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教学设计

时间:2022-11-06 08:24:48 古代诗歌 我要投稿

《古代诗歌鉴赏》教学设计汇编7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诗歌吧,诗歌一般饱含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诗歌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诗歌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古代诗歌鉴赏》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古代诗歌鉴赏》教学设计汇编7篇

《古代诗歌鉴赏》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帮助学生解决诗歌鉴赏过程中的困惑,了解诗歌的特点,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提高鉴赏的水平。

  教学重点难点:

  找到鉴赏诗歌的最佳角度和具体突破口,总结鉴赏诗歌的一般规律与方法。

  教学设想:讨论法、比较法。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从小学到高中,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从上古的民歌总集《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包罗万象,美不胜收。可以说,我们已初步识得了中华民族文化宝库里最璀璨的明珠。不过,据我所知,有许多同学对于如何鉴赏古代诗歌的美妙之处,如何评价“明珠”的真正价值还是比较茫然的。那么,如何才能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好一首古诗的内容呢?如何才能真正领会古诗中那优美的意境和高超的艺术手法,从而不断提高我们对古诗的认识和鉴赏水平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讨论、研究以下这个问题。

  (解说:高中生虽然学习甚至背诵了不少古诗,但面对一首从未学过的古诗时,鉴赏仍无从下手,或有时分析不到点子上,为解决这个问题,特将“鉴赏、分析的方法”作为重点提出来。)

  二、教师提问,学生发表自己的体会。

  问:同学们在古诗鉴赏方面存在着哪些困惑与问题?(学生各自发言,谈自己学习、鉴赏诗歌的体会与困惑)。

  明确:总结整理一下大家的体会,大致可分为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读不懂诗歌,看不懂作者的意思,体会不出作者要抒发的感情,把握不准意境、主旨。

  (二)不了解鉴赏诗歌的方法,找不到合适的角度。

  (三)有时隐约有点感觉,但表达不出来、或表达不恰切(心里明白了但写不出来)

  (解说:问题从学生的学习实践中来,才能取得有效的突破与收获。也使学生清楚地意识到问题症结所在,有针对性地加以思考和研究,以此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三、课堂分析、讨论

  解决“读不懂诗歌”的问题,“读不懂”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不懂得所写的景物与诗人感情的对应关系。二是不注意某些字词运用与诗人感情的对应关系。

  1、先分析第一层次的问题

  ①出示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的后两句写了“孤帆”、“远影”、“长江”、“天际”等,构成了一个充满情感的景象:随着孤帆成为远影,隐没在长江的天际尽头时,诗人的心也随着长江的水起伏不定,滔滔流去。从“象”看是“景”,但其“意”则是别情。这首诗的意义如果不是依托这些景(意象)是难以表达的:“景”中蕴涵着作者的情,这些景又如此地与某种感情相契和、相对应。

  出示马致远《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从这首诗的“意象”中,也不难体会到与之对应的作者的内心情绪吧!(学生分析、回答)。

  ②小结:以上分析告诉我们,在诗歌中,常常有一种反复出现的意象来表达诗人特定的情趣和意味,它代表民族和人类共同的情感和体验。也就是说,某些意象某些情感具有对应规律。正如我们在许多诗歌中看到的,“日暮”“夕阳”“秋天”“流水”的意象往往代表着生命的短暂和对于死亡的焦虑。“鸟”的意象往往和男女恋情与婚嫁有关,如《诗经》中“关关睢鸠,在河之洲”;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中“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雨”的意象往往和离情别绪有关。更普遍的是“月”这个意象往往和思乡、怀念亲人有关。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杜甫)“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等等,不胜枚举。了解这些典型意象的意义,对认识诗歌作品的内涵有很大的帮助。

  出示“对应关系”:

  意象感情

  日暮、夕阳、秋天、流水——生命的短暂,对死亡的焦虑。鸟——男女恋情与婚嫁。

  雨————离情别绪。

  月———思乡、怀念亲人。

  杨柳———依依不舍、惜别。

  雁——书信、思念之情。

  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意境”了:作家的主观情思与客观的景物相交融时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它的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情景交融,无论是“孤帆远影碧空尽”还是“枯藤老树昏鸦”,无论是“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还是“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都是情景交融的结果。情思由于物化而得到了表现,景物也由于情思的洗礼而获得了生命。

  (解说:了解了景与情的对应特点,也就找到了分析意境的方法:从实境中探寻虚境,从景物中体验对应的情思。)

  ③学生练习

  李白《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请鉴赏这首诗,(学生体会、讨论)

  明确:诗中所写的是山、水、帆、日四种景物。但这些景物都饱含着作者内心的情感体验;青山、碧水、孤帆、远日都是诗人眼中的意象,构成了天门山中断楚江,青山相对,碧水奔腾,远日映照的雄伟奇特的意境,这正和诗人那气势浩荡的胸襟和激越炽热的情怀相契合。

