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创业故事
农村创业的机会越来越多了,创业活动往往是非传统的,非常规的实践活动,创业实践活动与创业者的个人禀赋有着密切的联系。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农村创业故事,希望能帮到你。
农村创业故事(一)
《农业创业故事案例》
1987年,储五金出生于安徽岳西县温泉镇西营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小时候,父母以做砖窑为生,在那个年代的农村流行做砖瓦房,所以土砖卖得很好,家境还不错。12岁那年,储五金的父亲开始执着于中医治疗白血病和癌症的药物研究,并以此为业,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家庭条件一落千丈。由于种种原因,初中毕业后,没有上高中,只能选择到岳西扶贫培训中心进行学习。
为减轻父母的负担,早日改变家庭经济状况,在培训中心学习不到一年后,2004年3月,16岁的储五金带着父亲给的400元和母亲借来的300元钱踏上了北上京城的火车,开始了北漂之旅。尽管初生牛犊不怕虎,但找工作的艰辛依然让不谙世事的储五金感受到了大城市的人情冷暖。在北京街头的霓虹灯下,16岁的少年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方向。
一个多月后,他花光了所有积蓄,从做装修的亲戚家借了70元钱,通过中介介绍,进入到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的.EDMI中心从事电路板焊接和维修工作。因为当时还未满18周岁,EDMI中心迟迟不给他转正,所以工作了半年多之后,储五金就离开了研究院。尽管干的时间不长,但作为国内一流的电子科技公司,研究院的工作经历还是给储五金下一步的发展带来了很大帮助。2005年到2008年,储五金先后在北京志恒达科技有限公司和富力通能源软件技术有限公司从事设备组装、维修和技术培训等工作,工资也从最初的不到1000元上涨为5000元左右。
但每次在企业干得最好的时候,储五金都毅然选择了离开。“5000元的工资乍看起来不少,但是在北京这个高消费的大城市,也仅够我自己生活,根本没有多余的钱来改变家里的经济条件。而且当时的我没有学历,没有背景,仅靠打工,也不会有更长远、更好地发展。于是,在那个时候,创业的种子就在我的心底悄悄地生根发芽。”储五金说。
2007年,岳西籍在京同乡联谊会上,储五金被当选为副秘书长,但当时的他只是个北漂草根,而同乡会的很多负责人都是各行各业的成功人士。在这种情况下,储五金进一步坚定了自己创业的决心,加快了创业的步伐。
同年11月5日,储五金注册成立北京同创互达科技有限公司,正式开始了他的创业之路。
磨难变成好风景
2007年,刚刚20岁的储五金利用身上仅有的7000元作为启动资金,注册成立了北京同创互达科技有限公司,公司注册代理就花去了3500元。因为当时太年轻,没有经验和资本,储五金贷不到款,借不到钱,为了让公司能维持下去,他开始了边工作边创业的艰辛之路。
公司注册成立后,储五金用剩下的3000多元钱,在10平方米的出租房内安装了一部电话,购置了一台二手电脑。在公司同事的帮助下建了一个销售网站。由于没有资金做推广,他只好在每天晚上下班回来后,发免费网贴寻找客户源。后来借了同事的4000元钱,在百度做了推广。为了减免600元服务费,他来来回回跑了百度总部3趟。
农村创业故事(二)
《农业创业故事案例》
东北小伙包子铺创业 1万元白手起家一年卖一亿个包子
家在东北农村的王海鹏,从18岁起就外出闯荡。为改变自己的命运,他打过短工,跑过长途,还开过饭店,好不容易积攒下了10万元钱,却误入非法“传销”组织,花光了所有的积蓄。
走投无路之下,王海鹏带着仅有的1万元钱,来到了烟台。在一家农贸市场里,他经营了一家快餐摊子,一年下来刚刚有点起色。这时候年轻的王海鹏却突然决定要养猪!
