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与三位著名作家的会面印象杂谈

时间:2018-09-19 12:26:03 杂谈 我要投稿

记与三位著名作家的会面印象杂谈

  一、杨春华

记与三位著名作家的会面印象杂谈

  十月将尽的一个晚上,我已经嗅到了深秋苟延残喘的气息,丝丝地,匀匀地,在楚雄的夜空下像一只上了年事的猫;尽管虚弱得不堪一击,在晴朗的秋夜里,宁静的星依旧像猫的眼,犀利地泛着深邃的蓝光。那几天正值结束实习期间,忙得我眼冒金星,疲惫不堪,由于赶着第二早回临沧的客车,我正从武定县奔来楚雄城,日落前在高速路上忽然接着爸爸的电话,知道著名作家杨春华光临时,心的激荡早已把疲惫和倦意一扫而空了。

  杨春华老师与我拥有同一个故乡,即我在大多数文章里提到的一个名叫“咱啦”的故乡。我常以此为自豪,并以杨春华老师为榜样。在上高中的时候就经常在武定《狮子山文艺》上拜读过他不少优秀的作品,其中不乏哲理、感悟、思乡、亲情、爱情、描景等好篇章,这些或细腻唯美或催人泪下的美文,在我十七岁的梦里种下了一颗种子,那时候我年少,不曾察觉,今天悄悄揭下心的神秘面纱,终于大彻大悟,原来那是一颗充满爱与希望的心,不断追求进取,时刻不忘故乡恩情,铭记帮助过自己和爱护过自己的人,反哺父母、照顾兄弟姊妹,感激在青春年华里倏然飘至又倏然离去的一抹幻灭了的像……

  故乡原本并没有“咱啦”,有了杨春华老师于是便有了“咱啦”。或者换个说法,故乡原本有“咱啦”这个彝族语言名字,但书面名字只有“上沾良”,是杨春华老师精心地耕耘与创造,一篇篇如美玉珠子般的散文刊出以后,“咱啦”这个陌生又耳熟能详的村名才展现在读者面前。故乡从来在文集著述里都不曾有过灵气,有了杨春华老师以后,故乡“咱啦”便有了灵气。设若要我阐述“灵气”一词的概念,设若我把词典里的条条段段搬抄过来,那未免太过单调且有骨而无血肉之美之实了,那就不妨换个方式。记得去年的一天下午,有个在外地打工的同龄女孩也是老乡,看过我空间里的几篇关于故乡是是非非的文章之后,激动地跟我说:“哇!你写的故乡太美了,比我能够想象到的还要美!”我一时无语,实在太兴奋了,比想象中还要美么?我没想过。我笔下的文章也并非青春派或者唯美派,但如这女孩子所言,比想象中还要美,我想,这便是灵气!杨春华老师笔下的咱啦,灵气是天盖不住,地栓不牢的。故乡咱啦属于南国高原上落后的山村,除了草木、天地,和热情好客的少数民族儿女们,似乎就没什么特别值得留恋的东西了,然而杨春华老师居高位而不忘生养自己的家乡,得美名却恨不能把它全部分享给咱啦所有的父老乡亲,这种精神境界是无比高尚,令人折服的。

  杨春华老师的文笔是相当精美的,极有家乡泥土的味道,跟我所读过的任何一本好书相比,都能找出不一样的笔调和韵致。我想,这大概是因为别处没有故乡泥土的缘故吧!读过杨春华老师的文集之后,经过一番探寻与深思,我终于可以理解,为何古人远走他乡不带别的而要带一捧故乡的泥土了。杨春华老师的散文集《咱啦的天空》一书耐人寻味,里面的文章字字珠玑,句句动人,就如集子的名字“咱啦的天空”一样,朴实而不刻意去雕琢,情真而丝毫不去造作。自然而然,如出水芙蓉;干净皎洁,如清泉明月。于朴实中见清辉,于自然处现至情,是一本非常难得的好书。

  杨春华老师著述颇丰,在《云南日报》等一些著名刊物上发表过数百篇政论,出版了优秀散文集《咱啦的天空》和民族研究纪实文学《歌酒罗婺——唱不完的酒歌和情歌》,还著有彝族文化集《中国?彝族母语歌谣辞》,他是我最敬重的人之一。自我读村小学的时候,与杨春华老师见过几面,一别经年,此次要数近十多年来跟他相见的第一次了。杨春华老师的主要身份不是作家,而是楚雄州委统战部干部,他为人和蔼和亲,热情且精力旺盛,与十五年前刻印在我心目中的形象丝毫没有变化,这点令我很惊奇,也让我很敬仰。应该可以说,杨春华老师是咱啦人心目中很有身份和地位的风云人物了,他今天的成就,咱啦人几乎前无古人。