  2、“读不懂诗歌”的第二个层次,是不懂得字词在诗中的丰富含义,对此缺少充分的咀嚼和体会。换句话说,不懂得诗人对某些关键字词的选择和安排与其所传之情的对应性。

  ①出示王安石《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要读懂这首诗,首先要关注那个“又”字,诗人为何要用这个“又”字呢?经琢磨字义,又,“再一次,”“多次”“总是”之意也,再看下一句,“明月何时照我还”再仔细琢磨“何时”“还”这几个字,这个“又”字的意蕴就非常明确了,春风吹绿江南,新的一年又到了,而诗人在这如画的春天里,心头泛起的是更深的思归之情,感叹时光流转,而自己归家无期。

  ②出示元稹《行宫》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除了注意“寥落”“寂寞”“白头”这些含有盛衰之感的词语意义外,还可注意推敲“红”的深层含义:在寥落的古行宫中,在一群已白头的,憔悴的老宫女旁,一丛花却开得红火热烈,让人于时世变迁的沧桑之外,体会到一种更深刻的意味:人生有涯而自然永存。(无论是显赫一时的玄宗还是屈辱的宫女都必然受到自然规律的支配,玄宗早已消失人间,而苟活于世的宫女也将走完人生的历程,只有红花还在年复一年地开放。人的生命短暂,而自然的`万物如红花、行宫依然存在)。从而更深刻地体会到作者的人生感慨。

  (解说:通过具体的诗歌作品,讲、练、思结合,使学生在分析切入的角度与思维规律的把握上有比较扎实的认识与收获。)

  第二课时:

  一、导语设计:

  上节课我们通过学习、讨论、练习,初步了解到了鉴赏诗歌的意境的几种思维角度与具体方法,这节课,我们来突破另外两个难关:如何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如何将自己心里的感觉用语言明确、恰当地表达出来。

  二、了解一下诗歌的艺术特点,诗歌创作的一般原理与规律。

  1、请学生回答诗歌的一般特点,明确:抒情性、间接性、空白性、跳跃性、整体性。

  2、分析讨论诗歌的空白性与补白性。

  ①出示五条线相交叉而形成的五角星,说明五条线组合成五角星——整体大于部分之合。而这种“组合“有赖于我们的联想与补白。

  ②出示马致远《秋思》(见前)这首小诗一共写了十二个意象。

  1、枯藤,2、老树,3、昏鸦,4、小桥,5、流水,6、人家,7、古道,8、西风,9、瘦马,10、夕阳,11、断肠人,12、天涯。要注意这些意象所展示的独特而丰富的情绪色彩。诗的第一句“枯藤”、“老树”、“昏鸦”三个意象构成一种衰败、凄凉的景象;第二句的“小桥”、“流水”、“人家”组成一幅离世索居的图景,表现出了孤寂的环境;第三句“古道”、“西风”、“瘦马”衬托一个浪迹天涯的人影,表现出一个漂泊者的形象;第四句“夕阳西下”又是美景陨落的暗示,表现出伤悼的心绪;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表明游子的远离,表现出怀恋的感情——这各种意象在作品中合成为一个冷寂的世界,一个凄苦、悲凉的情绪氛围。这时我们注意的不再是诸如“枯藤、老树、昏鸦”这样一些孤立的具体的形象,感受到的也不仅是作者“凄惶、孤寂、漂泊”一类的单纯的情绪,而是一个难以言说的,广阔深远的画面,一种无边无际、无穷无尽的弥漫的氛围。

  学生自行体会、引申、联想、合成。

  (解说:诗人们笔下的景物,是必须从整体上去感受才能把握蕴含于其中的思想感情的,分析鉴赏一是要完成从个体到整体的联想与想象过程,而这恰是许多学生的薄弱之处。)

  ③出示李白《独坐敬亭山》与柳宗元的《江雪》

  李白《独坐敬亭山》柳宗元《江雪》

  众鸟高飞尽,千山鸟飞绝,

  孤云独去闲。万径人踪灭。

  相看两不厌,孤舟蓑笠翁,

  只有敬亭山。独钓寒江雪。

  明确:通过咀嚼字词,分析意象,得出:李诗诗意——何必去艳羡高飞的众鸟,又何必去企慕独去的闲云,我们不也可以指到属于自己的“敬亭山”,因“相看两不厌”而得到安详,变成永恒么?——其实不必去刻意寻觅,它就在我的面前,就在我的心里。

  柳诗诗意——与李诗题材相似相通,意味却完全不同:在严酷孤寂的环境中不但没有感到孤独不安,反而衬托出诗人一种高贵和尊严的大无畏气概,所谓是非、得失、荣辱、沉浮已经不再能困扰这位饱经人世沧桑的诗人,千山也因他而静,万径也因他而寂,天地以及周遭一切仿佛都已被诗人那种从容淡定的精神慑服,并因此也显现那么庄严肃穆。