没想到王海鹏的养猪事业,刚一开始就碰上了大钉子,一场瘦肉精事件,让他养猪场的猪全部滞销。眼看着猪场的猪一天天长大,王海鹏是心急如焚。苦闷的海鹏冥思苦想,突然想起做包子。原来,当年他刚到烟台的时候,经营过快餐摊,卖过肉包子,当时卖的好的时候,几天就能够卖掉一头猪的肉,如果重操旧业,也许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至少可以缓解一下养猪场的燃眉之急。说干就干,王海鹏马上开始寻找铺面,很快他就在烟台大学城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地方。没多久,王海鹏的包子铺就开业了。
包子铺开业第一天就收入了1000多块钱。之后,他的包子铺更是每天排起了长队。因为他想到了一个吸引人的好办法,他将馅料加工放到了包子铺现场,让顾客们看了更加放心。就这样,王海鹏的包子铺很快就走上了正轨,每天都能卖掉一头猪,小小的包子,一下子缓解了养猪场的压力。
没多久,王海鹏又用 47万元的高价收购了一家叫做“张包包”的包子铺。这时候的王海鹏仍然一点都不敢大意,无论是购买蔬菜,还是肉类的加工,他全都亲力亲为,为的就是能够保证自己包子的品质。就这样,全的包子店搞得风风火火,每到吃饭时间,店里都是排满了长队。王海鹏趁热打铁,一年时间内又在烟台陆续开办了三家店。
此时,烟台当地一家餐饮公司,也看中了“张包包”这个品牌,并迅速与王海鹏达成了投资合作。不到半年时间,“张包包”包子店就在烟台陆续开了20家店。然而就在他满心欢喜,期待未来的时候,问题又来了,好多老顾客都说,他家包子的味道变了农业创业故事案例_农村创业故事欣赏投资创业。
原来那家餐饮公司将重点放在开发分店上,对包子质量不是很在乎。王海鹏无奈之下干脆提出两家分手。可万万没想到,“张包包”的品牌已经被那家餐饮公司注册了。如果想继续经营,就还得跟那家公司合作,可眼前的现实是,两家已经到了分崩离析的地步。无奈的王海鹏,陷入了极度沮丧中。性格刚强的他,很快就调整了自己的状态,他要从重新开始,注册新的品牌。
打定主意重打鼓、另开张的王海鹏,给自己的包子店起了新的`名字:玄兴包子
而且这一次创业,他给自己定了新的目标,就是要在2年时间里,让自己的新品牌再次在烟台打响。
经过了这一番风雨,王海鹏对再次起步的包子事业更加珍惜,他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做包子上,因为他深深知道,决定未来成败的还是包子的质量。那个时候,他是厨房、前台连轴转,虽然很累,但却很开心,因为只要想到未来,内心就充满了无限的能量。
在随后的几年时间里,他又陆续在全国开办了300多家分店,通过建立全机械化的中央厨房,机器包的包子更是让他的产量得到了巨大的提升,现在每年总计能卖出1亿个包子。
如今老王的梦想就是在5年内,包子年产量做到13个亿包子,全国每一个人都能吃到他的一个包子。
农村创业故事(三)
《农业创业故事案例》
她叫李佳雪,一位普通的80后辣妈,现在是北京市房山区尚大·沃联福农场的创办人。2012年3月,李佳雪在房山韩村河镇一片空地上筑建起自己的绿色王国。她的王国中没有城堡和华服,有的只是田园,动物和耕耘的农夫,还有一支年轻蓬勃的农村创业队伍。
童年时在乡下的一段生活是李佳雪最宝贵的经历,也是她建立农场的源动力。如今,李佳雪也常常让三岁的儿子来农场里玩,她觉得都市的游乐场给不了孩子在大自然和田间地头所拥有的快乐。
2012年,李佳雪致力于生态文明教育、安全教育、农耕文化教育、亲子教育的理念开始落地,并且逐渐生根发芽。现如今农场不仅成为国内首家生态环境教育体验式基地,还获批成为海淀区中小学生校外实践基地、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小小智慧树》栏目外景拍摄基地。
李佳雪身形清瘦,留着灵动的短发,一袭黑衣的中性着装,干净的平底短靴直接踩进泥土里。她有着80后女孩的特点,外形时尚、个性干练,走在摄影师前面毫不拘谨,热情的介绍农场里的作物和设施。
