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大学生农村创业怎么写论文
创业意识在高校中已不再陌生,创业的概念为广大的同学了解和接受,越来越多的农村大学生开始选择创业这种新的就业方式。为此小编为大家整理了相关的大学生农村创业论文的资料,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大学生农村创业论文(一)
《大学生创业分析》
【摘要】如今社会上越来越频繁地出现“80后”、“创业”、“新新人类占领市场”等人们喜闻乐见又见怪不怪的新闻,从而启示人们发出这样的疑问:大学生创业是否成熟、可行呢?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自己曾有过创业的经历。有艰辛,也有收获,往往是经验大于收益。该不该坚定地走下去,成了我心中想要解开的一个结。于是,这里展开了有关大学生创业的分析。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优劣势;政策
一、大学生为什么要创业
很多大学生认为“创业”本身就是一种职业,在就业高峰,给自己一片更广阔的天地。很多人还认为在今后的社会中,自主创业的人会越来越多,甚至成为就业的主流,成为大学生毕业后就业的首选。自己认为实现自我价值是证明自己的最好途径。一些自我意识很强的学生,不愿意庸庸碌碌,选择自主创业是为了通过这一途径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在一些单位由于制度的约束,无法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做事,创业可以有一个空间来发挥,来实现自我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可。处于“经济”的社会――经济原因也是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环境中,工作待遇是不得不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自主创业可以给自己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比尔.盖茨、张朝阳等人的名字在大学生中并不陌生,他们的创业经历也为同学们津津乐道,希望自己有那么一天也能象他们一样成就一番事业,出人头地。替别人打工不如为自己打工,大部分选择自主创业的学生都是抱着这种心态,认为自己的事业,做起来会更有工作激情、更投入,从而更容易成功。这种成功是属于自己的。就算失败,也是自己造成的,不会去怪别人,不会感到遗憾。还是自己做老板好。特别是当金融危机到来之时,大量的毕业生涌向市场,一些人找不到工作,或是短时间内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选择创业也是一种无奈之举。有的学生,他们的中学同学或是朋友早就中专毕业或是下海,事业已小有成就,而大学生的清高和嫉妒心理促使其产生创业的想法,为的是“我要过得比你好”。虽然这并不是坏事,但不能否认,在一些想创业的人中,确实有这种心态。对于一些大学生来说,时间上的自由可以说是他们最大的动力,觉得朝九晚五的工作时间不是每个人都能适应的。如果自己创业,时间的掌握上就比较自由。基于这个原因选择创业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没有事还要守在单位里浪费时间,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如果自己创了业,就算不睡觉也无怨无悔。
二、创业的经济学解释
创业是经济人的理性选择。美国的经济学家斯威格列茨在他撰写的经济学教科书中写道,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中的个人、厂商、政府和其他组织是如何选择,又怎样决定社会资源如何被利用。就业还是创业是一个人一生中的重要选择。创业选择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行为,这种行为受到“看不见的手”的引导,表现为“经济人”的理性选择。中国人穷,穷则思变,穷则创业。所以中国的生存型创业者多,就是说中国多数创业者是为了挣钱吃饭,为了活得更滋润而创业。但20多年来从农民到市民,从科研人员到公务员、海外留学生,一批批创业者无不在为个人财富的创造过程中为中国经济的增长、社会的稳定、体制的革新做出巨大的贡献。
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创业者多为机会型创业者,即瞅准了机会就开始创业。他们的家庭和社会富有,他们不是因为解决吃饭问题而创业,他们创业是为了抓住商业机会创造商业价值,进而成就自己的人生,对社会做出贡献。比尔盖茨就是一个典型的机会型创业者。他舍弃在哈佛法学院的学业,就是因为他在商业实践中发现了软件产业存在巨大的商机。他及其团队非凡的创造力及软件产业的行业成长性,使他只经过20年的时间就创造了传统经济无法企及的巨大财富,进而蝉联世界富豪榜冠军。
每个人都面临着这样的选择:如何有效地利用个人所拥有的知识技能、最大化利用自身的社会网络资源。一般人们有两种选择:就业或创业。经济学家弗兰克奈特(FrankHKright)认为,不确定性是创建企业的主要原因。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必然对自己选择的经济行为进行预测并承担风险。但由于信息不对称和有限理性的原因,人们的预测往往有错误。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承担风险的能力,所以那些不愿意承担风险者更倾向于做上班族,听从老板的调遣,拿稳定的薪水,没有心理上的压力和经济上的风险;而那些愿意承担风险的人则选择创办自己的企业,以承担风险去换取更大的收益和自由。到底是替人打工,还是自己当老板,创业的可能性应与收益预期相关,可用公式表现为:
Pr(e)=f(r-w)
其中,Pr(e)是指独立创业的可能性;r表示独自创办企业可能获得的收入;w表示从事现在工作获得的报酬。
可见,个人创业的可能性与r和w之间的差额呈正相关。两者差额越大,创业的可能性就越大,创业动机在很大程度上由创业者对收益的预期和现在获得的利益所决定。