  ④出示《喜外第卢纶见宿》(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韦苏州曰: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白乐天曰: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司空曙曰: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三诗同一机杼,司空为优。

  (一)请说出三人诗句在写法上的相同点。

  (二)评者认为三人的诗句“司空为优”请分析“优”在何处。

  明确:相同点:“同一机杼”三人的构思布局相同,内容上都是将自然的景物“黄叶”、“秋”与人之将老“白头”、“老”关连起来,形成一种对应、类比关系;形式上都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表达出一种“悲秋”、“悲迟暮”、“悲人生短暂”的感伤。“司空为优”优在写景直接客观,不用“将老”、“已秋”、“……日”、“……时”作提示交代,而将具有“秋”、“老”的特征意义的词语直接组合在一起,拓展了意境,本来已处深秋的“黄叶”还处于“雨”中,更显凄楚无助;人已“白头”却又在灯下独坐,更见其悲怆与惆怅。炼字精当,让读者自然而然地将“景”与“情”联系起来,引发深刻的联想与感慨,表面客观冷静,不动声色,内里却蕴含丰富,深沉动人。这种“藏”与“含蓄蕴藉”的韵味,正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传统精华。相较之下,另二首则不够含蓄,有“直白”之嫌。

  3、解决最后一个问题:对诗歌的意境、手法已能意会,但不会用现代的、自己的语言转述、表达。

  ①出示:江乡故人偶聚客舍戴叔伦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问题:这首诗第四句中的“疑”字,第八句中的“畏”字含意颇丰,请结合诗的意思作简要分析。

  ②方法:首先先根据所指词语分大类:“疑”、“畏”均是表现心理活动的词(而不是叙述描写景物的词)。其次:根据题目,诗意具体分析:“疑”表现了诗人对与友人“偶聚”的不相信,怀疑自己身处梦中,可见是“惊喜过望”、“出乎意料”的感情,侧面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厚意,平日里常在梦中见到朋友,思念至深,以致现实中会聚了也不敢相信是真的。“畏”字表达了欢聚时的喜悦,又恨短的复杂心情,由于相聚机会难得,相谈畅饮甚欢,以致生怕拂晓的钟声响起,天亮就要分手的那一刻的到来,写出了朋友间难舍难分的依恋和担心天亮不得不分,企盼夜长无涯又知其不可的伤感无奈之情。

  ③总结:对诗歌鉴赏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我们应当明确,鉴赏要心中有“数”:既要注意到诗歌内容与表现的特点,又要细致认真地分析每一首具体诗歌中的景物与字词的选用,同时要尽量占有大量的词汇(近义词)和专用术语,以便在鉴赏中加以准确地选择和运用。

《古代诗歌鉴赏》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表达技巧的作用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鉴赏古代诗歌技巧的能力。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古代诗歌的情感和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表达技巧

  【教学准备】CAI课件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一、考标解读

  考试大纲对古代诗文的“鉴赏评价(能力层级E)”的具体要求:

  (一)、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主要是针对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要求从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这三个方面进行鉴赏。

  (二)、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主要是从作品形象入手,对其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进行整体把握和评价。

  二、知识要点

  概念: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表现手法,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现手法:1.在抒情方式上:直抒胸臆、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借古喻今等;2.在表现手法上:比兴、对比衬托、象征、虚实结合、动静相映等

  3、篇章结构: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衬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4、表达技巧

  (1)表达方式:记叙、议论、说明;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描写(直接描写、间接描写)

  鉴赏示例:直接抒情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分析:诗句开门见山,直叙登上高台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怆凉意境,这意境引发了诗人感时伤事的情怀,想着天地悠悠之大,而人之渺小,不禁“独怆然而涕下”。)

  鉴赏示例:间接抒情(寓情与景或物)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分析: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

  鉴赏示例:间接抒情(借景或借物抒情)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凄凄满别情。

  (分析:作者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发出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的.感叹。)

  鉴赏示例:间接抒情(乐景写哀情)

  蜀相

  杜甫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分析:以异乡春色的美好,反衬自己思归的伤感。)

  鉴赏示例:间接抒情(托物言志)

  卜算子咏梅(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分析:通过集中描写梅花在风雨侵袭之中,仍能卓尔不群的风骨,表达了词人不同流合污,虽粉身碎骨仍矢志不渝的可贵精神。)

  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分析:以梅自喻,托梅言志,表现了诗人要像梅花那样的高洁、淡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竹石

  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石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分析:此诗描写翠竹破石而出,经受恶劣艰险而始终坚强不屈的形象,这正是作为“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不苟流俗性格的生动写照。)

  写作技巧:虚实结合;比喻、象征、夸张;烘托;用典;联想和想象。

  鉴赏示例表达技巧之虚实结合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前两句实写,后两句虚写)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分析:未及离别却先虚写,别后重逢的温馨情景,难舍难分之情,便溢于言表。)