李佳雪说农场初期定位只是作为电商的农产品供应基地,提供最绿色有机的蔬菜和食材。而亲子服务的灵感来源于帮一个早教机构做采摘,当时感觉自己也可以尝试,于是迅速着手,没想到活动举办后得到家长的广泛认可和赞许,每期活动都能爆满。
更没料到的是自己所做的事会有这么大意义,李佳雪说,“孩子是人生最初的阶段,如果你做的事是有益的,那将会影响他的一生。我希望孩子们进入园子,随手拿来的食物就是可吃的,而且是我们小时候吃的味道。让孩子们在自然中学习,自然才是最好的老师。”
谈到想法和灵感,李佳雪说经常要和团队做头脑风暴,创意团队对整个活动构思要反复讨论,规避所有安全风险,并且抓住孩子的兴趣点。用娱乐和体验来完成教育,尤其是日常教育中缺失的环保、安全教育。“国外的小朋友学习初期都是先学如何自我保护、如何求生等基本能力,我也想通过日常应急安全演练,如交通、消防安全等实操教育,告诉孩子们人首先要生存。”
李佳雪的团队里既有40后、50后的大叔大妈,也有80后、90后的青年才俊。在创业初期,农场附近的村民年收入只有3000元,李佳雪聘用他们,仅月薪就接近了过去的年收入,解决了村民就业的同时还帮助缴纳保险。“大叔大妈最会种地了,不用盯着干活,我们尊重他们。至于年轻创意团队,待遇也不比一般白领低,办公的环境不会很死板,室内绿植非常多,大家比较自由,但并不散漫。我给的薪水要比同行业的多一点,能使员工更爱这个企业,更珍惜这份工作。”
她叫李佳雪,一位普通的80后辣妈,现在是北京市房山区尚大·沃联福农场的创办人。2012年3月,李佳雪在房山韩村河镇一片空地上筑建起自己的绿色王国农业创业故事案例_农村创业故事欣赏农业创业故事案例_农村创业故事欣赏。她的王国中没有城堡和华服,有的只是田园,动物和耕耘的农夫,还有一支年轻蓬勃的农村创业队伍。
带领摄影师在农场中观摩一番,李佳雪对每一处作物如数家珍,在田埂上灵活穿行,随手摘下成熟的小番茄让大家品尝。她说在上大学时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影视化妆专业,顶着一头卷发,染成红色或紫色,化着烟熏妆,时时刻刻要踩着高跟鞋,刚开始创业时并不被朋友们看好。其实自己很能吃苦,从开始创业到生了孩子,逐渐会变的成熟,常要下田地,再也没穿过高跟鞋。
李佳雪的言语间时刻透露着自信,随着采访的深入,她显得更加活泼开朗。李佳雪说目前的生活和工作很不平衡,生活部分是缺失的,唯有的生活就是儿子,大部分时间都在工作,没有节假日。在压力最大或陷入低谷的.时候,通常会宅在家,彻底让自己放空,然后像打了鸡血一样满血复活地回来战斗。
她说“朋友中我是一个表里如一的人,的确,什么都不能约束我,但越来越大就会发现,自由只是年轻时候可以,父母年纪大了,有了孩子,有了家庭和事业,自由就会越来越远。”
谈到儿子,李佳雪洋溢着幸福,“每天都吃着自己种的菜,别人见到我儿子都会说‘真壮实,真健康’。我小时候生活在农村,天高地阔的感觉,心可以被陶冶的很宽阔。我希望儿子以后不害怕遇到问题,能够去想办法解决问题。希望他也能创业,创业最能锻炼人的责任感,男孩子是需要有担当的。也希望他是自由的,有主见的,做一个身心都很健康的人。”
对于家族的资金支持,李佳雪并不避讳,她坦言农场在遭遇了禽流感和7.21暴雨后,依旧能挺过来,能继续做服务、做公益,和父母的支持分不开,也和房山政府的帮助分不开。
2015年,李佳雪有很多愿望,她说首先要锻炼身体,把身体调整好,接下来还会注册NGO农非执照,会把公益作为以后的一项工作重点,并且摸索出保障农场盈利的商业模式,实现更多营收。
北京的冬天还未结束,在万物沉睡的田野,在李佳雪的农场里,在一个个塑料大棚中,翠绿的嫩芽正在不断长高、开花并结果。李佳雪说,等到四月份,将会繁花遍野。到那时,想必遍野的不止是树梢上的花枝,更有田野里奔跑着的欢快身影。
【农村创业故事】相关文章:
农村创业故事05-10
农村创业故事05-10
农村创业故事05-10
农村青年的创业故事05-10
农村养鸡创业故事05-10
在农村养猪创业故事05-10
农村养殖创业故事05-10
农村青年创业故事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