这一尴尬举动逗得哈哈大笑。心疼丈夫的袁心玉赶紧请服生将筷子捞起,一边夹了些煮熟的菜放在菲利浦的碗里。他很快就被火锅独特的味道所吸引,并爱上了重庆火锅。
2005年秋季开学,菲利浦遇到了他在重庆的又一个转折。重庆市巫山县高级中学校长卢尧带着几名英语老师上重庆找外教,在英语培训中心,菲利浦被卢尧一行相中。学校开学时,菲利浦独自一个人被学校接到离重庆近400公里的巫山县,他也开始了教师生涯。从来没离开过大都市的菲利浦第一次来到只有7万人口的移民小县城。菲利浦到巫山后,袁心玉几次从重庆到巫山探望他,结果每次都惊讶地发现丈夫居然吃的是自己没煮熟的大米饭,这让她非常揪心。另外,遇菲利浦生病时,不懂汉语的他走到药房后,必须打电话告诉妻子自己什么地方不舒服,妻子再通过电话转告药房工作人员。到巫山去照顾他!2006年春节期间,袁心玉将她承包的食堂转让给别人,追随丈夫来了巫山。在巫山县,自然没有重庆那么多的火锅店,菲利浦夫妇吃了巫山县的一些火锅后,总觉得味道没有重庆的火锅好吃,菲利浦脑海中第一次萌生了自己开一家火锅店的想法。
一个见了辣椒、花椒就皱眉头的老外,竟然想在重庆开火锅店!袁心玉得知丈夫的想法后,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可看着菲利浦一本正经的`神情,袁心玉知道他不是在开玩笑。有了爱人的支持,菲利浦开始了开火锅店前的“准备工作”。于是,他天天缠着妻子带他出去吃巫山县城的火锅。他不仅是吃火锅,更多的是在体验火锅文化,为自己开火锅店作准备。
老外卖火锅,巧打中西文化牌赚个盆满钵满
菲利浦说干就干,在几位巫山朋友的帮助下,他用每年2万元的租金在巫山县城最繁华的广东中路租下了一个面积约150平方米的临街门面。2006年3月,在经近一个月的忙碌后,菲利浦的“重庆火锅鱼府”终于开张了。听说是“老外”开的火锅店,当地许多人都慕名前来尝鲜。许多顾客吃了后,对菲利浦竖起了大拇指:“Verygood!”看到菲利浦那开心的样子,袁心玉也开心极了,丈夫终于有了一个新开始!然而,火锅店热过一周后,生意并没菲利浦想象中的红火。本指望“开业大吉”的菲利浦,怎么也没想到刚开始就变得萧条,每天走进店内消费的食客,基本上都是碍于情面的学校的老师。此时,菲利浦和妻子意识到:不仅要在火锅味道上有自己的卖点,更要做出特色,而他们的特色就是菲利浦的英语以及西方文化。菲利浦接下来做的第一件事不是急着招揽顾客,而是和妻子一起培训服务员,他希望店内的所有员工都能熟练掌握常用英语口语。
从此,他成了大家的英语老师。雇员每次买菜回来,他都要将菜名翻译成英语,让大家一遍一遍诵读。为考验大家是否记牢,他还会经常“抽查”,要是谁把土豆说成了蔬菜,他便罚谁去洗10个盘子。为了体现自己的“英语特色”,菲利浦在店里安装了一台CD放影机,每天播放他精心挑选的英语短片,店外玻璃墙上也做起了英语广告词“XiaoyuandPhilWelcomeyouToourKitchen”。逢慕名前来领教英语的食客,菲利浦一定义务“教学”。客人就餐完毕后,菲利浦便让服务员将意见薄拿到客人面前,然后将客人的意见找朋友翻译,细细领会并不断改进。偶尔碰上来吃火锅的懂英语的国外游客,菲利浦定高兴得手舞足蹈,滔滔不绝地将自己所了解的关于中国、关于重庆、关于三峡的风土人情、名胜古迹、历史典故讲给他们听。菲利浦认为,火锅店要想立足,作为“招牌”的他还得懂点简单汉语,要与客人交流。闲暇时,菲利菲便磨着妻子和服务员给自己当老师,学会了一些简单的日常用语后,他便站在店门口当上了“迎宾”。这样一来,还闹出了一些笑话来。一次,几个客人走到店门前,菲利菲马上笑脸迎上去,本想说句刚学来的“这边请”,结果却生硬的说成“那边请”,几位客人一下子懵住了,一旁的服务员赶紧解释,菲利菲红着脸连声“Sorry”。店员告诉他,这不是老板干的事,可菲利浦坚持认为这是对客人的尊重。“你好”、“谢谢”、“没问题”……操着“麻辣汉语”的他成了那街道上一道风景。
一个月后,特色让火锅店的生意逐渐有了起色,菲利浦又开始往里注入他的西方文化。客人来后,菲利浦会站在门口与每一位男食客握手相迎送;很绅士地亲吻女士的手背,并冒几句地道的伦敦式祝福语,或者开两句玩笑。在菲利浦的火锅店,凡是能当着大家的面用英语给他讲故事,还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奖励,而且还能得到很多“回赠”的外语笑话。在巫山一家银行工作的夏女士,经常带着读小学的儿子去吃火锅。她说除了吃,重要的是给儿子找到了一个向菲利浦讨教、学习的机会。然而,好景不长,火锅店的第二个生意低潮出现在两个月后,再次逐渐减少的客源让菲利浦很困惑:这是为什么啊?朋友告诉他,不要一味地依靠自己的特色,中国人喜欢某种氛围,做生意还得赶潮流,作为老外的他必须尊重三峡文化和当地人的生活方式。
听了朋友的建议后,菲利浦便跑到别的店里观察,像同行请教,当他看到其它餐厅的老板会给客人们敬酒、递香烟、开玩笑、遇熟人打折……他慢慢懂得这些他觉得不可思议的举动,却是在这里做生意必须的砝码。之后,在菲利浦的火锅店,常常能看到这个高大的英国人,拿着一瓶啤酒,到每张火锅桌边给客人敬酒、递香烟、套近乎。天生海量的他,还学会了重庆人的梗直,喝酒总是一饮而尽,绝不含糊。从此他又给自己挣了个外号,叫“菲哥”。菲利浦火锅店的生意再次风生水起。菲利浦准备买一辆高级摩托车,因为他喜欢驾驭两个轮胎机动车的刺激;接着买一辆“金杯”,目的是为接朋友来吃他的火锅,完了再把客人送回家,他要做到“立体服务”。
在中国呆的时间长了,菲利浦也会思念远在伦敦的儿女、亲人和朋友,可他同样爱现在的妻子,爱被他称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国家——中国,还有那个3年前他引进但还没办成功的项目。他要求自己必须在中国取得成功后,再带妻子到英国。如今,菲利浦那个小小的火锅店每个月能盈利上万元,这在巫山县城已属非常不易。同样规模的餐饮店远远不能与其相提并论,更何况店老板是一个连语言都不通的外国人。菲利浦开火锅店之所以成功,就是他的店不仅有自己的特色,还融入了当地人的风俗,他将中西两种文化结合了起来,并在火锅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北京成功的创业故事】相关文章:
北京创业故事05-10
成功创业故事04-07
成功创业故事05-10
创业成功励志故事04-04
名人创业成功故事04-08
外国创业成功故事04-08
成功创业故事案例04-08
创业成功案例故事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