理性的创业者具有“经济人”的本性:趋利避害,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创业是有风险的,理性的`创业者在享受成功的预期时,也必须承担创业可能的失败风险。创业失败,不仅对收入的预期化为泡影,而且原有的稳定收入也丧失殆尽。因此,客观估计自己的创业能力、科学评价创业环境和创业机会,通过市场调查获得准确数据,切实考虑现在的利益,对创业选择做出尽可能科学的经济分析是十分必要的,是经济人应有的理性态度。
三、大学生创业的优劣势分析
大学生创业有以下优势:
第一,大学生往往对未来充满希望。他们有着年轻的血液、蓬勃的朝气,以及“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而这些都是一个创业者应该具备的素质。
第二,大学生在学校里学到了很多理论性的知识,他们有着较高层次的技术优势,而目前最有前途的事业就是开办高科技企业。技术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大学生创业从一开始就必定会走向高科技的领域,“用智力换资本”是大学生创业的特色和必然之路。一些风险投资家往往就因为看中了大学生所掌握的先进技术,而愿意对其创业计划进行资助。
第三,现代大学生有创新精神。他们有对传统观念和传统行业挑战的信心和欲望,而这种创新精神也往往造就了大学生创业的动力源泉,成为成功创业的精神基础。
第四,大学生创业的最大好处在于能提高自己的能力、增长经验,以及学以致用;最大的诱人之处是通过成功创业,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证明自己的价值。
大学生创业也存在劣势:
第一,由于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常常盲目乐观,没有充足的心理准备。对于创业中的挫折和失败,许多创业者感到十分痛苦茫然,甚至沮丧消沉。大家以前创业,看到的都是成功的例子,心态自然都是理想主义的。其实,成功的背后曾有过更多的失败。看到成功,也看到失败,这才是真正的市场,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年轻的创业者们变得更加理智。
第二,急于求成、缺乏市场意识及商业管理经验,是影响大学生成功创业的重要因素。大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书本知识,但终究缺乏必要的实践能力和经营管理经验。更由于大学生对市场、营销等缺乏足够的认识,很难一下子胜任企业经理人的角色。
第三,大学生对创业的理解还停留在一个美妙想法与概念上。在大学生提交的相当一部分创业计划书中,许多人还试图用一个自认为很新奇的创意来吸引投资。这样的事以前在国外确实有过,但在今天已经是几乎不可能的了。现在的投资人看重的是你的创业计划真正的技术含量有多高,在多大程度上是不可复制的,以及市场赢利的潜力有多大。而对于这些,你必须有一整套细致周密的可行性论证与实施计划,决不是仅凭三言两语就能让人家掏钱的。
第四,大学生的市场观念较为淡薄。不少大学生很乐于向投资人大谈自己的技术如何领先与独特,却很少涉及这些技术或产品究竟会有多大的市场空间。就算谈到市场的话题,他们也多半只会计划花钱做做广告而已,而对于诸如目标市场定位与营销手段组合这些重要方面,则全然没有概念。其实,真正能引起投资人兴趣的并不一定是那些先进得不得了的东西,相反,对那些技术含量一般,但却能切中市场需求的产品或服务,常常会得到投资人的青睐。同时,创业者应该有非常明确的市场营销计划,能强有力地证明赢利的可能性。
四、大学生创业的政策
国家对大学生创业实施全方位扶持政策,而且有充分的组织保证。2008年8月,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文,要求各地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为到基层创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创业培训、开业指导、咨询服务等“一条龙”服务,并配合有关部门对从事个体经营的高校毕业生实施免征登记类、管理类和证照类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的政策,同时积极促成小额贷款担保或贴息补贴政策的落实。大学生创业还有“中国大学生西部创业基金”的启动。凡是有志于到西部创业的大学本科以上的应届毕业生,凭创业计划书,或到西部边远地区从事科、教、文、卫工作,都可向中国大学生西部创业基金会申请资助。此外,还有大学生创业教育试点项目(KAB)的启动。据悉,该项目是团中央国际联络部、国际劳工组织等为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而专门开发的,以在校大学生为主要对象、以选修课形式在大学开展,学生可获得相应学分。
总之,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无疑为大学生创业铺就了一条“绿色通道”。从减免部分费用,到提供创业培训、开业指导、咨询服务后续扶持等“一条龙”服务,使大学生获得了全方位的帮助和支持。加上各地方也有各不相同的优惠政策供大学生创业,可以说,创业虽比就业下得决心要大很多,但这条道路却比就业明朗许多。
大学生农村创业论文(二)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现状分析》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在新的社会形势下,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成为社会的焦点。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对未来的择业方向难以把握。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不仅有社会、用人单位和学校的因素,也有大学毕业生自身的因素。要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问题需要多方面的综合改革和社会的协调治理。
【关键词】就业现状;问题;解决对策