  又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想象别后梦醒他乡的凄凉之境。使人更觉离别的不忍和无奈。

  鉴赏示例表达技巧之比喻、象征、夸张等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分析:早春新叶萌发,诗人在一阵惊喜中忽发奇想,是春姑娘用她那双灵巧的手,摆弄那富有灵性的剪刀,裁出那片片细叶的吧!比喻使描写化实为虚,形象更生动了,情感更浓郁了。如果通篇贯穿着这种比兴的意象,则是象征。)又如: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分析:本诗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借物喻人,咏物言志。表面上写石灰,实际上写人、写自己。将物性与人格巧妙地融为一体,形象地表达了自己以石灰为榜样的高尚情操。)

  鉴赏示例表达技巧之比喻、象征、夸张等

  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又如“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李白《侠客行》)

  以五岳为轻来夸张侠客然诺之重;

  “轻言托朋友,面对九凝峰。”(李白《箜篌谣》)

  用山峰来夸张朋友之间的隔膜与猜疑。

  鉴赏示例表达技巧之烘托

  如《陌上桑》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再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的心情。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鉴赏示例表达技巧之用典(使语言精炼,内容丰富。)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是一首借古讽今的怀古诗。作者通过赞颂楚霸王项羽的英雄气概,谴责了宋王朝仓皇南逃、不思北上的行为;简洁而有意味,颇显豪气。)

  三、巩固练习

  一)、分析下列名句的主要艺术手法。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答:

  (2)、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答:

  (3)、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四首》)

  答:

  (二)、阅读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回答问题

  问:诗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答:

  (三)、阅读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回答问题

  问:“寸草心”、“三春晖”分别比喻什么?说明了什么?

  答:

  (四)、读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回答问题

  问:这首诗是怎样叙事抒情的?

  答:

  (五)、阅读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回答问题

  问:诗中不作一句议论却是怎样怀古的?

  答:

  (六)、阅读朱熹的《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回答问题

  问:作者是采用何种表达方式来赞美春天的?

  答:

  (七)、阅读刘禹锡的《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回答问题

  问:诗的后两句作者采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黄河?

  答:

  (八)、

  问:诗的第一、二句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答:

  (九)、阅读杜甫的《赠花卿》“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回答问题

  问:诗在前两句实写的基础上,后两句又采用了怎样的写法?

  答:

《古代诗歌鉴赏》教学设计3

  第二课时

  课时要点:

  如何鉴赏古代诗诗歌的形象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是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对考生古诗文阅读能力的基本要求之一。所谓形象,就是诗人在作品中借以表达思想情感的具体可感的物象或画面,是诗人形象思维的产物。

  一、“诗中赏画”——看画面形、色、动、静,欣赏诗的画面美

  古代许多写景诗多具有“诗中有画”的特征。欣赏诗的画面美,主要从四方面着手:一是物象的组合方式;二是画面色彩;三是动态;四是静态。例如下面的两首诗:

  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鸟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诗里写了江山、花鸟、燕子、鸳鸯,四种景物构成一幅画面,显出蓬勃盎然的春意。四种景物并列组合,构成上下对偶两联。上联写远景,下联写近景;上联景物较阔大,较概括,下联景物较特出、较具体。远与近相生,概括与具体结合,构成一幅完整的春景图。浓艳的画面色彩,谐调的画面组合,相宜的动静描绘,渲染出浓浓春意,观之令人赏心悦目。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露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诗里写黄鹂近景,白鹭远景,千秋雪远景,万里船近景。上联黄、翠、白、青,用了四种颜色,色彩鲜明。这样,就景物的远近和各种色彩构成画面。千秋雪显得时间的永恒,万里船显得空间的广阔。画面色彩的丰富鲜明,境界的阔大,不仅给人以画面美感,更促人深远的联想。

  二、“画中品诗”——由形象画面的色调,把握诗人的情感思想

  读一首诗,首先看它描写了什么形象,它呈现一种怎样的色调,并由此推及其内在情感。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绘的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反之,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阴暗、凄冷和低沉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例如下的两首诗: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前两句直抒胸臆赞秋,一反传统悲秋题材。后两句描写白鹤冲云,晴空碧霄等形象画面,境界阔大,色彩明丽,情调高昂。如果说那排云直上的白鹤是诗人奋发进取形象的写照,那么,晴朗的秋空正是诗人宽广胸怀、乐观向上精神的外现。

  赠别

  杜牧

  多情却是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此诗写离筵寡欢场面。一二句叙今昔:以前欢聚多情,而今别去,转觉无情。三四句以暗淡的蜡烛垂泪的外在形象,暗写离人流泪的内在形象,内与外是统一的。这种形象化的表情达意手法,要比直言好得多,引人联想到离人一往情深,难舍难分之态。

