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种温情有种痛-生活杂谈
有种温情是民族的,有种痛也是民族的。民族的温情与痛都是纯正的,但并非世界的。属于世界的,愚以为定是美好的。一个民族一种温情一种痛,世界里的各民族,各自温情或痛着,一沙一世界。
一沙一世界,本民族的温情与痛是什么?世界太大时光不老,掌心的花、眼中的朵无量无边,惟有试着撷取一角,稍作感慨。
纷繁的一角里,上访、下访扬波击节,平平仄仄一唱三吟,一半是痛楚,一半是温情。如是韵脚。
韵脚里的上访,耳闻目睹的实在非鲜见,虚妄评判大抵可分两类:一类是伸冤叫屈维权的,一程风雨一程泪;一类是铺路搭桥打点的,万般手段开捷径。虽说皆为上访同为谋利,两类的心境却是大大地不同。前者负痛寻温情,后者带笑谋快乐。也因于此,求得的温情迥然。
温情不一,在所难免。自古以来,伸冤叫屈上访的,称心如愿的有是有,但多见其屈折艰辛一路泥泞。比如清末沸沸扬扬的杨乃武与小白菜通 ,当事双方因些许情色三四缠绵,几番过堂死去活来,犯罪“事实”好似板上钉钉。多亏当时著名的上访专业户杨淑英,披星戴月几次赴京,滚钉板告御状,加之举子呐喊、《申报》为民请命,这才乞求了一寸温情----蒙慈禧老佛爷开恩,当事人终于开脱了杀人的罪名,一时苟活。当然,这类上访者实属三生有幸,比之不及直接倒在上访泥潭中的人,非为个例并不少见。或正如此,温情难得故而倍加求索,上访路上多身影,乃至成了一道风景。
另一类的上访者,相比起杨淑英等的情形,不亚于天壤之别。指间滑落的时光中,上述一案里的余杭县令刘锡彤,只需青衣小帽递送些银票,便过五关斩六将获取了莫大的温情。此情之下,既庇护了元凶其孽子,又保住了自己在大堂内优雅地踱开八字步,一踱就是好几年……逝日不可追,而今的刘锡彤之流,或为头上顶戴或为腰间私藏或为其它便利,或电话或登门或金光闪闪莺歌燕舞,谈笑间十之总有六七能遂心。细究起来,这类上访不叫上访,曰跑路子,估计相去不远。不过,上访也好跑路子也罢,总是一景!
景色万千,亘古时新。数百年前,六下江南的乾隆爷,赏花赏月赏“春景”之余,也算得上是下 情的标兵。其级别之高、次数之多,至少在称孤道朕的年代,比较少见。但其下访的成效如何呢?怕是寥寥。不说其前呼后拥一路招摇沿着满朝臣子划定的线路,圣步御览尽见歌舞升平,即便其有心微服私访了解一二民不聊生,自诩为“十全老人”且立德、立言、立功的他,想来不可能动了真格揭下贴在自己脸上的金……
百年沧桑事,弹指一挥间。恍恍惚惚的小康路,全民英姿飒爽往前奔。势不可当有力的冲刺中,下访之声喧喧腾腾。相较于平民百姓跋涉上访求温情,各级干部躬身下访察民生,无疑是福音。此番举措涉及的深度、广度、高度,与数千年来皇帝老儿的沽名钓誉之举比起来,绝非同日而语实为质的差异,一如天上人间。当下的下访,终究为亲民、为民、惠民。据诸多报载,不少地方为做实下访之功,推行领导责任制,深入基层一线与群众促膝长谈,由此“解决了一些群众反映的焦点问题,消除了一些长期积累的社会矛盾,大大改善了干群关系……”一句话,下访建功,百姓欢呼,成效是明显的。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付出有了回报,当然是好事。这等白纸黑字面前,值得赞许并为之欣喜。至少,部分报道及报道的部分内容,是可信可喜的。毕竟,下访的主体与客体活动的范围,不是娱乐圈,因而不必泡制出假新闻来炒作。事实多少也直接或间接地印证了这一点:但凡实实在在搞干部下访的地方,温情真切缕缕袅升。然而,局部并不等同于全局,一斑尚不足以反映全貌,有的地方依旧是惯性地喊喊嗓子、做做样子,一番大张旗鼓的应景之后,仍是百姓呼天抢地的呻吟。所谓的温情,仿佛一张画饼。