在我国现阶段,解决社会就业问题是当前我国面临的一大严峻问题。而大学生的就业更是国家长期以来需要致力解决的。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实质上就是国家经济发展与人才资源之间的合理配置问题,大学生作为人才资源中层次较高的一类群体,他们的就业是国家对人力资源配置的充分体现。其分配的合理性直接关乎到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毋庸置疑,纵观近年的调查报告显示,大学生就业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牵动学生及其家庭的心,成为每年一度聚焦的热点。
高等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以及社会对毕业生的欢迎程度,在一定方面反映高等学校的教育水平及教育质量,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不仅对学生本身的未来有重大影响,而且对学校的声誉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如果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式不佳,从社会方面来看,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不仅浪费人才资源,影响人才市场的人才招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给社会就业造成压力。从毕业生本身来讲,影响其对就业的信心以及自身人生价值的实现,同时重要影响到所在学校的声誉。从高等教育方面来讲,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目标的最终实现。所以,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需要国家的综合治理,这个问题关系到对社会的稳定、教育制度的深化、人力资源的配置、国家“科教兴国”的实施以及高等教育被社会的认可程度。因此,深入探讨大学生的就业机制,研究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出现的问题及成因,找出解决此问题的正确思路对策,对于当前我国新形势的稳定具有重大意义。
一、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一)近几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迅速增加,初次就业率逐年下降
据教育部统计:2001年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平均为70%,其中本科生逾至80%,专科生达到40%。2002年高校初次就业率平均为65%。2003年受非典影响,就业率平均为60%,研究生约为80%,本科生约为60%,专科生仅有30%。直到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38万人,截至9月1日,全国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72.6%,其中研究生就业率为91.9%,本科生为81.7%,高职高专就业率为62.1%。由此可见,随着大学生数量的增加,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将日益突出,就业将更加艰难。
(二)用人单位注重大学生求职者的学历以及专业能力
从整体来看,社会对毕业生学历层次的要求有明显提高,研究生需求旺盛,本科生供需基本保持不变,而专科生供大于求。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上线率逐年上升,这也就意味着大学生越来越多。就业竞争形势越来越严峻。大学生求职时,很多用人单位便注重大学生的学历,光注重表面上的学历,而忽略了大学生的一些能力。这就使得很多大学生毕业后就业压力大。一方面会由于自身学历问题而烦恼,另一方面会产生消极情绪,会觉得英雄无用武之地。目前在这种形势下,我国大部分用人单位都首先都只是注重大学生的学历,而后才注重大学生的实际能力。这样就导致了非重点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由于各大名牌大学的名牌效应,用人单位对重点大学以及名牌院校的毕业生需求旺盛,而一般院校的毕业生则相应的不足。因此相同专业在不同高校的被需求状况差别很大。不同院校的就业状况也就不一样。
(三)地域差异是就业形势的重要体现
据调查显示,在我国较为发达的地区及一些中心城市,对大学毕业生需求旺盛,中西部地区的需求也有所增加,然而在一些偏远山区及一些经济相对比较落后的城市需求仍然不足。越来越多的学生把就业区域限制在一些发达城市,比如北京、广州、上海、深圳等一些大的城市。由此造成地区大学生就业现状不明了,发达的地区大学生很多,相反那些落后偏远的地区则很少。
在被调查的大学毕业生中,选择大中城市的占44.7%,选择到县城的占到20.2%,选择到乡镇和农村的分别占7.7%和0.9%。而剩余的26.6%的毕业生则表示对就业地区没有特别的要求,而已经就业的大学生到大、中城市就业比例达到76.6%。
(四)专业之间的供求不平衡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以及国家对基础设施投资的加大,不同专业在社会上的供求也各不相同,短线专业供需比可达1∶10以上,而一些长线专业的比例却微乎其微。近年来,社会及用人单位对机械、电子、计算机类、通讯类、自动化、建筑类、汽车类以及金融、师范、临床医学等专业大量需求,这些专业成为社会的热门专业。而文理科中的基础理论专业、地质勘测等专业供大于求。
二、导致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因素在于多方面
(一)社会因素
我国的现代化建设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从整体来看,我国的大学生还不能完全满足社会的需求。