  在这两首诗中,“排云白鹤”与“蜡烛垂泪”形象,二者色调截然不同,前者是奋发向上的,后者是伤感愁苦的。所以我们从中感受到的内在形象情感也就截然不同。

  感知画面是基础,把握情感是关键,考生鉴赏诗歌形象时,要特别注意这两个环节。

  三、组合意象,探究内涵(注意粗知简炼的人和事,特别是参与人活动的情节)

  意象是意与象的融合,是生活外在景象与诗人内在情思的统一,是主观心意与客观物象在语言文字的融合与表现;是一首诗的构成单位,是诗歌构思核心。

  1、借助意象,品味意境。

  意境是作者主观情感与自然客观物象融合的整体(“神以象通,物以貌求”《文心雕龙》)。品味意境感知意象,就要借助意象。

  例:江月人去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析:明月、风灯、宿鹭、跳鱼等意象有机地组合成一幅清幽、静谧的意境。

  2、借助意象,体味情感。

  例: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析:坠落的夕阳、无声的落花、寻旧垒的归燕几个意象,可体会到全词的感情基调是抒写对人事变迁的无比惆怅之情。就其不变者而言,天气、亭台阁与去年毫无二致;就其变者而言,夕阳虽美好,但终究要沉没。好鸟相鸣似有意,但落花流水却无情。词人在好鸟娇花中叹人生的虽美好,终将消亡。但“似曾相识燕归来”寓意着消亡中又含有的存在而令人欣慰。

  例: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辛弃疾抗金收复失地的一生)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白居易政绩斐然的愉快心情)

《古代诗歌鉴赏》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2、掌握诗歌鉴赏必要的知识、方法及技巧。

  3、构建诗歌鉴赏的知识网络。

  重难点:诗歌鉴赏的表达技巧,即表现手法和抒情方式。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简要分析学情,使学生明确自己的优劣、得失;分析近几年高考的命题规律和趋向,使学生更有针对性地学习。

  一、高考命题趋势。

  1、考查范围大都是唐诗宋词。

  2、考查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鉴赏诗歌的形象;品味诗歌的语言;奖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评价诗歌或作者的观点。

  二、考点说明

  1、鉴赏诗歌形象要注意了解窗同的审美习惯主要有以下几点:(略)

  2、鉴赏语言即语言特色

  特点:(1)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部落俗套。

  (2)平淡,也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3)绚丽。其特点是斩钉截铁,一语道破。

  (4)含蓄。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

  (5)简洁。就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3、鉴赏表达技巧

  概念:表达技巧指的是表现手法和抒情方式。

  (1)表现手法主要看看诗歌想象是否丰富,联想是否恰当,特别要看有没有运用烘托、反衬、象征等手法。

  ①因事即理就着某一事情或画面的叙写阐明某种道理。苏轼《题西林壁》“远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在对西林的景物描绘之后发表了富有哲理的议论。

  ②情景交融借对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的描摹来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如杜甫诗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竟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③托物言志借写某一物表明某一中心。如虞世南《蝉》“垂瑞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托蝉言志: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

  ④借助修辞看它们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感情或创造了什么意境。尤其要注意比喻、对比、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在诗歌中所起的作用。如秦观的《鹊桥仙》中运用对比的手法。“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一方面歌颂了理想的爱情的圣洁与永恒,另一方面也揭示了短暂与永恒的辨证关系。

  ⑤对比衬托为了突出某些人物后事件而用其他人物或事件作为对照和陪衬。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用“落花”、“月出”、“鸟鸣”这样动景写春涧的幽静,以动衬静。

  (2)抒情方式

  ①借景或借物抒情。②寓情于景(物),情景交融。③直接抒情。

  总之,欣赏诗歌,要注意诗歌作者的炼字、炼句,物象描写的动与静,声与寂,情与理等方面的相互映衬、烘托语序倒置的修辞色彩等。

  三、鉴赏诗歌的方法

  可概括为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明确高考要求,了解诗词鉴赏的角度。

  1、写了什么内容

  这里内容可以是作者的某种感情,如乡情、伤离、怀古、吟边、忧思;也可以是作者对生命、社会、生活的某种见解。

  2、如何确定写了什么内容

  (1)注意诗歌的题目诗歌的题目往往告诉我们诗歌的内容。

  (2)仔细推敲关键词句

  (3)注意词语的隐含信息。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思考:一句表面上是讲鱼后叶子茂盛了,花儿凋谢了,实际上表达的是什么感情?(作者对春光的留恋和惜别)(4)调动知识的积累如提到王维和岳飞,你会想到什么?