  二、余继聪

  夕阳早已在飞驰的客车车窗上一点一点消失殆尽了,到楚雄城的时候街灯已经点亮,晕黄的弱光闪着人眼。我拖着笨重的行李早早等在楚雄“复明眼科医院”对面了,之前我接到电话说,哥哥朱建忠要开车送杨春华老师和他漂亮可爱的十二、三岁的女儿杨佚过来,接我一起去外面吃晚饭。

  车终于到了,上了车,我见到了久违的.杨春华老师,霎时间胸中充满了一种自豪感和优越感,我们相互搭讪了几句,在愉快的氛围中不觉间来到了哥哥朱建忠的“轮回”酒吧,接了一位他的回族朋友,一起来到了万家坝一家清真馆子。饥肠辘辘的我,早已经不住美味的诱惑了,杨春华老师心细如尘,早洞知我的心思似的,寒暄几句就匆匆喊我动筷了。妈妈、哥哥以及他的朋友,还有小杨佚和我,都不喝酒,杨春华老师平时似乎也不喝,那晚却破天荒和我爸爸喝了足足一盅,谈笑间,杨春华老师丝毫不见外,不愧是彝族中的文人,大抵胸怀如海,而且也是咱啦村里的汉子,多少威逼生命的艰难困苦,早已在他的胸怀里化解如烟,不见细尘。

  杨春华老师夸奖了一番我的文章写得多好多好,然后决定带我去拜访著名作家余继聪。关于余继聪老师,我已经非常了解了,记得第一次读到他的文章,是在高考模拟试卷上的现代散文阅读篇上,那篇文章叫《收藏阳光》,那一次读过以后一直铭记于心,我想,那么美的散文,会是出自怎样的一位作家之手呢?多年以后的今天,我完全清楚了,那篇一直让我不能忘怀的文章作者就是余继聪,生于1971年,云南楚雄人,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兼任中国散文家协会副会长,《中国散文家》副总编,《华夏散文》副主编,曾获云南省政府文学奖,孙犁散文奖,“边疆文学奖”……一串串耀眼璀璨的荣誉顷刻间涌上心来,令我唏嘘。

  其实最初对余继聪老师的崇拜,并非知道了他的成就和荣誉以后,那时候我无意看到了余继聪老师的散文,就开始爱不释手,但在网上或者在别的作家的书里提到的余继聪老师的文章数量有限,书店又不易购买到他的文集,于是我盲目地在网上搜,希望能找到他的几篇没有读过的文章。一次偶然的经历,居然让我搜到了余继聪老师的博客,里面文章很多,这令我非常兴奋。那些文章,深深把我吸引住了,特别是那篇《炊烟的味道》,写得美不胜收。我把余继聪老师的文章全部复制在内存卡上,拿去复印店打印,大概用了二、三十块,印成了厚厚的两沓,至今还放于我的案头、枕边。

  晚饭毕,杨春华老师和他的女儿杨佚,还有我,哥哥朱建忠驾车,一行人去探望余继聪老师。车子在州民族中学的一处门口停下了,我分不清是东南西北哪个门(或许根本没有那么多门?),不过在夜色朦胧中我看到了不远处的余继聪老师,他在路边正等着我们,我赶紧打开车门,跟杨春华老师走过去,我首先喊了声“余老师您好!”,余老师高兴地回应我,接着杨春华老师向余继聪老师介绍了我一番,我感觉自己羞愧难当,受宠若惊。余继聪老师为人非常和气,不过在一来一去交流中我发现余继聪老师最大的特点是直爽,说话根本不拐弯抹角、拖泥带水,他直来直去,干脆豪爽,令我眼前一亮,喟叹不已。

  三、马旷源

  之前杨春华老师就已经和余继聪老师相邀约好了,说著名作家马旷源老师生病住院了,今晚无论如何都得去探望马老师。我简直惊呆了,马旷源老师是文艺界的泰斗级人物,在楚雄文艺界更是德高望重的领军人物,今晚我将要见识一下风云人物的风采了。马旷源老师的简介,早些年我就在他的书的封面看过了,他于1956年生在腾冲,回族,一生著述颇丰,现任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云南省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楚雄州政协副主席等,历任联合国世界科教文卫组专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回族学会理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员、中国鲁迅研究会会员、民进云南省委委员等,是著名文艺理论家、“文学是人学”创始者、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文学研究生所长钱谷融先生的得意门生,其作品几乎有上百部,是楚雄文艺界的泰斗及领军人物。