(1)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知识、人才是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动力,需要毕业生多方面的综合能力,不仅体现对知识的认知,而且要对本专业要能熟练掌握。这就使得大部分毕业生达不到这个要求。
(2)目前阶段,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中国的劳动力供大于求,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而高校大量的扩展使得人才市场上大学生供给量大量增加,国民接受高等教育的水平仍然处于比较低的水平。
(3)社会对大学生的认可认证度还未真正得以提高,人才市场的趋理性逐渐导致更多大学生对人生价值观有所改变。
(二)就业体制存在障碍
我国自从实施了“科教兴国”战略后,在科技领域有了各项突破,科技方面的人才也大量涌现。
(1)计划经济时代国家对大学生统招统分,从80年代中期开始“供需见面”逐步向“双向选择”过度,从90年代初开始推广“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方式。这些都是人力资源配置发展的必然趋势,使人才集中分布在具有优势的地区和行业。
(2)就业体制的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大学生就业问题有所帮助,但其中存在的障碍却也是有很多方面。比如很多大学生自身的情况不符合就业中的某些条件,而这样将会给这些即将就业的大学生心理上造成很大的负担。
(三)高校学科设置不合理,学非所用现象十分普遍
我国很多高校的专业和课程设计都是沿袭了计划经济时代的需求模式,严重滞后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我国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重知识,轻能力培养,忽略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因而学生的基本功扎实,但创新能力不强。
(四)大学生自身因素
当今大学生缺少的就是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对社会就业形势的认识,其中包括心理素质、交际能力、语言沟通能力以及礼仪方面的问题,还包括对就业的薪酬及就业岗位的要求。
(1)大学生在就业理念上也存在一些误区,比如说“创业不如就业”、“就业难不如再考研”、“就业就得找个发达城市就业”等这些误区。其实真正意义上是这些大学生没有意识到自身的人生价值。
(2)大学生目前对就业的薪酬存在过高的现象。据2006年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目前60%的大学生月薪期望值低于2000元,而80%的用人单位或企业反映大学生对薪酬这方面期望过高。不少大学生为此感到难以接受,由于低工资不能满足他的基本生活需要。
(3)大学生综合素质问题是很多企业所关注的。用人单位表示,部分大学生求职者在进行面试时,往往表现得不够自信,过分紧张,回答问题时不够果断,表现不出自己的实力。更有些面试者弄虚作假,这样做严重影响了自己的前途发展。
(4)在礼仪方面做的不够到位,有些大学生性格与社会很难相融,始终表现出胆怯,见到领导不打招呼等等。这样会严重影响到就业上的一些问题,气质不够,礼貌没做到位。
三、缓解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对策
(1)深化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场机制。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市场机制在人才资源的配置上还有待提高。现阶段,不管是对毕业生就业体制的改革,还是高等教育的改革,都要求有市场推动力,要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政府部门要加强政策引导,积极创造以市场为导向的良好的就业氛围,加快建设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尽快实现全国联网。
(2)要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现今,我国所有制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明确了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经济成分,出现了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和各种经济共同发展的大好局面。国家应该对就业渠道进行有利的拓宽,给大学生或即将要创业的人提供一个比较方便的就业平台,引导他们摆脱各种陈腐择业观念的束缚。
(3)深化教学改革,改变对大学生的培养模式。计划经济时代对大学生的培养能适应那个时代的人才供应需求,而我们当今应该有自己时代的教学模式和创新,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高校应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提高毕业生的质量。由于社会的不断变化,大学生应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来适应不同形式下的社会。而学校则应该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做到人才培养对市场的要求,改变教学模式,不要沿袭以前的教学方式,要学会去创新,去创造属于自己学校独特的培养模式。
(4)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就业指导。针对目前大学生对择业问题薪酬期望值过高与社会需求错位等问题,应该加强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应利用各种形式对毕业生进行教育,帮助他们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提高毕业生为国家服务的自觉性,引导他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为祖国做贡献。另一方面,要重视就业信息的指导,以最及时的方式让大学生了解就业形势。