  3、弄清是怎样写的

  (1)典型细节的理解

  (2)注意全诗的结构如06年的高考题。

  (3)注意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4)注意表达的角度作者为了更好的表现自己的感悟、情感,往往从多个角度表达,以渲染环境气氛,加深读者的印象。

  (5)注意环境的`渲染

  (6)注意分析诗歌的意境。

  4、表达

  (1)表达过程要完整诗歌赏析一般的步骤是叙、析、评。“叙”即概括的引述原句;“析”作过程的简析;“评”就是旗帜鲜明的亮出观点。

  (2)按要求回答,重点明确题目要求你回答什么,要求你分析意境、环境描写、语言特点、修辞运用,等等,一定要看清,表达才能有的放矢,重点明确。

  (3)表达流畅表达流畅,一是指文句通畅,二是指先后有序,三是反映用语准确、表达到位。

  ▲典型例题详解

  虞美人李煜(五代)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赏析:

  ●把握内容(写什么内容):写作者面对美景怀念往昔帝王生活。

  ●把握感情(抒什么情):“抒发物是人非,往事不堪回首的哀怨。

  ●把握技巧(用什么手法):用了设问、比喻手法。

  ★请分析词中“春花秋月”“往事”“故国”“雕栏玉砌”“朱颜改”的含义。

  答案:

  ☆春花秋月:指美好的景物,但作为亡国之君的李煜无心欣赏,讨厌它的无尽无休。

  ☆往事:指昔日尊贵的帝王生活。

  故国:指已灭亡的南唐。

  ☆雕栏玉砌:指代旧日宫殿,用宫殿概括一切繁华美丽的东西。

  ☆朱颜改:语意双关,概括一切过往的人事,兼喻江山易主,物是人非。

  ★为什么“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两句倍受人称道?

  答:这两句是以水喻愁的名句,用设问和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愁的弥漫、深浓、绵长,表现了词人内心无尽的哀伤,既有深度,有又力度。

  五、课堂教与练

  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注: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进潼关,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fu)州,寄居羌村。肃宗继位灵武,杜甫想为平叛效力,离家北上赶往灵武。不料,启程不久就被叛军捉住又送回沦陷后的长安。诗人望月思家,写下了这首诗作。

  (1)诗中有两个字即写思念之久,又含思念之深,请在诗中找出这两个字,写在下面。

  (2)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心已驰神到彼,诗从对面飞来,悲婉微至,精丽绝伦,又妙在无一字不从月色照出也。”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参考答案)

  (1)湿寒

  (2)诗身陷长安,不写自己望月思家,却写妻子望月怀夫、久久不眠的情景,无限的深情都从这想象描写中流出,两地想思,悲苦难言。诗中情景,为月夜独有,因此前人的评价是中肯的。

《古代诗歌鉴赏》教学设计5

  一、推敲字词

  晴景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王安石改“飞来”为“纷纷”,

  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真实地感受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流光容易把人抛,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红”与“绿”道出了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闺怨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这时候,作者用了一个“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所遇者: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这是一位满脸稚气的少妇。一个“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耐人寻味。

  应是水仙梳洗罢,一螺青髻鉴中心。(雍陶《题君山》)

  整个诗句写君山之美,作者先以青髻的量词“螺”为喻体,说明水仙刚刚梳洗罢的乌黑发髻高高蓬起,就像螺壳那样的形状,真是美丽至极。作者又想象洞庭湖是水仙的一面镜子,仿佛水仙正对着镜子欣赏自己的青髻,娟秀挺拔的君山恰似镜中的螺形发髻高耸的样子。这种联想绝妙奇特,后面的联想完全是在前面“螺”这个量词比喻的基础上形成的,可见“螺”的美化作用的分量。

  如何解答炼字型试题?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南浦别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

  看,在诗中指回望。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只一“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

  你记得跨清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

  问题:试分析“剩”字的.表达效果

  “剩”字有残存、残余的意思。一个“剩”让人感觉眼前出现的不仅是孤独之柳,而且是昔日众多柳树中的残存之柳、仅存之柳。给人今不如昔、感时伤怀的无限凄凉之感。

  菩萨蛮(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空”在文中是“白白地、孤独、形单影只”的意思。

  抒情主人公伫立在玉阶,痴痴地、徒劳地茫然望着暮色中归飞的宿鸟。鸟归人不归,触景生情,引起无限愁思。

  “空”字表达了抒情主人公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的感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二、语言风格

  清新绚丽平淡(质朴)明快含蓄简洁(洗炼)

  1、清新: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平淡(质朴、自然):

  其语言力求朴素,不追求辞藻的华丽,显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平淡之中蕴涵着深意。

  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表面看来句句平淡,平淡之中蕴涵着诗人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趣。人评其诗“平淡而思致”。

  3、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

  如杜甫的《观山水图》“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辞藻华丽,对仗工整,每句开头的“红”“青”颜色词语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

  4、委婉(含蓄):

  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杜牧的绝句,李清照后期的词。

  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本意在于表达作者对妻子的怀念,但是没有直接写出,而写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5、悲慨:

  即悲壮慷慨,寂寥苍劲的艺术风格。此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

  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6、雄奇:气势雄伟,立意奇特。

  如李贺《梦天》中的“遥看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就是说九州小得象九个烟点,大海小得象杯中之水。