  见了马旷源老师,一颗忐忑不安的心终于放了下来,他半躺在床上,在刘老师的悉心照料下精神非常矍铄,见了我们以后现出平静的笑容,我小心翼翼地坐在马旷源老师对面的床上,与余继聪老师并肩而坐。马旷源老师留着一圈漂亮的大胡子,浓密的胡须有些花白了,但脸上的皱纹并不多,有一种中年男人固有的光泽。他的两只眼睛藏在眼镜背后,熠熠生辉,炯炯有神。我和马老师说了两句话,他问起我的姓名来,我心里有种难以掩饰的喜悦与激动。杨春华老师与余继聪老师跟马旷源老师侃侃而谈,时而欢笑时而认真地问他的身体状况如何,看得出来,他们的关系更像师生或者朋友,令我羡慕不已。

  经介绍,刘老师文章写得也很好,但我似乎对她的作品不熟。刘老师是一位如同母亲般慈祥的女的,她盛情地邀请我们入座不说,还亲自给我们削苹果,令我十分感动。马旷源老师的病房在刘老师的精心打理下,充满温馨,一大张茶几上放着许多鲜花,只是鲜花大都带了点暗沉沉的颜色,相比之下,小杨佚怀里的鲜花要鲜艳得多,精神得多。鲜花和水果都摆了满满一桌子,我正纳闷,我的枕边和案头一般都放很多书的,难道像马老师这样德高望重、名扬万里的作文大家在平日里会没有看书的习惯吗?正胡思乱想着,马老师跟刘老师说,送我两本文集。刘老师应了一声,去打开书橱,我看见里面满满当当全是书,看得我眼花缭乱,不禁再次敬佩起马老师来。我高兴地接过刘老师手里的书,第一本书名就深深吸引了我,叫《大风集》。我小心翼翼把两本书抱在怀里,视如珍宝。

  与马旷源老师告别之后,刘老师一路送我们进电梯,杨春华老师再三让她别送,她才罢休。我们离开了医院,哥哥朱建忠驾车,首先送杨春华老师回州政府旁边的家门外,杨春华老师盛情地邀请我去他家里玩,我非常喜欢他的热情好客,但时间已经很晚了,于是只能作罢。离别一刻,杨春华老师很大方地要给我零花钱,还不容我回绝,他已经把钱塞进了我的手里……我的心里有些酸酸的味道,主要原因与杨春华老师的经历有关。杨春华老师的经历是坎坷崎岖的,首先由于咱啦村的贫困,家里供不起他读书,于是他停学去挣学费,等挣了钱又去报考大学,最终从楚雄师专顺利毕业,然后又顺利参加工作。刚入中年的时候,命运又一次考验了他,他患了重病,最终他以坚强的毅力和永不言弃的精神压倒了病魔,但从此他家的经济也坠到了最低谷,毕竟昂贵的医疗费花去了他家里几乎所有的积蓄。因为杨春华老师有过这样的经历,还塞钱给我,这怎能不让我感动?我的眼角都酸了。和杨春华老师道了再见,和漂亮文静的小杨佚挥挥手。互道珍重,我们横街而去了。

  又一次回到州民族中学的门外,余继聪老师理解了我对他文章的万分喜爱之后,要送我一本书,我跟他到他的住处,东西有些杂乱,住房面积不大,这样普普通通的卧室确实打动了我,这与他的身份不符。余积聪老师送了我六册书,名字叫《收藏阳光》,其中有一册有他的亲笔签名。出来以后,余继聪老师一直送我下楼,我再三要求他别送,始终有些过意不去,但他不听,一直送我到校门口,与我握了握手,然后道几句走好,才匆匆回去,我的心又一次被深深打动了。

  校门口外,哥哥朱建忠正在车上等着我,我上了车,怀里抱着一大沓书,仿佛刚刚做了场梦,此刻方醒。在楚雄十月尾巴上的夜晚,天有些冷了,我靠着车窗,心想:假如人生能多几次这样的惊喜,在这个世界上我还奢求什么呢?

【记与三位著名作家的会面印象杂谈】相关文章:

1.杂谈书法与表演

2.杂谈记1000字作文

3.与爱沉默-情感杂谈

4.套索与自由-生活杂谈

5.牛与狗-生活杂谈

6.苦与乐-生活杂谈

7.招聘与面试杂谈哪些

8.情感杂谈-男人与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