大学生就业问题在当今社会甚至在以后的几十年内,都将会是社会聚焦的问题之一,在国家迅速发展的前提下,应尽快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和制定更多的政策来正确引导大学生乃至所有的就业人员。
大学生农村创业论文(三)
大学生就业创业与青年人力资源管理
摘要:对大学生就业创业息息相关的影响因素有:政府对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的建设政府针对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政策企事业用人单位对青年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配置学校对于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帮助以及大学生个人定位等。如何从这些因素出发,探寻在解决日益加剧的大学生就业创业难问题的同时,又能科学地做到青年人力资源管理的合理开发与配置。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创业;人力资源管理;科学开发配置
中图分类号:G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605(2007)03-0091-03
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已成为社会各方面关注的焦点,它不仅关系到家庭,而且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国家的政治经济建设乃至和谐社会的构建。为此,针对当前大学生面临就业创业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如何加强青年大学生的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开发和配置就显得非常重要和迫切。目前,虽然“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市场正在逐步形成,但是在大学生就业创业过程中还存在着制约其诸多不利因素。因此,要解决大学生就业创业难的问题,就应该从政府学校用人单位毕业生个人等方面入手,尤其是大学生个人也要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观,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创业形势
1.大学生就业难。“大学生就业难”并不是说大学生连保证基本生存的工作都找不到,而是说他们的初次就业时间拖延,初次就业率降低,预期收入与现实收入之间的差距拉大。
其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大学生需求增加的速度赶不上大学毕业生增加的速度,按照现行统计指标计算,大学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呈下降趋势。二是大学生的预期收入与用人单位提供的工资之间存在匹配上的困难。调查发现,我国应届大学毕业生收入预期高估幅度在40%左右,远远高于美国和欧洲等国的10%左右。三是大学生大多选择在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就业,愿到欠发达地区工作的较少。有一项对三千余名本科毕业生的调查表明,首选到北京工作的高达74.8%,首选去中西部地区的仅有2%。这些毕业生的收入渴望值是每月二千元至四千元,这就表明大学毕业生有主动不就业的可能性。大学生就业力不足特别是其现实能力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之间存在的较大差距,是造成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2.大学生创业难。大学生虽然有知识有技术,同时又具有创业精神,但在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当前,很多大学生选择创业,创造自身的就业机会,从长期来看,对于缓解国家就业压力不失是一条道路。近年来的大学生创业热,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大学生思想观念的转变和创业能力与素质的日益成熟。在新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于大学生创业来说,确实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由于就业率低,政府鼓励大学生创业,并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成为了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催化剂,但实际上走上创业之路并且坚持下去的大学毕业生却寥寥无几。因此,在充分肯定大学生创业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大学生创业所存在的问题和隐忧。刚刚毕业走出校园的大学生并不完全具备创业的优势条件。一是知识限制。大学生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学的知识总是限制在一定范围内,有些学文科的,在商业统计会计理财税收等方面的知识匮乏;而学理科的学生,虽然在商业理财方面占有优势,但往往无法把自己的创意准确而清晰地表达出来,缺少个性化的信息传递。对目标市场和竞争对手情况缺乏了解,分析时采用的数据经不起推敲,没有说服力等。 二是缺乏社会经验。大学生长期呆在校园里,对社会缺乏了解。大学生有理想与抱负,但“眼高手低”,在创业过程中除了能“纸上谈兵”之外,对具体的市场开拓缺乏经验与相关的知识。 三是资金问题。大学生刚从校园里走出来,毫无资金积累,除了极少数有家庭支持资金的同学外,大多数都将遇到这个困难。因此,对于大学生的自身创业条件以及创业环境仍不算相当成熟。