  7、奔放:直率有气势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词句,将滚滚长江与历史长河融为一体,凸现了历史荡涤千古风流的奔放气势,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对景抒情的壮怀气魄

  8、沉郁:

  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而在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上笼罩着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配之相适应的严格诗律和铿锵的音韵。

  如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诗歌语言的个人风格

  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李白的豪迈飘逸

  王昌龄的雄健高昂杜牧的清健俊爽李商隐的朦胧隐晦王维的诗画一体

  温庭筠的绮丽香艳高适的悲壮苍凉李清照的缠绵悱恻陆游的悲壮爱国

  (孟)郊寒(贾)岛瘦“韩孟诗派”的奇崛险怪

  品味语言风格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

  “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这样就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长干曲四首(其一)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问:品评这首诗歌语言上的特色。

  这首诗歌的的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何处住,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琢,烘托出一个素朴真率的船家女形象。

《古代诗歌鉴赏》教学设计6

  学习目标:

  1、熟练掌握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及作用。

  2、掌握诗歌修辞手法题的设题方式和答题步骤。

  课前预习案

  一、古诗词中常见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双关、对偶、对比、设问、反问、用典、互文、叠字、反复、顶真等。

  1、比喻

  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有突出事物特征,化抽象为形象的作用。比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歌巧妙地把抽象的愁比做滚滚东去的江水,写出了愁绪的多与绵长。

  ●例析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问: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简析: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2、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①借用人(或物)的标志、特征去代替人(或物)的名称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简析:朱门指代居住在骊山宫的显贵之家,反衬宫门之外的凄惨景况。

  ②借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去代替事物的整体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简析:帆,原指挂在船桅上利用风力使船前进的布篷,这里诗人以帆代指整个船。

  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简析:樯是船上的桅杆,橹是比桨长大的划船工具,安在船尾或船旁。这里用樯橹代战船。

  ③以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去代替概括抽象的事物

  举酒欲饮无管弦。白居易《琵琶行》

  简析:管是一种类似于笛的乐器,弦是乐器上的肠线或金属丝。这里,诗人用管弦指代音乐。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简析:金戈指金属制的戈,铁马指配有铁甲的战马。这里金戈铁马用来代指精锐部队。

  3、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李白的作品中表现极为突出,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危楼高百尺等。

  ●例析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问: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简析: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像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古代诗歌鉴赏》教学设计7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常见的语言风格类型

  2、能通过典型的语言风格类题目,归纳该类题型的命题特点和解题策略

  3、通过解题和拟题训练,掌握该类题型的解题方法

  二、教学过程

  鉴赏诗歌的语言即品味语言,主要是把握其运用语言的艺术,常见的考查类型有两种。一是把握诗歌语言的风格特点。二是炼字,即领会诗歌字词运用的准确、鲜明、生动、隽永。

  一)了解常见的语言特色和风格

  古代诗歌语言的风格特色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清新,有的古朴。有的诗绚丽多彩,有的诗却质朴无华。有的诗语言明朗,有的却含蓄,言此意彼。有的诗平易近人,有的却险怪奇特。体会其风格特色,就是要体会语言的美,体会其内蕴。

  1、常见的概述语言特色风格的词语

  清新、朴素、平实、华丽、绚丽、幽默、诙谐、庄重、简约、简洁、精练、精当、生动、凝练、洗练、含蓄、明快、通俗、口语化、明白如话、豪放、雄奇、直率、婉约、婉转、风趣、工丽、苍凉雄健、委婉蕴藉、飘逸洒脱、苍凉悲壮、自然流畅、沉郁顿挫、清新典雅、婉约凄切、新鲜活泼、气势磅礴、奇特新颖等。

  2、常见语言特色风格例析

  1)清新。特点:用语新颖,不落俗套。大部分山水田园诗人,如陶渊明,王维,孟浩然。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平淡。特点: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3)绚丽。特点:有富丽的辞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如杜甫的《观山水图》“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辞藻华丽,对仗工整,每句开头的“红”“青”颜色词语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

  4)雄奇:气势雄伟,立意奇特。如李贺《梦天》中的“遥看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就是说九州小的象九个烟点,大海小的象杯中之水。

  5)幽默讽刺:在诗中多指诙谐、风趣或辛辣的笔调和趣味。如“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章碣《焚书坑》)

  6)含蓄委婉:即含有深意,藏而不露。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7)沉郁顿挫。特点:苍凉、低沉、苍劲、舒缓、悲凉。如杜甫、辛弃疾、陆游等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而在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上笼罩着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配之相适应的严格诗律和铿锵的音韵。如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8)悲慨:即悲壮慷慨、寂寥苍劲的艺术风格。此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不同题材诗歌的语言风格:边塞诗:悲凉慷慨;讽喻诗:沉郁激愤;咏史诗:雄浑壮阔;田园诗:恬淡宁谧;山水诗:清新优美;宫廷诗:缠绵宛转等。