这般地下访,还有一景不可略去。少数官员屈尊造访的对象,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民,温情所及的也不是焦虑中苦苦渴盼其莅临调研的民,而是一部分先富起来的群体,比如某某企业老总、某某业主等等。对此,倘若正面作认识,是助各类经济加快发展步伐,促进培育一批精英。若妄加猜度,怕是富贵之光竞相映辉。因而,倒底是下访还是某种意义上的互访走动,有待确认。
确认与否,其实无关紧要。就事论事,干部下访,是对应老百姓上访而生的,可谓信访制度的完善或说创新。通过下访,变被动为主动,进一步做好群众工作,以此加强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进而促进实现人民民主权利、推动社会主义民主进程。从中,显而易见民本思想,可说是执政理念上的.一大进步。对此,勿庸置疑。然而,干部下访包括由其构成的信访制度,是否就是遏止群众上访、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治本良方呢?
未必!
几千年来,老百姓之所以上访不止络绎不绝,愚以为其根源,委实是阴魂不散的人治之下的结果。正因人治,使得规则苍白而苦痛硕壮。这,即便在法制日益健全的今天,亦不例外。尘烟间的朝代不提也罢,就在当下的不少地方,依规则办事远不如找关系有效,领导批示远胜于法律条文有力,抽象的法律正义、公平、公正远比纸还白!权力在神圣的法律面前,依旧颐气指使、威风凌凌!
据经济分析法学认为,一个理性的人在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时,不外乎坚持三个原则,即投入较少、一举两得、成功率较高原则。换言之,即什么成本低而又收益高,即选择什么方式。在法制健全的社会,选择司法程序来解决纠纷,选择国家强制力来捍卫自己的权益,不言而喻远比私力解决来得便捷、省力、有利。但现实却并非如此。不信依法能维权、不堪诉讼成本的普通老百姓,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饮鸠止渴般把自己的满腔冀望系于某些绳索上。
而创新了的被寄予厚望的信访制度,又如何作为呢?众所周知,当下的信访制度,是作为老百姓权利救济的一种制度来加以设计的,实质上承载着政府秘书台的角色,依靠行政力推动实施是其显见的特征,并在事实上成了老百姓最后一种救济方式,且被视为优于其他行政救济甚至国家司法救济的最后环节。也就是说,信访制度的坚实存在,带有浓浓淡淡的人治色彩。如果长期存依并依靠人治来解决问题,难免有消弭国家司法权威、从体制上动摇现代国家法治基础之虞。这样的状况之下,倒底是温情多些还是痛多一些,可想而知----拜人赐情,好比问天求雨!
说来可笑,在本民族中,有种景观颇具特色:只要惊动了高层,不论何事都会变得异常畅达,好办的很。这正是一些老百姓要穷尽己力、不惜一切代价越级上访的主要缘由之一。但偌大的一个民族,事事均指望高官亲力亲为解决之,可能吗?试问庞大的地方官员们又履何职?而依靠高官过问的现象,不也正说明现阶段人治状况的严重吗?这种勃发状或时令式的温情,岂不可悲令人忧心?
忧心仲仲,法治是条漫长的路。而欲要上求的温情下访的痛,必将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伴随本民族风雨兼程。风雨兼程的一种温情一种痛,似海水疑火焰尽见光芒,却不能如伟人那般朗声吟哦:“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豪迈不了!
【有种温情有种痛-生活杂谈】相关文章:
7.有种喜欢情感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