二当前青年人力资源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
运用人力资源管理学中的理论,针对我国青年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剖析,归结出我国青年人力资源管理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社会方面。用人单位需求量大大少于毕业生人数。大学生人力资源数量相对丰富,但是大众化高等教育的普及造成人力资源质量总体欠佳。此外,地方保护主义和行业保护主义色彩依然严重,个别用人单位对人才结构的改善和人员素质的提高重视不够,这就造成了人力资源地区学科分布不平衡,青年人力资源的配置不合理。大学生就业难不但是事实,而且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相互配合,而这些配合就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要加强对人力资源开发与配置工作的重视,加大投入,建立健全完善的青少年就业指导机制。
2.用人单位方面。由于用人单位选择的余地较大,为减少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不少用人单位把大学生工资压得很低。一些用人单位随意提高用人标准,给已经雪上加霜的大学生就业造成更大困难。用人单位盲目提高用人标准主要表现在:第一,用人单位过于看重高校毕业生的`学习成绩,忽略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应用能力。第二,用人单位偏重学校品牌学历层次和实践经验。一般而言,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中央部委所属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并不算困难。而难找到工作的毕业生,主要集中在非重点院校地方院校及民办院校,特别是一些非热门专业或市场供大于求的专业,这就导致了现在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看,这是对青年人力资源的浪费,也是用人单位未能科学开发青年人力资源合理配置青年人力资源。
3.高校方面。部分高校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市场变化的要求,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变化错位是制约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高校的运营机制一直是一种计划招生统一分配的计划体制,很多高校的专业设置和调整不是面向市场需求,而是单纯立足于自身师资条件,招生和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造成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导致毕业生专业知识结构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产生。特别是个别学校只凭自己师资的状况而不顾人才市场的需求,盲目设置招生专业,确定招生人数,一旦学生就业出现困难,他们又强调高等教育的重点应该是人才综合素质的提高。正是近些年来部分媒体和个别高校过分强调渲染这一理论,导致了一些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问题更显突出。不少高校领导只重视招生不重视就业,在高校中一般都有专门机构负责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然而目前机构所做的仅仅是为毕业生提供一般性的服务,而很少从更深层次上对毕业生就业问题给予指导。
三探索大学生就业创业出路以及与青年人力资源管理之间的和谐发展
加强大学生人力资源管理,有助于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大力开发大学生的人力资源,增强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意识和技能,提高就业率,客观上有利于缓解国家总体就业压力,促进科教兴国战略的顺利实施,也是维护社会稳定与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在解决日益加剧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同时,如何科学地做到人力资源管理的合理开发与配置,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促进大学生就业,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环境,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1.全程就业指导体系的建立。大学生就业难是事实,解决他们就业难问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相互配合。这些配合就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首先应建立健全完善的青少年就业指导机制。