  4、唐宋主要诗人的语言风格特点:王勃:劲健婉畅;韩愈:古朴奇险;陈子昂:古朴雄浑;柳宗元:明净幽峭;高适:苍凉高壮;白居易:通俗易懂;岑参:雄奇瑰丽;元稹:精警浅切;王昌龄:自然雄浑;刘禹锡:清新豪丽;王之涣:清朗雄健;李贺:奇诡璀灿:孟浩然:闲静淡远;杜牧:俊爽明丽;王维:恬淡优美;李商隐:幽婉典丽;李白:飘逸豪放;温庭筠:精巧艳丽;杜甫:沉郁顿挫;李煜:凄婉柔丽;梅尧臣:朴素平淡;欧阳修:清新疏畅;王安石:遒劲峭拔;晏殊:闲雅婉丽;柳永:伤感缠绵;苏轼:豪放旷达;秦观:清丽典雅;黄庭坚:瘦硬新奇;陆游:雄放流畅;李清照:凄婉清丽;姜夔:峭拔雅丽;辛弃疾:沉郁豪放。

  二)高考真题示例

  1、20xx【北京卷】12、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③题。(10分)

  西江月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张孝祥①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②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③岳阳楼上。

  注:①张孝祥:南宋初词人。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②波神:水神。③准拟:准定。

  问题:②这首词的风格与宋代哪两位词人比较接近?这种风格的词人属于哪一流派?

  答案:②苏轼、辛弃疾。豪放派。

  2、20xx【重庆卷】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2)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评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这首词“新丽”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2)修辞巧妙,用语绮丽,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送春归”“和春住”。想象别致,意蕴生动,如“眉眼盈盈处”“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3、20xx【北京卷】12、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③题。(10分)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顾炎武①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释: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问题:③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1)风格特征:沉郁悲怆或深沉凝重。(2)简要分析:这首诗把深沉的爱国情怀与自己的人生遭际、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融铸为凝练精纯的诗句,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风格。(意思接近即可)

  4、20xx【浙江卷】16.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6分)

  乌衣巷(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月圆(金)吴激①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中吕]山坡羊燕子(元)赵善庆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②,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③,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注]①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在一次宴会上,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②春社、秋社:古时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分别称春社和秋社。③劫劫:匆忙急切的样子。

  问题:(2)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4分)

  【答案】(2)①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②吴词剪裁唐人诗句抒亡国隐痛;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③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

  三)命题探究及解题对策

  1、鉴赏语言风格的题型有何特点?

  1)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

  3)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此题有时要结合炼字或句式等特点来回答。)

  2、解答策略是怎样的?

  1)用一两个词语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结合有关诗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四)实战演练

  1、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问题

  新晴野望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1)请翻译这一首诗

  2)这首诗歌的语言与陶渊明《归园田居》的语言都有的特色。答:平淡质朴。

  2、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问题。

  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请翻译这一首诗

  2)问题:李商隐的诗风一向是朦胧隐晦的,你对这首绝句的风格是如何理解的。

  答案:此诗含蓄隽永,余韵无穷。全诗先写客中实景,后以“何当”化实为虚,引出一片新境界,用未来的乐反衬今夜的苦,又想象今夜的苦将增添相聚的乐,从而表现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自己的孤愁。

  3、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问题。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1)请翻译这一首诗

  2)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答:朴素自然,口语化;“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从而自然形象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4、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问题。

  宫词朱庆馀

  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

  1)请翻译这一首诗

  2):从语言风格角度赏析这首诗。

  答:语言风格含蓄深沉。诗中宫女含情不吐,欲说还休。她们不说宫廷中的黑暗恐怖,不说被关锁在宫中的痛苦,诗人只写她们在会学舌的鹦鹉面前不敢说话,从而表达了宫女们幽怨暗恨和如履薄冰的恐惧心理。

  五)我来拟题

  寻隐者不遇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请翻译这一首诗:

  问:这首诗的语言有何特点?

  答:清淡朴素。这首小诗,无华丽的词藻,以平常用语入诗,更加耐人寻味。

  六)教学小结,用一两句话来概括本课主要内容。可以让学生来讲。

  天生我材

【《古代诗歌鉴赏》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古代诗歌鉴赏》教学设计11-03

古代诗歌鉴赏教学设计05-08

语文《古代诗歌鉴赏》教学设计05-07

《古代诗歌鉴赏》教学设计(精选7篇)11-07

《古代诗歌鉴赏》教学设计7篇11-04

《古代诗歌鉴赏》教学设计(7篇)11-04

《古代诗歌鉴赏》教学设计(汇编7篇)11-06

《古代诗歌鉴赏》教学设计合集7篇11-05

《古代诗歌鉴赏》教学设计(集合7篇)11-05