第一,不断完善大学生青年就业指导机制。以江苏省为例,每年,毕业生市场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这三大就业市场都是各自举办招聘会,2007年江苏将大力推动三大市场相互贯通。从2007年1月1日起,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将在三个市场内互设服务窗口,为毕业生提供一站式就业服务。此外,教育人事劳动保障等部门还将定期联合举办网上招聘活动。江苏省有关领导在会上表示,今后还可以考虑建一个人力资源市场,三大市场举办的招聘会可以安排在同一地点进行。这样不断完善健全统一的就业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企事业高校就业指导中心与政府就业指导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就业。
第二,青少年就业指导机构应加强与学校用人单位之间的紧密联系,在大学生就业的工作中起到主导作用。学校方面应结合社会就业动态,将最新的就业资讯传递给高校,从而指导高校就业工作的展开。用人单位要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平台,让供求双方通过互联网进行双向选择,比如,利用社会信息化技术,就业指导部门将用人单位和求职者双方的有关信息通过互联网公布。供求双方还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等形式进行交谈,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提高了就业质量。但是,更重要的一点是,就业指导机构必须规范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从而推动大学生充分就业。
2.完善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一直以来,我国许多高校往往把就业指导理解为在学生毕业时开几次求职讲座或举办几场招聘会等,而没有把它作为四年中的一个长远规划。然而,对于首次面对职业市场面临择业的毕业生来说,就业指导显得尤为重要。
学生对就业指导的需求是普遍的多方面的。但目前绝大多数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仅是面向大四学生开展。实际上,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其心理生理是处于连续不断变化之中的。就业指导应遵循其身心发展规律,分阶段实施。具体地说,完善大学就业指导工作配合建立全程就业指导体系,就是要做到就业指导机构学校学生三者有机结合。归纳来说,要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建立系统化的指导管理体系。现在,大多数高校都建立了就业指导中心,但工作体制仍不够完善,应密切联系政府相关就业机构,对相关就业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和公布,进行多项社会就业调查,公布调查结果,并就社会劳动领域各类工种进行综合性标准化分类,对现有的各种职业的就业现状和工资状况发展前景等进行详实的分析。
第二,做好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帮助学生自我定位。应重视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分阶段指导学生,使其了解社会上的就业形势就业情况以及工资待遇等。对毕业生进行相关的帮助和指导,使其能够结合自身的职业技能,对今后所要面临的找工作问题进行系统的了解,做好就业前的各种准备工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找准自己的定位,面对现实,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出路。
3.国家与地方要制定相关政策,吸引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当前,大学生就业面临日趋严峻的形势,各地相继出台了大学生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社会人才需求并没有真正的饱和,当我们把目光投向相对来说比较贫困的地区,立即可以为大学生就业开辟一个柳暗花明的“新村”。促进大学生到中西部地区以及农村等基层工作,对拉动大学生就业势必能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
大学生不愿到农村就业或者说没有形成到农村就业的观念,除了其内在因素外,与长期以来的农村就业机制的缺乏也是不无关系的。但是,我们今天应该看到的是,沿海地区的农村经济已经发展到一定的水平,适应相对高学历人才生长的土壤基本孕育成熟,大学生到农村就业的可行性也已渐渐得到体现。但是,要实现这一点,农村必须有可以吸引大学生的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条件,其中包括政策的支持,以及制订出更加足够吸引他们的激励机制。要吸引大学生对农村的青睐,光有经济上的发展生活上的便利还是不够的,让寒窗十几载好不容易走出农村后再返回农村的大学生,顾虑最多的还是出路问题,那么,这就需要国家与地方政策上的支持。
在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和农村内在机制以及外在条件逐渐完善的当前,大学生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去农村就业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要正确把握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到社会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因此说,到农村基层就业对于解决大学生就业与农村的发展问题来说是双赢的。
【大学生农村创业怎么写论文】相关文章:
网络创业心得怎么写03-09
农村青年就业创业教育与培训研究论文03-10
农村大学生创业贷款条件03-09
大学生在农村创业当牛倌12-09
农村大学生创业失败的故事11-25
大学生农村创业成功案例03-09
大学生回农村创业故事12-09
大学生农村创业利用秸杆致富的创业故事12-09
网站创业计划书怎么写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